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1 O7 一
剩余价值生产 出来后 ,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 的分配 理论是 马克 思剩余价 值理论 的重要 组成部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的 历 史 阶 段 , 生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 的基 础
上,劳动者才 能在满足 必要 劳动 和必要劳动产 品之外提供
剩余 劳动 和剩余产品 。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 能性变成现 实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2 、 二 重 性
( 二)剩余价值 的分配
( 一)剩余价值理论产生 的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 以前,古典经济学家和 空想社 会主 义者都 曾 经对剩余价值进 行过探 索。但 是,古典经济 学家受到历史 的和阶级 的局 限,都没有从剩余价值 的具体 形式中抽 象出 剩余价值 的一般形式 。而空想社会主义者误认为剩余价值 的存在是对价值规律 的破坏 ,断定 资本和劳动 的交换 是不
成为商 品是 资本主义生产 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 , 创 立了劳
动 力商品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不仅揭露 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实质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对立 的经济根源 ,而且使无 产 阶级 明白了 自己在经济上受剥 削、 政治上受压迫的真正原 因, 并向他们指出了推翻 资本主义 生产 方式和最后 消灭阶级 的历史使命 ,唤醒 了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 。
一
所 以资本主义社会 的剥削关系几乎完全被商品交换关系
的表面现 象所掩盖 。直 到剩 余价 值理论创立 ,对此类 问题 做 出科学 的回答 ,马克思研究 出该理论是一项伟大 的历 史 功绩 ,使我们对剥 削及剩余价值 问题 有了全面系统的 了
;
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体现 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批判得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给资本家,并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只能得到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则由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1.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2.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以此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积累资本。
这种经济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而资本家则通过这种交换获得了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的波动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之比。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上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即剥削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2. 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理论指导剩余价值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
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其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通过工人长时间的劳动来获取再生产资本;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部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不可变资本”是指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等的资本;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这是分别用来创造工人劳动价值和新价值的;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
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
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
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
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
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
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
“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
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
”[1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
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市场关系的学科,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市场经济理论而形成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经济是经济制度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和生产资料买卖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因素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和利润追逐导致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主张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它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2. 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通过对商品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研究,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投入决定的,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3.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是核心概念之一。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剥削中获取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的源泉。
4. 社会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些规律对于经济运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它研究了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和竞争等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主要特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
它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市场经济,通过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危机进行研究,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反映,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从价值观到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改变现实的强烈呼吁。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理论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的本质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主张人的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再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辟总结。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
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
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
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
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
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
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
“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
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
”[1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
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
就是说,如果目标是定价分析的话《, 资本论》第1卷的确就代表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而且像我将表明的, 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竞争价格无需预先求助于《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便能够演绎出来。
鲍莫尔的论点是, 马克思的兴趣在于把转化分析作为他价值理论的后续, 而不是定价问题。
毋宁说转化分析寻求描述非工资收入如何产生的,然后, 这个总量又是如何分配的。
其中, 在马克思看来, 前者是实质性的问题, 是他在《资本论》第1 卷所讨论的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是为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知晓的表面的问题, 马克思只打算在《资本论》第3 卷方才予以考虑的问题。
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分析的实质,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
依据这个比喻, 经济被描述为各产业的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产业都对容纳剩余价值总量的仓库做出贡献。
每个产业的贡献是它的总产量减去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消耗。
如果我们应用劳动单位来计量这些数量, 每个产业的贡献同其所应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这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
鲍莫尔指出, 来自中心仓库的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现在则是经由竞争而发生的, 竞争过程分配给每个产业的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数量是严格地同其资本投资成比例的。
这是转形问题的核心, 即把剩余价值转变成为利润、利息和租金。
它按照其工作力量从每个产业索取, 又按照其总投资向每个产业回报。
这样, 对剩余价值转变为总利润的讨论的目标是直接的。
给定某一产业对社会剩余价值的贡献(像价值分析所表述的) , 并且同一产业以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的形式抽取的收入基本是独立决定的, 问题是如何比较二者。
换言之, 问题是, 在什么环境下一个给定的产业抽取的多于它所贡献的? 什么时候又将出现相反的情况?鲍莫尔认为, 这不是借助于一块橡皮就能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部分答案, 但是甚至对于这部分答案的论点也是不完全的。
森岛通夫在他的杰出著作中第一次提供了一个周密的答案。
[2 ]二、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认识在《资本论》第1 卷中, 马克思在谈论价值时, 似乎偶然说到它们同价格近似。
例如, 他断言“事实是, 商品可能按偏离价值的价格出售,但可以把这种偏离看作是对商品交换规律的违反⋯⋯。
”他继续把这些偏离表述为一种“暂时的”把它们归因于“市场的扰动”。
但是, 鲍莫尔指出, 必须把他的论点按这样的线索来解释: 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也仅仅认识到不能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归因于价格超过价值的通货膨胀过程, 因为在这样一种普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获取好处的。
马克思在这方面所说的话一般说来似乎基本上可以按照其揭露的目的来解释。
当然,当我们回到《资本论》第3 卷的时候, 价值和价格是清晰地区分开了, 并且基于不同产业投资回报率的等同性而论及了“成本价格”。
鲍莫尔指出, 在两卷《资本论》(第1 卷和第3 卷) 中似乎存在三种可行的区分价值作用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 马克思最初打算把他的价值作为均衡的相对价格, 当他开始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时候, 他仅仅从他原来的命题后退了, 所做的最好的解释是回避他的后退, 把它说成是他的力量的一个有计划的重新部署。
[3 ] 第二种方式是马克思打算把他的价值理论作为对正确的价格分析的一个简单的近似, 而且《资本论》第3 卷的转化程序是他进行适当纠正的方法。
第三种方式(鲍莫尔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是, 从来没有打算把价值理论作为一种价格理论, 价格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现象, 马克思认为不值得太注意, 他要解释远为更基本的问题: 生产过程, 即不同的经济部门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回到第一个假说, 我们不能希望证明马克思从来没有改变他对价值和价格关系的思考。
但我们知道至少在他完成《资本论》第1 卷之前的5年, 他的转化问题的观点便已经相当充分地形成了。
另外, 恩格斯告诉我们,“《资本论》第3 卷较大部分是在1864 年和1865 年写成的”,[4 ] 即在《资本论》第1 卷问世以前的两年写成的。
事实上, 在同一个地方, 恩格斯说马克思甚至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19 世纪50 年代完成的) 草稿中就已经获得了他的答案。
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已经表明他在《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没有他在《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重要。
从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上看,《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处理是他讨论的主题所假设的“外部假象”。
只有分析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才能首次把事情的真实情形揭示出来。
这样,马克思便告诉我们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较多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根据竞争的均衡力量对价值理论的修改。
人们可能反对马克思所思考的价格必然是从价值经由其转化的计算而演绎出来的假设。
马克思完全知道, 他的生产价格和古典经济学的“自然价格”是一样的。
在其论转化问题的第一封信中, 马克思相当明确地表明他的价格同基于生产成本的古典学派的价格是相同的: “按这个方式(经由转化过程) 调节的价格= 资本支出+ 平均利润⋯⋯就是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成本价格等等。
”这样, 他并没有指责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没应用马克思的价值而演绎其价格关系。
毋宁说, 所做的重复评价是他们仅仅处理这个表面现象的形式。
价格和价值, 简言之, 并不是一回事。
价值不是价格的近似, 也不是价格计算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毋宁说, 一个是表面现象, 一个是本质,即后者(价值) 被用来揭示一种暗含的本质。
三、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鲍莫尔强调,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是马克思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
他正确地指出, 马克思主要关心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仅仅偶然地关心(作为证明前者的手段) 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作为佐证, 鲍莫尔原原本本重述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 卷序言中的著名的挑战, 在这个序言中恩格斯首次公布了转化问题的论述。
“价格”一词在那里甚至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回到马克思自己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他把《资本论》第3 卷的两篇的标题确定为: 第1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2 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还是没有提及定价。
的确, 在《资本论》第3 卷第1篇第9 章, 他是围绕价格处理而展开分析的, 并在“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标题下表达了这种思想。
但从排列的顺序上可以看清楚孰轻孰重。
最后, 还可以指出在1868 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是如何向恩格斯描述这个问题的:“现在应当让你知道利润率的阐述方法了。
所以我把这个过程非常概括地告诉你。
⋯⋯在第3册中我将要说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彼此分离的组成部分⋯⋯利润在我们看来首先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范畴⋯⋯剩余价值获得了利润的形式, 两者之间并没有数量的差别。
这只是剩余价值的使人发生错觉的表现形式。
”[5 ] 鲍莫尔还借用马克思曾经用过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6 ] 的比喻来说明转化过程, 在这个比喻中, 首先总计经济的总剩余价值, 然后通过竞争来加以分割。
借用《资本论》的引文很容易表明, 这个比喻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意思:“⋯⋯就利润来说, 不同的资本家在这里彼此作为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发生关系, 在这个公式中, 按每100 资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润。
因此,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 他们的利润之所以有差别,只是因为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 因为他们在总企业中入股比例不等, 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
”[7 ]鲍莫尔说, 我们经济学家在心里对《资本论》第3 卷总有某种程度的欣赏, 而把《资本论》第1 卷看作对于处理竞争定价这样实际问题“不必要的弯路”。
但这仅仅是我们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偏见的反映。
从马克思分析意图的观点上看,对于解释竞争价格的决定来说, 最重要的是揭露其不恰当的关系, 驱散我们眼前的迷雾, 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实际。
这就是为什么《资本论》第1 卷对于马克思和他的追随者是最重要的原因。
鲍莫尔从《资本论》第3 卷引证如下一段有意义的话:“⋯⋯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对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家之所以重要, 只是由于他那个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作为决定因素之一参与平均利润的调节。
但这是一个在他背后进行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他所看不见的, 不理解的, 实际上不关心的。
现在, 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 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实际量的差别, 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掩盖起来, 这不仅对存心要在这一点上自欺欺人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 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就被掩盖起来。
⋯⋯这个内在联系在这里还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 以前的经济学⋯⋯保持那种在现象上引人注目的差别, ———理论家的这种混乱最好不过地证明, 那些陷在竞争中, 无论如何不能透过竞争的现象来看问题实际的资本家, 必然也不能透过假象来认识这个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