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 要 :鄂 东职 业技 术 学 院建 筑 工程 技 术 专业 创 新工 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 式 ,坚持 以服 务为 宗 旨,以就 业为 导 向,以专业课程 改革为核心 , 以工 学结合 为手 段 ,培养 面 向建筑 工程第 一线 的 “ 懂技 术 、会 施工 、 能管理 ” 的高 素质技 能型人才 。 关键 词 :校 企合 作 ;工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级学 院领导两级 听课制度 ,学 校校领导 、校督 导 、行 政干部 、学院领导 、系主任或 教研 组长 、教师 等都应 该 有相 应 的 听课 任务 , 同时还 要做 好 听课 记 录 并存 档 。建 立校 、学 院两 级教学督 导制度 ,教学 督导应 由 教学 经验丰富 的老教 授或管理 专家组成 ,充分发挥其 在学校 教学 、管理 与建 设过程 中的决策 咨询与监督 评 估作用 。建立学生教学 信息员制度 ,教学信息 员要深 入教学第 一线 ,广 泛收集和客观反 映教学活动 过程 中 的各种教学 信息 。建立学生议事 会制度 ,职 能部 门要 根据信息 员和学生反 映的情况 ,及时反馈给各 相关学 院或相 关 部 门,进一 步完 善教学 信息 网络 。

收 稿 日期 :2 1 — 7 1 0 0 — 2 1
作者简 介:周永 (9 8 ) 1 6 一 ,男 ,鄂东职业技术学 院建筑工程 系副教授 ,全 国注册监理 工程师 ,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 ,从事 建筑 工程 方面的施 工、教学 与科研工作。
教学 工作业绩作为 教师评优 、 岗位聘任 、晋升 、津 贴 和奖 金发放 的重要依 据。建 立教师教学激 励制度 ,特 别 是对 在 课堂 教 学 、教 学 方法 等 方面 有 新探 索 并 取 得初 步成效 的教师 更要加 以奖励 。 以点带面 ,开展 教 学方 法 改革 试点 工作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兰州园艺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012年10月11日我校园林专业成立于1983年,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之一,也是我校涉农林类的免收学费的专业。

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及相关的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花卉生产、园林工程、园林绿地维护以及果树修剪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园林绿化公司、园林种植基地、园林花卉销售企业、花店、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北京市花木公司、园林绿化局等。

园林专业有现代化智能温室二座,有独立的可供上百人同时操作的校内园林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职业育人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园林业的迅猛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园林专业目前已成为一个热门专业。

但与此同时,竞争也逐渐加剧。

作为中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应突出职教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园林行业高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与企业合作,精心设计园林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

随着中职院校校企合作越来越成熟,在组织管理上,我们提出“双轨制、全方位、系统化”的企业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实现了校企实体性合作,实现了企业参与模式,引入了利益驱动,大大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中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合作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层次在逐步提高,教育经验日趋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意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转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转化

观 教 育 , 学 结 合 就 是 要 求 学 生 把 企 业 实 践 具 有 多 重 性 、 业 活动 内 容 具 有 多样 性 、 工 职 职 业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成 生 态 养 殖 技 术 、 光 渔 病 实 和 学 校 的 学 习 结 合起 来 完 成 学 业 。 育部 业 环 境 具 有 多 元性 ” 这 就 要 求 职 业 教 师 能 业 技 术 、 害防 治 技 术 等 多 项 选择 模 块 , 教 ,
长 袁 贵 仁2 1 年 在 全 国职 业 教 育 与 成 人 教 说 会 做 , 高 专 业 化 素 质 。 OO 提 育 会 议 上 的讲 话 , 校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作 把 工
为 解 决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致 命 弱 点 的 办法 。
新模式 是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 的必经之路 ,
£U I ‘
I V . 0 c
教 学 管‘ 理
‘ ‘
0h n E cston nn aton l a du l I ov i He a d r l
校 企合作 ◆工学结 "人 合 才培养模式下的教 学转化 ①
李 晓 霞 ( 大连 海洋 学校 辽 宁大连 1 6 2 0 3) 1
摘 要: 职业 学校 教师要 信守校 企合作 的宗 旨, 实施 工 学结合 , 实现教 师教 学观 念的现代化 , 师能力的一体化 , 教 课程 建设模块化 , 教材运 用立体 化 , 实践教 学体 系多样化 , 学生 学习评价 多元化 , 学管理弹性化 ,才能深 化教 学改革 , 教 才能顺利 实现职教 的培 养 目标 。 关键词 : 企合 作 工学结合 教 学转化 校 中图分 类号 : G42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7 -9 9 ( 0 2 l () 2 -0 1 7 5 2 1 ) Oa一0 3 63 9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doc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doc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作者:韩冰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1期[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由六大要素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命名往往采用某一要素的最显著的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主导模式。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发挥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教师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者简介]韩冰(1971- ),女,山东济南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江苏无锡 214121)[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7SJD880043)[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2-0030-0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通过CNKI查阅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词的文章,1981~1990年,仅有300多篇文章,1991~2000年,有2800多篇文章,2001~2009年,可以查到近3万篇文章。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词中,“培养”是动词,是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结构性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人才的框架或模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构架由六大要素组成(见下图)。

在这六大要素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前提。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果和指南。

人才培养目标由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决定,在高等学校中,专业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培养的内容”,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子系统即课程组成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联合培养方案、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升、社会服务与就业保障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1. 联合培养方案联合培养方案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

联合培养方案可以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

同时,通过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合作,及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与行业发展的同步。

2. 行业标准融入课程行业标准对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行业需求,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通过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符。

同时,为了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建立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为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实习基地应具备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创新和生产服务等功能,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4. 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此外,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特 色 。 工 学 结 合 体 现 了职 业 教 育 坚 持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向行 业 、 业 面 企 办学 . 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 同点 . 找 注 重探 索校企 合作持续 发 展运行 机制 . 建 立 学校 和 企 业 之间 长期 稳 定 的合 作关 系 , 以实 现 互 惠互 利 、 作 共 赢 。 校 企 可 合 合 作 与工 学结 合 目标 是 一 致 的 .那 就 是 有 利 于学 生 身 心 健 康 .有 利 于 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 职 业 道 德 .有 利 于 学 生 综 合 职 业 能力 、 岗位 职 业 能 力 和 就 业 能力 的提 高 。
构建“ 企合作、 校 工学结合” 人才 培 养 方 案
育 管 理 的 人 才 培养 模 式
人 才培 养 模 式要 根 据 不 同专 业 和 校
企 实 际 需要 .采 取 灵 活 多样 的形 式 可
以为 学 校 提 供 实 训 岗 位 、 训 设 备 、 训 实 实 场 所 等 条 件 . 分 实 现 校 企 双 向互 动 . 充 实 现 校 企 资 源互 补 、 源 共 享 的 双赢 局 面 。 资
进 、 研 开 发 和技 术 指 导 的 支 持 , 业 可 科 企
企 合作 、 学结合 ” 人才 培养模式 。 工 的 逐
步 建 立 和 完 善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运 行 和
管 理 机 制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基 于 工 作 过
合作 、 学 结合 ” 才培养模 式的要 求 , 工 人 要积极推行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 位顶 岗 实 习 . 成前 期 以 学校 培 养 为 主 体 . 期 形 后 以企 业 培 养 和 训 练 为 渠 道 .校企 共 同 教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新兴的办学模式。

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

然而,在校企合作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校企双方的走访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对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主要以“学生实习”的形式进行合作。

一方面,学校希望推荐学生去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另一方面,合作的酒店希望尽可能接受大量实习生,以弥补酒店岗位的空缺。

但双方之间的合作更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未对更多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探讨。

因此,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酒店与校方以及学生之间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及解决。

一、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一)对合作酒店的调查我们对合作过的星级酒店就校企合作意愿及要求、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及酒店能为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各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问的酒店均对校企合作感兴趣。

其重要原因有:第一,酒店人员流动率较高,实习生可以弥补酒店岗位的空缺;第二,实习工平均工资比正式员工低。

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第三,实习生均为在校学生,比较容易管理。

对于合作要求方面,酒店均提出对学生身高、英语水平等作为主要要求。

对实习时间长短问题,多数酒店提出不得低于6个月,还有个别酒店希望延长至1年。

在对学生满意度方面,酒店普遍表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生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

关于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多数酒店着重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希望实习期可以安排在大四年级,并延长至8~12个月;二是希望招收其他专业的实习生,以增加实习生人数;三是希望对实习生在实习期后可以继续在酒店工作;四是希望学校对实习生有严格的管理奖惩制度,以防学生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或因其他问题擅自离职。

(二)对实习学生的调查在对实习学生的调查中,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对所实习酒店满意、是否对实习时间满意、是否有就业意愿、对酒店行业认可度及对酒店实习生管理满意等方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以人为本,校企双赢的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几年来,我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并初步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好路子。

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我们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专业调研结果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专业适应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反推,来实施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这个基本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章节、单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实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完全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要求。

比如化工工业分析专业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重构,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化工工艺专业以该专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要为依据,利用各种典型工作过程作为教学案例,明确作为一名化工工艺操作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分类、归并,最后构成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例3: “四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指“四育人”工程: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第一
个“三”:三个面向锻造职业素质——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第二个 “三”:开展三自教育,提升基本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
三个“三”:建设三个载体,奠基持续发展后劲——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创新平
台、优化船业基地)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学校-企业-学 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 ——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结合 ——职业关键能力由若干能力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学校实 训和企业工程项目锻炼培养,并按模块化方法进行加强; ——每个能力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学目 标任务,按“教、学、做”三位一体方法进行训练; ——按四阶段进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双循环的学习 。第一和第二阶段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三和第四阶段 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

2.企业资源片断性与教学内容 和过程完整性的矛盾

决定了单一企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很有限, 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3.企业资源粗放性与教育教学 精细化的矛盾,
决定了对企业教育资源很难不做提炼地直 接搬取

(三)从校企合作的局限(流动 性、片断性、粗放性)看培养模 式的四性特征(开放性、发展性、 归纳性、弹性)的合理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第三年上半年作业型实习、第三年 就业型实习在校外。
模式 下半年就业实习

5 . 会 计 专 业 前四个学期校内学习实训短时段交 校内训练场所为主,校外企业 项目教学 “ 411 ”人才培养 叉,第五学期长时段校内实训,第 以订单班为基础
模式
六学期校外定岗实训
6 . 证 券 投 资 前 3 个学期理论教学,第四学期校 校内有完备的实训实施,校外 项目教学 与 管 理 专 业 内实训,第五学期理论教学、第六 有较大的合作企业,并有就业 “ 3111 ” 人 才 培 学期校外实习 养模式 7. 税 务 专 业 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为主,第二三 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干,税务机 理论教学和实 “ 1311” 人 才 培 养 四学期,课堂教学与实训各一半, 关提供有限的实习岗位 模式 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践相结合 项目的合作。
(评注:第四阶段,前十周也在 学校进行实训,后十周也并不完 全是“顶岗实习”,符合目前校 企合作不完全依靠企业的实际)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 合-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建筑行业为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引 导人才培养; ——每个职业岗位(群)需若干职业关键能力, 通过若干工程建设项目培养; ——每个项目由若干单元项目组成; ——每个单元项目包含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教 学目标任务; ——教学目标任务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密切结合
“一体两翼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 “两翼”,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育人文修养为底蕴;“三 同步”,就是对接当地产业与融合地方文化同步,改革专业课程与建设校园文化 同步,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同步。) 没有时间、场所和方式的设计。 反例2: “一机、两翼、三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驱动:课程的四个衔接、校企深度 合作、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没有提出时间设计;没有提出场所设计;课程四衔接,很抽象。
1.“开放性”摆脱校企合作的流动 性和片断性的局限
用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资源来充实培养 模式的基础材料,补救流动和片断的问题

2.“发展性”不断解决片断性 和粗放性的不足

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实现全面性 和精细化
3.“归纳性”不断去除片断性和粗 放性的弊端
把培养模式逐步上升成为更为规范、更为 理性、更为条理的形态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 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位 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四个阶段的交替循环




学生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始进行专业知 识能力的教学、实验、实训, 再到校企合作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 然后再到校外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专项岗 位能力实习, 最后回到校企合作基地通过专业能力认证 。
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一)纠正对“人才培养模式” 的狭隘理解
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短期实现 培养目标 (三年或四年的有限时间)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相对封 闭的空间实施

(学校和企业的有限岗位)
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人才的 成长轨迹完全吻合
第三学年,提供有技术的 习 实习岗位 最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 就业 3. “三明治”式工 1.第一第二学期 学交替 2.第三学期 3.第四、第五学期 4.第六学期 1.在校学习 2.进入企业学习 3.回学校继续学习 4.顶岗实习 第一次到企业是轮岗实习 第二次到企业是顶岗实习 第二次到学校是考取证书
反例1:
工学结合只能是全部学习过程中 的一部分环节或几个片段。
(二)根据专业设计合适的工学 结合方法
1.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 三个要素



时间要素(学制安排) 场所要素(校内校外两个类型的实训条件 ) 方式要素(做学结合、做学一体、项目教 学、教学型实习) 【企业要素的融入(岗位、技能、行业特 征、企业要求、文化环境)】
3 . 数 控 技 术 应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校内实训基地,有一 小团队、知识 用专业“小班化、 期 模块化、项目化” 人才培养模式 些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技能结合模 块、生产项目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4 . 建 筑 专 业 三阶段实习:第一年两周认识实习、 教学性实习内容集中在校内, 突出作业型实
(量身定做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甚至是臆 想)

包起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8级机械制 造专业毕业,发明创造了多种高效、安 全的装卸工具和装卸工艺。(业余时间 读完大学) 李斌,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本科毕业 ,开发五种类型共17台进口数控机床的 加工功能,开发新产品55项,公关项目 162项。(半脱产读完大学)



一是从管理的角度:课程的安排、学生的管理、 制度的设计 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与课程体系的差别在于 ,这一界定更为宏观,主要突出工学结合、做学 结合 三是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每一阶段学生的知 识技能水平、认知水平与教学训练的关系
(三)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认识
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特征
3.在一个大模式下的细化模式 (一个学校构建涵盖各个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机电“三个中心、三层递进” 的培养模式主线
模式名称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机电一体化专业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形 成 基 于 三 个 中 心 的 第二阶段,主要在第二学年 “项目三学”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 模式。 2.数控技术专业“实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

4.“弹性化”直指校企合作的 有效性

弹性化是克服校企合作种种不足的润滑剂, 蕴含了更多的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应对特 殊困难权变性和自主创新性。
三、工学结合是人才模式中最富 创新力的部分,也是最需要谨慎 对待的部分
(一)工学结合在整个模式中是 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性;学校与工厂两 个类型的基本划分;教学模式的规范性、 有效性、普适性和可控制性都有待验证
四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1、2学期及第3学期前十周)在学校学习必须的 专业基础知识,嵌入部分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第3学期后十周)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 能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 第三阶段(第4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由 兼职教师上课; 第四阶段(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就业为目标 ,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 前十周在校内实训场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后十周到企 业进行企业文化熏陶、行业标准和规程学习、工程施工及 管理训练、就业讲座和指导等,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 标。
2.从三要素看几种模式构建
模式举例
时间要素
场所要素
方式要素
1 . 汽 车 专 业 巴 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 企业提供校内实训设 理论教学与实
斯夫涂装“ 2+1 ”模 校学习,一年在企业 备,提供企业生产性 践教学分成两 式 实践 实训岗位 个部分
2 . 汽 车 机 电 工 主要在第三、第四学 有固定的训练场所, 学习和劳作的 程 的 “ 双 元 制 ” 模 期开展,一周内分为 一般设在校内。在训 “双交叉” 式 两部分,或周之间交 练车间配有一体化教 替 师

(时间、空间、跨学科、跨专业的新 技术和新岗位要求的跨领域学习)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性特征

(新陈代谢,不断追踪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成果)
3.人才培养模式的归纳性特征

(不断对新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规范文 本的转化)
4.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特征

(法无定法,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 空间)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和特征印证正 确的“人才模式观”
(2)技能的教学是靠训练来完 成的

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 环境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 织和设计本身,也需要有丰富实 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参与。

兼职教师和带教师傅是一支不可少 的师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