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 消息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报道的结构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新闻报道,对标题、导语、主体等概念感到陌生。我通过逐步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到新闻报道是如何将事件有序呈现出来的。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继续巩固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
3.学习课文中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感:使学生了解渡江战役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并理解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2.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新闻报道手法,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强调标题的概括性、导语的引导作用、主体的详细描述等,使学生明白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
-对于生词和短语,如“百万大军”、“横渡”、“英勇善战”等,教师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在语境中运用。
-在讲述历史背景时,强调渡江战役对国家解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O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u)摧枯拉朽(ka)溃退(kuD♦.・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思,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ffh。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4)新闻的特点:苴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R■晶•布信~(6)消.总通常所用的格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而),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2.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3.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一、阅读单元提示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

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

【板书:活动探究】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

我们再齐读一下。

【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

【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

】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二、背景介绍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2.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三、“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1.读“电头”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电头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2.概括新闻事实①研读标题和导语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五篇课文共涉及四类新闻作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阅读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

适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到对媒体的对比研究。

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和做法,主要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

同时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

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2.授课技巧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掌握的方法是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教案1一、教材简析: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地点:芜湖、安徽之间起因:发起渡江战役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举例说明关键信息提取的方法。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新闻(1)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是以简洁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
时、客观的报道。

,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
,用充分的事抵(dǐ)抵抗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教学过程
2.
结果:到21
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这则新闻及时地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渡江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
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长江。

..敌阵,横渡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
..江..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阴要塞,封锁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日可渡完。

..,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乙:至发电时止
..二十三日可渡.....,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交代了时间。

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极为简短,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极为简短,语言精练,却具备了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而且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语言准确,铿锵有力。

本文语言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准确上。

例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表示估计,表达准确;“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句中,“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人民解放军击溃守敌,冲破了敌阵。

语言的铿锵有力表现在适当运用成语及文言词语上,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干净利落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人渡江的磅礴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文章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

相较于中路军,文章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首先,东路军所面临的敌军的防线比较牢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路军有所不同:一是较具体地描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介绍了战果。

2.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本文语言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例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构成强烈讽刺。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文化长廊
渡江第一船
1949年4月20日夜,长江风平浪静,是人民解放军用木船横渡长江的理想时刻。

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指战员将隐蔽多日的木船拖出,准备渡江。

团长王景昆面对江面上黑压压的木船,下令:“船只整理好,听令开船!”谁料此命令在传达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被误传为:“船只整理好,开船!”一营三连二排排长听令后,给全排的命令更简洁:“开船!”排长话音未落,早已憋足劲的三个班的小船便如离弦之箭直插江心,喊都喊不回来。

周围的其他战士也不甘落后,纷纷划起桨来。

七十九师师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有人提前开船的严峻现实决定全师所属部队立即开船。

最终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所乘之船第一个抵达长江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阅读方法
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点解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常见题型,一般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需要从新闻中提取重要信息。

新闻中的重要信息包括: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提取信息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运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看标题法。

新闻的标题往往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因此往往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标题即概括了此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提取要素法。

这种方法借鉴了“记叙的要素”的相关知识,要求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干,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

然后根据字数要求,看看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是否重要,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方法三:看导语法。

要准确地把握一段材料的中心,可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

一般来说,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抓住新闻材料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

方法四:分层提炼法。

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先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总体概括,压缩成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