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潘 丽, 张义平
25 0) 114 ( 苏州市职业大学科技处 ,江苏苏州
【 要 】 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 摘 新 坚持教 育创新 , 力培养创新人才。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 努 培养模式成为制 约学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发展 的“ 瓶颈”构建高职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 图变求强 , 以 学 必须 科 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教育创新, 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 当传 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制约学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 发展的“ ” , 瓶颈 时 构建校企合作 、 工学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势在必行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 始建于上 世纪八 十年代末九十 年代 织 样 式和 运 行 方 式 初、 中期 , 虽然历史短 , 但经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 , 也与企业结 校企合作 、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 成了良好协作关 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 型人才为主线, 以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为基础 , 式 。目 前我国高职教育采取 的校企合作模式按合作的深度进 将理论学 习和企业 的实 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 行层次划分 , 可分为三个层面 : 一是浅层 次合作。学校在企业 模式。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形成互惠互 建立实训基地 ,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成员 , 逐步形 利、 优势互补 、 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共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 实
【 关键词】 校企; 深度融合 ;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6 88 文献标识码 : G 4. A d iO36 /i n17 — 9 8 090 . 2 o: . 9 .s. 1 5 1 . 0 . 0 l 9 js 6 2 40 文章编号 :6 l 5 l (0 9o 删 l 7 _ 9 82 o )4 本刊网址 :t : w . 】 . t h p / w1 【 n t/ w lb e b —3 0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在我们将介绍校企合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分析校企合作的概念和现状,探讨不同的合作模式以及它们的实践效果,并探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

在我们将总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回顾全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状分析、优势、挑战、作用、未来发展、价值、发展方向、总结、回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这种局面导致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无法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推广,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企业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培养与自身企业需求更加契合的人才。

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企业所认可和采纳。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当前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H科教热点Science and Education Hotspots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玉华张静静王昌海孙玉胜(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创新驱动成为国策的前提下,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勞在必行。

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有诸多方面,制约着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及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化、协同化是解决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方向。

本文分析现有高校工科相关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9.05.005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Talents Based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LI Yuhua,ZHANG Jingjing,WANG Changhai,SUN Yusheng (Software Engineering College,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 On the premise of innovation-driven becoming a national policy,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talent training.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Fa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open and collaborative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gineering related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cultivation mode;teaching reform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撻”。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圳技术大学项目实践课程实例分析①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圳技术大学项目实践课程实例分析①

[摘要]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课程的新模式,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深圳技术大学与腾讯专项性能工程中心合作开设项目实践课程,建立新型项目制特色化教学培养模式,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的深度融合,对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为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实践;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新工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6-0069-04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深圳技术大学项目实践课程实例分析陈寅(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广东深圳518118)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出“高校应探索与有关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

2022年7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中提到,着力推动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通过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技术攻关模式,提升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效率,开展校企创新合作。

2023年7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也提到,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本地方和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更新教育观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目前,较典型的、值得中职院校借鉴和思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对国内外常见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1.普遍注重对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4.师资力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聘任有专业技能的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可直接参与生产;6.注重对应岗位技术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与就业上岗相挂钩。

二、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立足本地并积极拓展外地寻求联合办学企业,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入学就直接学习用人企业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接收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近几年,学校与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天津长城汽车、上海船厂等企业合作,部分学生进入到各大汽修厂和4s店工作。

2.目前我校多数学生为“2+1”培养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探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

探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


菁( 1 9 6 4 一) , 女, 湖北汽车工业 学院高教研 究所研 究 员。研 究方 向: 高等教育 , 材料科 学。
6 2 ・
2 0
嚣 月 肖 玲 莉 张 菁 : 探 索 校 企 合 作 资 源 共 享 培 养 创 新 型 应 用 型 人 才 ~ 以 湖 北 汽 车 工 业 学 院 的 实 践 探 索 为 例 。 N o 3
深 化校企 合作 , 实 现资 源共 享 , 是 经济 社会发 展 的需 要 , 也是 实现 教育 教 学 与生 产 劳 动 和社 会 实 践 相 结合 培养创 新 型 应 用 型 人 才 的客 观 要 求 。 因此 ,
整 学科 专业 结构 , 发 展 社 会 急需 和 具 有 前 瞻 性 的 专
探索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模式 , 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 型人才 具有 积极意 义 。本 文 以湖北 汽车工 业学 院在 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方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的 实践 为例进 行论 述 。 校 企合 作 、 资源 共享对 培 养创新 型应 用型 人
一Leabharlann 业, 高校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存 在 教育 与 经济 “ 两 张皮 ” 现 象 。要 解 决 上 述 问题 , 发 挥高校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 要职能, 迫切要求高校不断寻求新 的可资利用的教 育资源。企业科技教育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外教
发展的外在推动下 , 不 断趋 向于资源共享与合 作 , 使双方 的资源和优 势得 到 最佳 配置和 互补 , 这既是 全 面深化 高等工程 教育
改革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工程 实践能 力的高级应 用型人才的需要 , 也是全 面提 高教 育教 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 效途 径。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定 的发展 。本文 从校企 合作 的相 互作 用及 现状 入手 , 对校 企合 作 的教 学 实践平 台进行 了探 索与研 究 。
Absr t tac :Uniest ss o l o uso her pd d v lpme to t wn v rii h ud f c n t a i e eo e n fi o ,wo k o h t d n x lr t n o ae ttann d a e n sh o— s r n t esu y a d e p oai ftln ri ig mo e b s d o c o l o e tr ie de t o p r t n d e e c o l e tr rs o p rto ,a d p o t e lh n tb e d v lpme fhg e d c t n.I hspa r h n eprs p h c e ai e p n s ho - n ep e c o ea in n r moe h aty a d sa l e eo o i nto ih re u ai o n t i pe,te i trcin o c o l-ne p ie c o ea ina d t esau u fte ta h n n te p a tc fs h o—e tr rs o p r to ltom o hee poain ne a t fs h o—e tr rs o p r to n h ttsq o o h e c i go h r cieo c o l n e iec o eain p a r frt x lrto o p f
Va u g n e i g l e En i e rn
… 蝴

2 2l ・
基 于校企深度 融合 的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校企合作 ; 高等 学校 ; 创新能 力; 学改革 教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2 2 1 )5— 5 7一 4 17 7 1 (0 1o 0 o o
Th a n n f I n v tv l n s i i v r ii s b e Tr i i g o ’ o a i e Ta e t n Un e ste y n Un v r iy e t r rs o e a i n M o e i e st — n e p ie Co p r to dl
Ke r s:u i est - ne r e c p r t n; n v ri e ;n o ain a i t ;e c n e o y wo d n v ri e tr i o ea i u e t s in v t l t a h g rf r y p s o i si o b i y i m
C NG h - in , HE S u qa g YANG Ja — i in bn
( oeeo cnmi n ng m n , ia o a n e i ,W i n7 40 , h ) C lg oo c a dMaa e et We nN r l i rt l fE s n m U v sy e a 10 0 C i n a n
径。
1 1 传统 高等 教 育 课程 设 置 不 利 于创 新 人 才 的培 . 养 传统 高等 教育 课程 设置 通常是 以学科为 导 向的
人 才 的培养 途径 。
1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 现 状 分 析
高 等学 校 是 培 育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摇 篮 。
A src: t et’invt na it i t oeojcv f i e ua o fr b t t Su ns noa o bly s h cr bet eo g r d ctnr om.E trr ecoea o ido a d i i e i hh e i e nepi oprt ni akn f s i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作者:陈立福马瑞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9期摘要:现阶段高等学校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采用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专业大学生。

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意义,并对目前校企合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述。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只是走走过场。

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专业为例,提出了以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专业大学生的实施方法、路线及可行性,以期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能量,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电子;大学生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马瑞(1971-),男,甘肃秦安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湖南长沙 410004)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2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28-03《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然而,现阶段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创新能力较低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10年人才培养的总体安排,[1]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两个纲要也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试验,旨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适合工业界需求的合格工程师。

其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上述可以看出,加强校企合作,联合企业界、教育界、工业界的力量,共同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人才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一项任务。

一、校企合作的深层意义所谓校企合作[1]就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高等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人才招录模式的转变。

[2]在良好的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可以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获得稳定的企业资金支持,培养高素质、实用创新型大学生人才,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及时推进学科建设,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等。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也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获得先进技术,解决重大问题;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势叠加,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及风险;获得高素质优秀人才,掌握挑选未来雇员的机会以及建立职工继续教育体系需求;使企业获得品牌效应,提高社会声望等。

因而,校企合作对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及原因分析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欧美得到深度推广,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中国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

[3]一方面是高校每年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派不上用场,近几年统计信息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生;高校每年经费短缺;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遭遇技术瓶颈时难以突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靠模仿及代加工来获取微薄的报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无无法与欧美及其迅速的技术更新竞争。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

[1]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

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等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高校研究体系较为传统一是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方式传统,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

据调查,中国高校主要靠政府维生,科研团队没有经费压力,所以整个高校的学术研究是学术导向型,导致其余工业界脱节,科研内容不够实用,从而使得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2.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学校教育模式较为传统,创新型不足,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学校的教学及专业课程的设置仍较为传统,不能随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本科生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影响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意愿。

3.高等院校缺乏健全的科学研究转化和技术转让平台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都是以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获奖级别以及多少、获得经费以及课题多少等一系列指标来评定高校教师,使得科研队伍逐渐深入基础研究,却忽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这一重要方面;而社会中也缺乏这样一个平台实现高校的成果转化。

[4]这就大大制约了高校在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也疏远了与企业的联系,形成学术与工业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局面。

4.校企合作教育流于走过场当前,不少高校仍将校企合作教育定位在第二课堂范畴,按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来组织实施,主要体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习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采用“游击战”的组织形式,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短短几天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走马观花”后便草草收场。

高校与企业合作存在高校“一头热”的问题。

[5]高校强调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忽视其与企业的合作是可以利益化的。

三、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充分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及优势,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专业大学生人才。

1.深度校企合作的实施内容及技术路线(1)改革并构建合理的电子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对本科生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大学生会倍受企业青睐,从而使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也使得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但目前本院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并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企业期望相差较大,从而使得学生不好就业,也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1)走进多家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需求状况,为以后的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提供指导。

2)要对目前国内外的电子专业相关知识的发展水平进行细致分析,并对有发展潜力的电子知识进行一定定位,为以后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3)对目前本院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解并作深入分析,对目前四个年级课程设置的情况进行研究,并考虑学生大学期间整体实习实践活动的安排、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及毕业设计时间长度的需求等,形成初级的专业课程体系。

4)邀请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与电子专业的相关教师、院领导对初级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商讨,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之处进行必要修正,从而产生最终的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2)改革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实习制度。

大学期间的实践和实习对本科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在本科生实习和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实习的管理问题以及实习时间与内容设置不太合理的问题等,使得学生在实习之后收获甚微,根本达不到实践实习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电子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制度进行较大改革。

1)清晰和深刻地理解本科生的实践和实习目的,从而更好地评判制度的合理性,为制度的制定确立根本依据。

2)对目前电子专业中本科生的实践实习方式及制度、每个科目的实习实践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对不符合实践实习目的的予以改革,并确立实习验收评价体系,对不达标的要求重做,从而建立初级的电子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实习制度。

3)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与电子专业教学实践丰富的教师针对得出的初级实践实习制度进行商讨,探讨企业实践实习的可能性及方式和方法,最后结合企业需求对实践实习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修正,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大学生实践实习制度。

(3)电子专业本科生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方案。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决定性环节。

该环节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有的毕业设计多数以专业教师列出题目,学生选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环节简单有效,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

也有外聘教师及企业公关模式,但总体仍是以教师设立课题指导为主,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培养创新型和实用性也有较大制约。

此外,毕业设计目前基本是在大四下学期开始,离毕业答辩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其中又夹杂着研究生复试准备及有的毕业生继续找工作的情况,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因而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要求相差较大。

本文对校企合作下的毕业设计进行研究并确立合理的实施方案,助力学生的毕业设计,培养应用创新型的本科生。

1)对目前电子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进行调研,对在毕业设计期间出现的时间紧张问题、管理问题及选题问题等进行细致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为解决毕业设计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2)走进企业,对企业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上专业及项目工作中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探讨本科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及实施方式方法等,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提供指导方向。

3)根据电子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教师研究方向情况,结合企业需求,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与电子专业教师共同商讨并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时间长短、场所、学生的双导师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等。

4)为了验证研究的毕业设计方案效果,与校企合作单位商讨选派一定数量的大四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并根据研究的方案进行实施和考核,评价毕业设计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图1给出了总体技术路线。

图1 探索深度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电子专业大学生的总体技术路线2.深度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培养应用创新型大学生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来10年的明确目标,其中校企合作内容也是中长期规划中重点提出的方针,因而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大学发展趋势和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要求。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已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和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