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民俗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衣下裳制: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制,上衣为“衫”,下裳为“裳”。

这种形制一直沿用到明朝,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对称美:中国古代服饰注重对称美,上衣和下裳的形状、图案和颜色都要对称,以体现和谐、平衡的美感。

3. 衣袖设计:中国古代服饰的衣袖设计非常独特,一般分为直袖、喇叭袖和蝴蝶袖三种。

直袖是指袖子与衣身平行,显得端庄稳重;喇叭袖是指袖子宽大而下垂,显得华丽高贵;蝴蝶袖是指袖子两侧向上翻起,形似蝴蝶翅膀,显得轻盈飘逸。

4. 领口设计:中国古代服饰的领口设计也非常考究,一般有圆领、立领和交领三种。

圆领是指领口呈圆形,适合穿在圆领上衣上;立领是指领口高耸,与现代的立领类似;交领是指领口呈交叉状,适合穿在交领上衣上。

5. 装饰风格:中国古代服饰的装饰风格非常丰富多样,一般包括绣花、织锦、镶嵌、镂空等多种技法。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刻,常常与服饰的用途和场合相匹配。

总之,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展示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系,来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那时人们主要使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服饰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和区别。

贵族阶层的服饰采用华丽的刺绣和丰富的颜色,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选择简单而实用的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服饰逐渐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元素。

宋朝的服饰注重庄重和雅致,明朝则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对称的设计。

清朝时期,服饰逐渐趋向统一,呈现出更加大气磅礴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服饰往往是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或旗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忆。

在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着传统的礼服,以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戏曲表演、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剧目中,演员们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通过服饰的包容性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刺绣、织锦还是缎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红色往往是主导色调,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喜庆和幸福。

此外,中国服饰中的喜鹊、蝴蝶等图案,也赋予了服饰更多的生动和灵气。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二讲:服饰解读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二讲:服饰解读

二、服饰的起源
“昔者黄帝作服,百姓始 去皮服布”。
——《古今图书集成· 礼仪典》卷317
嫘祖: 蚕神,丝绸文化发明者
实用需要说
服饰起源原因诸说
性别遮羞说 审美装饰说
二、服饰的起源
1、实用需要说 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使皮肤身体免遭外 部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 “衣,依也,人所依之以蔽寒暑也。” ——《尔雅·释衣》
“衣者,适身体,和肌肤也。” ——《墨子·辞过》
服饰产生于“实用”的事例:
二、服饰的起源
2、性别遮羞说
服饰是伴随人类性别羞耻观念产生而出现的 遮羞布。
《圣经》: 亚当、夏娃的遮羞行为
• 人体各部分外包装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下体前 下体后
腰上部 头衣
足衣
二、服饰的起源
《白虎通义》卷3:“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 前而不能覆后。”
二、服饰的起源
吕思勉对服饰起源的论述:
“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蔽之, 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 冬则穴居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 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 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装饰以相 挑诱。”
《先秦史》P333
二、服饰的起源
小结: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标志 上的界限分野。
四、中国传统服饰的礼俗特征及等级差异
1、传统服饰的重大礼俗特征
严格的身份等级制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社 会成员没有衣着服饰个性化的自由选择权利。 “圣人所以制衣服者何?别尊卑也。” ——《白虎通义· 衣裳》
“黄帝作衣裳以披于身,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贵 贱,莫不安其份也。” ——《古今图书集成· 礼仪典》卷317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对民族认同感的表达。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展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注重的是“大雅之堂”。

无论是汉唐的华丽服饰,还是宋代的淡雅衣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美的追求。

以汉唐服饰为例,这种服饰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细节,强调层次感和色彩的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纯粹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次,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封建礼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的穿着与礼仪仪式有密切关联。

比如,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子会穿着华丽的嫁衣,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同时,在封建社会中,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锦缎的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阶层,起到了社会等级的标识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还具备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在其设计和图案上都融入了宗教信仰和民俗元素。

比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常常出现五彩的亥字图案,寓意着对天地之神的崇敬和祈福。

而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穿红色的汉服,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祥瑞和喜庆。

最后,中国传统服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使得传统服饰得以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研究,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上也能够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得以加深,使得传统价值观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分析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分析

唐代贵族女装
•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 袖衫,以穿男装为 时尚。披帛、帏帽
盛行。
•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贵族男装
夫衫 盛
人的 唐
游贵 女
春妇 服
图 》 局 部 ) 。
及 侍 女 ( 张 萱
《 虢 国
穿 襦 裙 、 披
帛 或 袍
唐代女子服饰与面妆:
初 唐 小 袖
衣 和 仙
裙 、 披 帛
中 晚 唐 大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特点:
首先,服饰用料出现 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色彩也有重大 的变革。
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10、清代时期 (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 男子以剃发梳辫、长 袍马褂的满族服饰为 基本装束,官员服制 以“补子”为饰。
• 满族女子着旗装,汉 族女子装束沿袭明代
• 。出现满汉服饰融合 的民族服装的经典: 旗袍
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官员补服
清代女子服饰:
清 满 族 女 子 服 饰
清代汉族女子上衣
• 汉衣与胡服并存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魏晋时期女子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先秦遗俗,一般上身穿衫、袄、 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 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服饰民俗文化

服饰民俗文化
距今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新石器时期已普遍发现养蚕、麻制品、纺织工具,玉器制作 已达很高的水平
湖北屈家岭遗址陶纺轮
河姆渡石纺轮
河姆渡骨针
河姆渡陶纺轮
河姆渡苇编
河姆渡骨笄
良渚玉手镯
商朝的服装:上衣下裳,交领右衽(有两片衣襟,在胸前相
叠,在右侧以绳或腰带系住,不用纽扣)。
巾——属于平民百姓的“头衣”。贵族男子满二十岁时戴冠, 而平民男子二十岁成人时只能戴巾。
足衣——人足之衣,今天的鞋与袜。古代的鞋有履(lv3)、舄 (xi4,书鞋)、屦(ju4,用麻、葛制作)、屐(ji1,木制)等名 称。
二、中国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考证,距今约五十多万年的“北京人”,已懂得将兽 皮被在身上,以保护身体,取暖御寒。
清朝长袍马褂,旗袍。华夏衣冠开始消失。
民国剪辫易服,西风东渐。
解放后,“破四旧”,视传统汉装为封建糟粕,列宁装、中 山装一统中国大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又掀 高潮,西装正式名正言顺地在国民开放思想里落定。
经过数次变革后,汉装迷失了方向。什么是真正的汉装?
汉装与西服的显著区别在于汉装注重“平面”讲究“意义”, 即整体裁剪宽松,主要精力在于考究的面料刺绣等装饰,并 且这些装饰细节都非常有说法,如以龙凤呈祥代表美好祝愿 和富贵,梅兰竹菊以示人品等,人与服装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衣如其人”;而西服追求“立体”与“视觉美”,强调突 出甚至强化人体线条,外形上也是凭着设计师的灵感,以人 体为一个平台,在上面发挥自己的意愿。
三、服饰民俗文化的特点
从实用到实用与审美的复合 (款式、图案)
社会身份的表征 文化记忆功能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
白裤瑶女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
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 成的服饰类型。 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 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新书》云:”奇服文章一等上下而 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 权力异,则事势异……”衣着服饰有明 尊卑、别贵贱的特殊功用,”贵贱之 别,望而知之。”历代都不准僭越。

(四)工艺上的服饰差别。
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 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绣嵌、裁缝,这些技 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如纺织 工艺的平纹、斜纹、格子纹,印染和刺绣工艺 的各色花鸟虫鱼,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 式,如佩戴的镶嵌和缀饰、服装的样式。 在中国,服饰制作工艺的地方化尤为突出。如 苏绣和湘绣服饰已经驰名世界,而少数民族的 土机染纺的各种花布服饰也打入了国际市场。

清代对补子的规定

一品,文鹤、武麒麟; 二品,文锦鸡 、武狮 ; 三品,文孔雀、武豹 ; 四品 ,文雁、武虎; 五品,文白鹇、武熊 ; 六品 ,文鹭鸶 、武彪 ; 七品,文鸂鶒、武犀牛; 八品,文鹌鹑、武犀牛; 九品,文练雀、武海马。
清文官补服图案集·

·


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 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 路重开,中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 丽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 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 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朝年轻女子 并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可以 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 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 和社会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 离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 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 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 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 几乎及腋下。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其服饰特点是:式 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 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 扎腰。过去女子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 今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
辫饰 月 开 两 婚 以 十 过 项 耳 帽 花都 不 盘, 形 , 条 后 长 多 去 链 环 。 纹戴 论 成也 梳 头 , 一 发 条 少 等 、 女 的绣 男 维 发有 子 上 辫 般 为 发 女 装 手 子 朵有 女 吾 髻将 作 别 梢 改 美 辫 都 饰 镯 喜 帕各 老 尔 者双 装 产 散 为 。 , 梳 物 、 戴 花种 幼 族 。 。 ) (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
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 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 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 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 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 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南北朝: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 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 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 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 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 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 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 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 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 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 续。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唐代纹样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 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 (周、伯蔡文簋)等
一、 中国服饰习俗
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 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表 现出来。 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 装饰和文化的象征。因此,一方面服饰有实 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个人的和地方、 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表现了一定社会 的伦理观念。 在文明社会,服饰也成为社会道德观念的一 种物化。服饰的形式大致包括衣服、发饰、 鞋帽、佩戴(如首饰、围巾等)、装饰(如 手帕、化妆包等)。
秦汉: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 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 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 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 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 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 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 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 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 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 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 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 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 优雅而飘逸。
蒙古礼帽 : 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 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 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 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 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 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 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 袍或西服,配戴礼帽,显得 文雅美观。
蒙古袍: 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 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 色的镶边。衣扣多用黑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 铜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 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 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类制成。蒙古袍按 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 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 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 躯和青春之美。
品文官仙鹤
二品文官锦鸡
三品文官孔雀
四品文官鸳鸯

品文官白鹇
六品文官鹭鸶
七品文官鸂鶒
八品文官鹌鹑
九品文官蓝雀补服

獬豸(xiezhi),都 御史补服,都御史 之职责为查辖官
清武官补服图案集·

▓ 氆氇袍 藏族传统装饰,一种或无扣,衣边或领口多镶彩布 或豹皮等。宽大的长袍。多用名叫氆氇的手工纺制成羊 毛毪子、毛料及布料制成。形制多为大领或圆领,右开 襟,设一扣 ▓ 腰刀 藏族传统佩饰。因常挂于腰间而得名。分长、短两 种:长的2尺-3尺,短的1尺以内。可用作武器,也可用 来砍伐荆棘,平时多用于切割肉食或其他物品。
中国传统服饰

——穿在身上的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国传
统的服饰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
教学内容:
一、中国服饰习俗 二、中国服饰历史 三、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
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 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 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 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 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 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 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 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

二、中国服饰发展史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 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 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 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补服
补服是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 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 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 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

明朝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 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 风宪官獬廌。 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 九品海马。
耳小 子 阿 在 面 瑚 环 戴 直耳 藏 环两 习 坝 耳 有 及 的 的 径环 语 藏 阿 戴个惯一上钩松前一 。音 族龙 于耳 戴 带 。 , 耳 面 种 寸多 译 传 右环 一 藏 甘 戴 石 镶 大 为为 , 统 耳, 大 族 孜 时 , 有 耳 男银 意 首 。大 一 男 、 挂 后 珊 环 子制 为 饰 。 所, 。 3


如果说上述四个方面是中国服饰类型的 生成原因,那么服饰习俗惯制则是服饰 习俗普遍表现和社会制度。简单地讲, 我国服饰习俗惯制主要也有四种形式: (一)实用性。这是服饰自身特征的表 现。如原料、做工的经久耐穿,规格、 式样的舒适合体,方便生产及其生活, 适应气候冷暖等等。

(二)观赏性。这是服饰的一种审美外观。 例如服装款式和人体的对称,色彩和花纹的 匀称,鞋帽和衣裤的协调等等。 (三)礼仪性。这是服饰的一种社会伦理观 念的象征。如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丧服 饰,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今天,汉族仍 然流行带结婚戒指和穿孝服的婚丧服饰习俗。 (四)信仰性。这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 服饰习俗上的标志。如我国宗教神职人员的 服饰即各具特征,如佛教的袈裟、念珠。而 给死人穿的”寿衣”,则是汉族民间信仰在 服饰上的具体体现。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 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 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 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 主体的服饰文化。 山顶洞人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 体和保暖 ,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 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 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 衣裳。”

蒙古坎肩: 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蒙古长袍的 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 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钮 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花朵, 并缀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片儿,光泽闪闪。蒙古坎肩 始于元代。《元史.后妃传》:“又制一衣,前有裳 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 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坎肩,初为世祖 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到明、清两代,逐渐成 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