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1 O7 一
剩余价值生产 出来后 ,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 的分配 理论是 马克 思剩余价 值理论 的重要 组成部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的 历 史 阶 段 , 生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 的基 础
上,劳动者才 能在满足 必要 劳动 和必要劳动产 品之外提供
剩余 劳动 和剩余产品 。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 能性变成现 实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2 、 二 重 性
( 二)剩余价值 的分配
( 一)剩余价值理论产生 的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 以前,古典经济学家和 空想社 会主 义者都 曾 经对剩余价值进 行过探 索。但 是,古典经济 学家受到历史 的和阶级 的局 限,都没有从剩余价值 的具体 形式中抽 象出 剩余价值 的一般形式 。而空想社会主义者误认为剩余价值 的存在是对价值规律 的破坏 ,断定 资本和劳动 的交换 是不
成为商 品是 资本主义生产 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 , 创 立了劳
动 力商品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不仅揭露 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实质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对立 的经济根源 ,而且使无 产 阶级 明白了 自己在经济上受剥 削、 政治上受压迫的真正原 因, 并向他们指出了推翻 资本主义 生产 方式和最后 消灭阶级 的历史使命 ,唤醒 了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 。
一
所 以资本主义社会 的剥削关系几乎完全被商品交换关系
的表面现 象所掩盖 。直 到剩 余价 值理论创立 ,对此类 问题 做 出科学 的回答 ,马克思研究 出该理论是一项伟大 的历 史 功绩 ,使我们对剥 削及剩余价值 问题 有了全面系统的 了
;
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体现 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批判得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给资本家,并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只能得到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则由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1.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2.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以此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积累资本。
这种经济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而资本家则通过这种交换获得了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的波动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之比。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上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即剥削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2. 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理论指导剩余价值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者:郑利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9期摘要剖析剩余价值理论内容,对它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资产阶级的三要素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及在当代中国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不仅对过去社会发挥作用,对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更对未来社会发挥作用。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存在着雇佣劳动制度,只要存在着剥削现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会发挥威力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当代意义1几种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物化。
然而它从何而来,导源于何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和争论,表述方法更不一致。
一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二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十分关键,影响极大,列宁称它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2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2.1剩余价值术语的运用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形见绌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是马克思首创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在马克思之前,威廉.配第、理查.康替龙、弗朗斯瓦.魁奈、安.罗伯特.雅克.杜尔阁和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问题研究出发,已经开始运用了利润和地租的概念,并且不同程度地知道了利润和地租都只不过是劳动者向自己雇主提供的无酬产品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被恩格斯称为是个“从来没有”的缺陷:第一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超出工商业生活上流行的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狭小范围的约束;第二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产品的无酬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第三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对产品无酬部分的起源、性质、以及制约其随后的价值分配的规律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而《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
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尽管当代的发展与当时已有加大不同,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深化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竞争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丽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就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 从而变革生产条件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马克思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正确深化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可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
消灭私有制并非是单纯地建立公有制,也并非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读为实现传统的全民所有制,而是要实行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实行国家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社会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建立公有制,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和必须实现社会所有制。
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才能实现完全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国家所有制主体的国家也就消亡了,国家所有制也不存在了。
在存在国家的条件下,所实行的只能是公有制,而不可能是社会所有制。
关于社会主义竞争问题。
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 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
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一、剩余价值概念及来源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
这个概念的来源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资本家则利用生产资料来组织生产,并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获取利润。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除了补偿生产资料的成本外,还会产生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
三、剩余价值分配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而资本家则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随着生产的进行,资本家会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和管理等,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这个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根源,为理解社会不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其次,它为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使得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剩余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趋势。
五、应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剩余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对策。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拓展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将知识产权等非物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其次,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剩余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运用 了利润和地租 的概念 , 并且不同程度地知道了利润和地租 所 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 的分配理论中, 重“ 物” 轻“ 人” 也就显 都只不过是劳动者 向 自己雇主提供 的无酬产品中的一部分 。 得理所当然 ,其 中他们所宣扬 的三要素论是十分典型的。按 但是这些古典经济 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被恩格斯称为是 照这种理论架构 , 企业使用资本 、 劳动、 土地等“ 生产 要素” 制 个“ 从来没有” 的缺陷: 第一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超出工商 造产 品, 并按计算 出来的对总产 品所增加的贡献 ( 即边际产 品) 业生活上流行的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狭小范围的约束 ; 第二 向每 一要 素付酬 。如果一切进行正常,所付 出的酬金总数 则 是古 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产品的无酬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 刚 好 等 于 企 业 实 际获 得 的净 收 入 。在这 种 过 程 中 ,资 本 获 得 研 究; 第三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对产 品无酬部分 的起源 、 利润 , 劳动 获 得 工 资 , 土地获得地租 , 这 些 收 益 都 是 它 们 提 供 性质 、 以及 制 约 其 随后 的价 值 分配 的规 律 有一 个 清 楚 的 理解 。 的服务报 酬, 各种生产要素谁也不会剥削谁。 而《 资本论》 从分析商品开始 ,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通过对资
而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3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以19世纪的英国为研究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深刻对象的它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研究为劳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早期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生产关系之间所存在的主要矛盾。
尽管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生产关系之间也进入了全新的模式,但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且对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
就资本主义来看,其生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要保证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分离状态。
而这也往往造成了劳动者自身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其所付出的劳动往往不能创造直接的价值。
这往往也可看做是资本主义形势下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而从剩余价值的理论来看其也可被分为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两种不同的形式。
其中,直接剥削往往指的是对经济的剥削,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通过劳动力的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对经济的剥削则值得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付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给予应给予的报酬;而间接剥削则针对的是社会关系层面,这里的社会关系所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付出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关系。
因此,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也往往表现为经济和关系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这也间接表示了剩余价值所具有的双重性。
从现实层免来看,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付出的过程中以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就劳动力来看,其是一种人与生俱来便存在且能被有效利用的一种能力,其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可以通过有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进行衡量。
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一种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所无偿占有的,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这通常会表现为资本主义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就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深入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仍具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出正确引导。
社会主义建设对私有制的消灭最为要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性的生产资料所有,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
而全民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另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全民所有是初级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再次阶段的国家只能实现公有制制度的建立;社会所有则是高级阶段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方式。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能力来看,由于自身仍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还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同时采用其他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的原因之一。
而在除公有制之外的经济体制中均会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这
些剩余价值进行分析能看出,这里的剩余价值所指的并不全部都是与社会主义相背离的对劳动者的剥削。
因为,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而言,这些剩余价值往往会被集中利用到国家的建设中,而这些建设内容往往与人们群众的生存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如此,这些剩余价值往往对推动过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灭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彻底的对国家生产力进行解放与发展,缩小贫富间的差距,从而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这一目的从本质上来看其是就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延伸,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产生就是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
其中生产力的解法与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而消灭市场经济中的剥削,缩小贫富间的差距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方式。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是这样介绍剥削的,他认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获取了生产资料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而劳动者仅能得到其对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工资补偿。
而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则指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不再独占由生產资料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劳动者同样有着或者价值分配的权利。
经过深层的推论分析能得出,在社会主义形式下的市场经济除了剩余价值的内容存在之外,还会保留一定的资本内容在其中,而这些内容都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相较于资本主义而言,社会主义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趋向平等。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其他方面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指出,劳动者剩余价值所创造利润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部门,在一些非产业的部门劳动者也能切实体现其剩余价值的现代意义。
其还提出,相较于非产业性部门劳动者而言产业性部门劳动者自身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往往能进行新价值的创造。
但就先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社会各层呈现出了更加明确的分工,加上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模式及理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这也使得那些本不能实现新价值创造的非产业性部门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而原本仅仅表现为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也逐渐转变为了体力和脑力所共同创造的剩余价值,且相较于体力劳动而言,脑力劳动者往往能通过一种更高层次的劳动而创造出更多利润,也因此,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所进行的分配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资本主义模式下,也有部分劳动者除了原有的劳动所得之外,还会对自身的剩余价值进行分配而利用,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尽管这些收入是其付出劳动力对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外的收入,但这些剩余价值的利用却往往不存在剥削性。
以消灭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彻底的对国家生产力进行解放与发展,缩小贫富间的差距,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分配的主要方式是扣除个人及其他各项分配之后对总产品进行分配,这相较于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所进行了产业、商业、利息等多重利润的分割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形式,所以,这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明确的区别且无法被二者之间的某些共通之处所掩盖。
可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概念在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已然明显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且这一理论其所追求的仍然是剩余价值所能创造的利润,这与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与改革相背离。
但其却仍能做为一种思想的指
导来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3.现代意以下马克思剩余价值的认知与应用
基于现实的层面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仍对以往按资分配的方式进行沿用,劳动者仍职能获得自己的劳动所得,缺依旧不能会的生产资料所创造的价值利润。
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彻底的对国家生产力进行解放与发展,缩小贫富间的差距,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这也就要求我国要对生产力进行不断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市场经济生产的社会性,保证生产资料在占有、使用、管理等多方面以及劳动成果的共有性。
也只有切实实现所有制由初级阶段往高级阶段的过度,才能真正消灭市场经济中的剥削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三、结语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揭露。
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分析并全面探讨其现实意义,也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