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作者:吴丽云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精心选材,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经过连续几次的筛选限时训练之后,学生觉得全国卷一比卷二卷三整体难度稍微小一些,难度适中,守正创新,稳中求变。

以下对2019年高考试卷全国卷Ⅰ卷试题评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古诗文阅读考查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试题不好做,现代文阅读考查也不见得简单,尤其是论述类文本。

究其原因,文字量多,只是其一,满满一页基本上都属阅读这个范畴,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选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属于学者之作,文学积淀很深,理解很难。

该文章紧扣时代脉搏,内容有理有据,说理深入浅出,风格朴实厚重。

第1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C级。

第2题考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等级为C,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 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该题文本由三则材料构成,聚焦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三则材料有图有文,有理论有数据有案例,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的信息筛选和逻辑推理能力,第4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5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6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该题彰显出我国今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以及文化保护工作取得的进步,具有时代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的是《理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融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为一体,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描绘,也有现实生活的讽喻暗示。

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大禹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英雄人物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考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2019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9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目录1.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考试范围及考试结构 (1)2.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与2018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点分布及对比分析 (2)3.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5)4,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建议1.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考试范围及考试结构(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表达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39分,填空题6分,简答题45分,写作60分。

(二)试卷结构: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两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分数为70分,约占全卷总值的47%;第Ⅱ卷为表达题,分数为70约占全卷总值的53%。

题型分值占比论述类文本阅读96%实用类文本阅读128%文学类文本阅读1510%文言文阅读1913%古代诗歌阅读97%名篇名句默写63%语言文字运用2013%写作6040%2.全卷22题,结构如下:第Ⅰ卷阅读题: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道选择题,共9分。

②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三则新闻,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共3题12分。

③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一篇小说,1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3题15分。

④文言文阅读,选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片段一则,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共4题19分。

⑤古代诗歌阅读,1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共2题9分。

⑥名句名篇默写,1题6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3道选择题1道填空题,1道表达题,共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2.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与2018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点分布及对比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表1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年份内容2019全国1卷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264字2018全国1卷杨国美《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968字选材特点: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题内容广泛,题目形式多样,考察内容包括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

一、选择题分析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两部分。

1.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包括对词语的理解、用法、诗词鉴赏、段落中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考查。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语言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文中观点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对作者意图和态度的理解能力等。

阅读理解题的难度逐渐递增,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等。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古文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

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词语的辨析和选用、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等。

填空题的难度递增,要求考生对词语和句子的语义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有较好的把握能力。

古文阅读题主要考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对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分析等。

古文阅读题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技巧。

3. 写作写作题主要考查对写作能力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命题材料的分析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篇章结构等。

写作题的要求多样化,既有记叙文叙事能力的考查,也有议论文观点表达的考查,甚至还有对诗词鉴赏和作文写作技巧的考查。

三、总体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丰富多样,题型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考生来说,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全面、准确、深入的分析和回答。

平时要注重多读、多练,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历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积累,增加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19全国一卷语文

2019全国一卷语文

2019全国一卷语文一、背景介绍2019年是中国高考改革的重要一年,全国一卷语文试卷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门重要科目,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本文将以2019全国一卷语文试卷为切入点,对试题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二、试卷结构2019年全国一卷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1. 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分为A、B、C三部分,共计80分。

A部分是语言知识运用,包括词语填空和短文改错题;B部分是阅读理解,包括四篇文章和相应的问题;C部分是写作与表达,包括作文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

2. 非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分为D、E两部分,共计70分。

D部分是阅读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E部分是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试题特点分析1. 选择题部分2019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的选择题部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在词语填空和短文改错题中,考察了学生对词义辨析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阅读理解部分,试题文本涉及了各个领域的话题,从而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文和语言运用部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要求学生提炼文本信息,自主进行写作和语言运用。

2. 非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主要通过阅读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表达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回答问题,并表达个人观点。

这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书面表达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提示进行写作,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结构合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四、备考建议针对2019全国一卷语文试卷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选择题部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因此考生需要加强对词语辨析和语法知识的复习。

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和背诵课本知识巩固基础。

高考语文2019全国1卷试卷分析

高考语文2019全国1卷试卷分析

较难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 句默写。ຫໍສະໝຸດ 较难分值 36 34
本题主要考察字词句理解、逻辑性、病句修改。
较难
20
本题主要考察对演讲稿特殊文体的掌握,及倡议的 感情色彩的把握。
较难
60
题型
题号
选择、简 答

选择、填 空

选择、填 空

作文

2019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真
考察内容
试卷结构分析
现代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倡议型演讲稿
9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真题
试卷结构分析
涉及考点
难易度
本题涉及考察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 观点和态度、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对文章思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等能 力。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1、正确答案B解析A项混淆关系,据材料第②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一句可知,“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与“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另一种说法)是必要条件关系,而A项中的“就能”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C项强加因果,据第④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说明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过于绝对,歪曲原意,据第⑤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

2、正确答案D解析第①段用设问的形式点明论述话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提出问题)第②段说明当下时代变化超乎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难以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分析问题)第③段从碑文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得出“更深层的东西”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分析问题)第④段讲作家应与人民建立深切的情感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问题)第⑤段讲作家与艺术家应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最后解决问题。

所以A项是正确的。

B项,第②段是对当下创作的分析,第④段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所以B项正确。

C项,第③段的碑文内容是为了回答前文的“‘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是“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据。

所以C项正确。

D项,第⑤段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精品就是表现“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而不是简单地“正面人物的塑造”。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可见,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语义的范围。

3、正确答案D解析“少而精”错,无中生有,最后一段讲了应“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但没有讲多与少的问题。

4、正确答案A解析A项为治理工作中的脱水,不属于修复工作;B项为“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属于修复工作;C项“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属于修复工作。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名句名篇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 ,________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 , ________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 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 ”。
二、文言文阅读
更多高中学习资料请加王老师微信:18220198337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 题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 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 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建储 ,与公 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 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 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 纵人 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 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 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 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 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 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 帝临哭,辍朝三日 。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 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 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 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 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 廋 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 廋 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 廋 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 廋 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 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 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 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卷分析
高考语文:稳中有变,难易适中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立足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稳中有变,难易适中。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弘扬正能量,彰显家国情怀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阐述的核心观点就是“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2019年《考试大纲》又新增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因此,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
1.论述类文本阅读摘选的是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阐述了文艺创作者首先要解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个根本问题,并指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

2.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的是鲁迅的《理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从人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3.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贾谊部分,贾谊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满怀赤诚、热心政事。

4.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5.作文是有关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的材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直接体现。

二、关注传统文化,联系现实生活
1.实用类文本阅读用三则材料论述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及修复的问题。

第三则材料摘选的是《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第6题要求“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这些内容不仅引导考生思考,现代社会的我们该如何保护并修复文化遗产这一问题,而且还说明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及修复的问题,不仅仅中国需要关注,世界各国都需要关注。

2.文学类文本阅读“大禹治水”,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等传说故事, 作文材料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名言,文言文阅读第11题考查的“诸子百家”“礼乐”,语言文字运用重点介绍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遵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这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影响着中华民族,到了今天,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3.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讲述了现实生活中“压力与肥胖”的关系。

这一选材,既贴近生活和学生的实际,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服务社会。

三、注重阅读整体感知,考查梳理概括能力
1.论述类文本第3题C项,原文中没有有关老舍的内容,考生必须要对文章有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主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样,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诗歌、语言文字运用等都要注重阅读的整体感知,不能没有读完文章,甚至为了“节约时间”,不读文章就做题。

2.实用类文本第5、6题,突出考查的就是对文章的梳理、概括能力。

四、强化逻辑分析,突出信息处理
1.论述类文本第2题,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作文都涉及到了逻辑分析能力的考查。

在语文考查的关键能力中,其中的一项就是逻辑分析能力。

2.实用类文本材料2,以图表的形式,考查了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读图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五、稳中有变,根在“大纲”“教材”
1.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B项,把文中的“胖大官员”与必修3《祝福》中的祥林嫂进行比较鉴赏。

这也再次提醒老师与考生,一定要学好教材,除了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在诗歌、名篇名句默写中,也经常与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比较鉴赏。

2.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虽然设问新颖,但考查的重心还是“本文的基本特征”,而《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一项要求就是“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语言文字运用第17题,由往年对四字成语的考查变为对四组近义词语的辨析,分别是“边缘化与私人化”“获得与焕发”“制约与约束”“放松身心与修身养性”,而《考试大纲》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第20题在语段中补写句子,这种题型连续出现多年,2018年没考,今年又一次出现。

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点轮考的特点。

六、熟悉与挑战齐飞,开放共限制一色
整套试卷没有特别偏、难、怪的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型,但在题目的命制上又加了一些限制,对考生来说,这就增加了挑战性。

如:
1.第9题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章的基本特征”,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是限制,也是对考生的提示。

2.作文
从熟悉角度来看:形式上与前两年的命题形式一致,也是材料+明确的任务要求;写作主题是“劳动”,这些对考生来说都是熟悉的。

从挑战角度来看:面对如此明确的主题和写作要求,如何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这对考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从开放性来看:材料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材料中引用的名言,列举同学们的三种说法以及身边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均可作为写作内容。

如:引用的两句名言,说明了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劳动”与“财富”“幸福”的关系。

列举同学们的三种说法,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需要思考的三种问题:劳动与学习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不能取代劳动,拥有了金钱是否自己就不必参与劳动。

在材料的最后,命题者的一句“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更是扩大了考生对“劳动”的思考与写作的范围。

从限制性来看:写作主题与任务具有限制性。

写作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写作对象: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

写作任务:1.“写一篇演讲稿”:行文中要注意对象意识和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意识。

2.“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行文中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既防止了套作,也是对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和品质”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