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榀框架计算内力计算
(整理)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 值法。
计算时首先将框架各楼层的层间总剪力Vj ,按各柱的侧移刚度值(D 值)在该层总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即可求得第j 层第i 柱的层间剪力Vij ;根据求得的各柱层间剪力Vij 和修正后的反弯点位置Y ,即可确定柱端弯矩Mc 上和Mc 下;由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将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和按线刚度比例分配,可求出各梁端弯矩;进而由梁的平衡条件求出梁端剪力;最后,第j 层第i 柱的轴力即为其上各层节点左右梁端剪力代数和。
(1)一榀框架上风荷载的作用计算:前面已经算出风荷载作用下的一榀框架下每层楼的剪力,但是还要计算出一品框架下每根柱子分得的剪力Vi DijDijVij sj ∑==1,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2)风荷载作用下反弯点高度的计算:反弯点高度比即: V=V0+V1+V2+V3式中:V0 ——标准层反弯点高度比;注:本框架风荷载采用分段式均布荷载,故可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8a。
V1 ——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9;V2 ——因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10;V3 ——因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10。
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3)计算各柱端、梁端弯矩:①柱端弯矩计算:柱上下端弯矩按式:M u = V (1 - y)h,M d = Vyh计算;②梁端弯矩计算:梁端弯矩按式M = i b / ∑ i b ⨯ (M u + M d )具体结果如下:(4)计算各梁端剪力:计算方法:以梁为隔离体根据力矩平衡可得到梁端剪力。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注:单位为KN(5)计算各柱轴力:计算方法:已知梁的剪力,由上到下利用节点的竖向力平衡条件,即可得到柱的轴力,计算方法同恒。
(6)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风载作用下的梁端、柱端弯矩,梁端柱端剪力,柱的轴力计算完毕,恒载作用下的标准值如下几图所示:手算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图手算风荷载作用下两端弯矩图与电算内力图的比较:电算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两端弯矩图误差分析:风荷载作用下梁柱剪力图的绘制与误差分析:手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梁柱剪力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梁柱剪力图误差分析:风荷载作用下柱轴力图的绘制与误差分析:手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图误差分析: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一榀框架结构计算(湖南城市学院毕业设计)

第一章 结构选型及布置本次设计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平面布置简图见附图。
本次毕业设计结构计算要求手算一榀框架。
针对本教学楼的建筑施工图纸,选择H ~M 轴交⑨轴横向框架为手算对象。
本计算书除特别说明外,所有计算、选型、材料、图纸均为H ~M 轴交⑨轴横向框架数据。
梁、柱、板的选择如下: 1.1梁的有关尺寸 (1)长跨横向框架梁:mm l h 5506600121121=⨯==, 取h=600mm, b=250mm ,短跨横向框架梁(楼道):1127002701010h l mm ==⨯=,取h=400mm ,b=250mm 。
(2)纵向框架梁:mm l h 3754500121121=⨯==,由于纵向布置窗,所以纵向框架梁兼过梁,取h=500mm ,b=250mm 。
1.2柱的选择根据梁的截面选择及有关屋面、楼面的做法,可初略确定柱的尺寸为mm mm 500500⨯方柱。
经验算可满足有关轴压比的要求。
1.3板的选择采用全现浇板,可根据荷载以及梁的尺寸确定板的厚度为 mm 120。
第二章 ⑨号轴线框架计算2.1 计算任务计算作用于H ~M 轴交⑨轴线的恒载、活载、风荷载以及由这些荷载引起的各层梁、柱的内力。
恒载、活载作用下梁端弯矩计算采用弯矩两次分配法;风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 值法;地震作用采用底部剪力法。
2.2 计算简图的几何尺寸的确定该房屋主体结构共5层,一到五层层高4.2m 。
该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如图3.1所示。
屋盖和楼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厚度取120mm 。
梁截面高度按跨度的l )81121(-估算,而且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承载力、刚度以及延性的要求。
梁截面宽度可取。
h )2131(-梁高,同时不宜小于21柱宽,且不应小于250mm 。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E N F g nβ= []c N cNA f μ≥式中:N 为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F 为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E g 为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18KN/2m ;β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的轴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不等跨内柱取1.25;n 为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毕业设计—一榀框架计算书(整理后)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瑞地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楼设计目作者:姚梦娴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077(杏)指导教师:赵玉新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南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06月目录摘要 1 ABSTRACT 21工程设计基本资料及计算参数11.1工程设计资料11.1.1工程概况及地质报告11.1.2构造做法11.2基本(材料)参数取用及设置依据21.3结构平面布置31.3.1框架梁柱截面尺寸确定41.4楼板荷载(参数)71.4.1楼板恒荷载与活荷载计算确定71.5荷载(作用)计算及计算简图91.5.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恒荷载、活荷载、重力代表值)101.5.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 501.6横向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601.6.1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601.6.2横向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62 2内力计算与内力组合 642.1横向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642.1.1恒荷载内力计算642.1.2活荷载内力计算 762.1.3重力荷载代表值内力计算 872.2横向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972.2.1风荷载荷载内力计算 972.2.2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1042.3 ⑨轴横向框架内力组合1102.3.1一般规定 1102.3.2框架梁的内力组合1122.3.3框架柱的内力组合1303结构截面配筋设计 1473.1框架梁截面设计 1473.1.1框架梁非抗震截面设计 1473.1.3框架梁抗震截面设计 1523.2框架柱截面设计 1673.1.1框架柱非抗震截面设计 1673.1.3框架柱抗震截面设计 1673.3楼板配筋计算 1903.2楼梯配筋计算 1973.2桩基配筋计算 199 4手算与PKPM电算结果对比 2054.1恒荷载与恒荷载作用下内力对比 2054.2活荷载与活荷载作用下内力对比 213 5施工方案设计 221参考文献 225致谢 2261.工程设计基本资料及计算参数1.1工程设计资料1.1.1 工程概况扬州市瑞地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楼设计,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为六层,1-6层得建筑层高分别为3.9m、3.6m、3.6m、3.6m、3.6m、3.6m。
毕业设计一榀框架计算书

第一章设计依据------------------------------------------------21.1 工程名称----------------------------------------------2 1.2 工程概况----------------------------------------------2 1.3 工程地质情况------------------------------------------2 1.4 荷载及抗震设防要求------------------------------------2 1.5 材料强度等级------------------------------------------3 1.6 屋面、楼地面做法参见建筑施工图------------------------3 1.7 参考图集及规范----------------------------------------3 第二章结构布置及梁柱线刚度------------------------------------42.1 结构布置----------------------------------------------4 2.2 梁柱线刚度计算及框架计算简图确定----------------------4 第三章竖向荷载计算--------------------------------------------63.1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6 3.2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8 3.3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8 第四章风荷载计算---------------------------------------------114.1 集中风荷载标准值--------------------------------------11 4.2 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1 第五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和内力组合---------------------175.1 分层法原理--------------------------------------------17 5.2 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计算图示---------------------------18 5.3 计算框架各杆件内力(弯矩、剪力、轴力)---------------26 5.4 框架内力组合-----------------------------------------27 第六章框架梁柱截面设计---------------------------------------496.1 框架柱截面设计---------------------------------------50 6.2 框架梁截面设计---------------------------------------52 第七章基础计算-----------------------------------------------547.1 确定桩的规格------------------------------------------54第八章板的设计-----------------------------------------------588.1 荷载计算----------------------------------------------58 8.2 按弹性理论计算----------------------------------------58 第九章楼梯设计(T1)------------------------------------------609.1 结构布置与尺寸----------------------------------------60 9.2 楼梯板设计--------------------------------------------60 9.3 平台板设计--------------------------------------------61 9.4 平台梁设计--------------------------------------------62第一章设计依据1.1工程名称万丽小区5号楼1.2 工程概况建筑面积为 947.72m,主体九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层层高4.200m,二层层高3.600m,其余层层高3.000。
一榀框架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详细

一榀框架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详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好的,我将根据您提供的主题"一榀框架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详细"编写一篇中文演示文章。
一榀框架计算

一榀框架计算
框架计算是指在建筑或结构设计中,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确定
建筑或结构框架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参数,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框架计算一般包括基本参数计算、内力计算、抗弯计算、抗剪计算等内容。
框架计算必须先确定建筑物或结构的基本参数,如边界条件、荷载情况、材料性能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施
工方法、承载能力等。
框架计算的第一步是内力计算。
在框架结构中,各个构件上会受到不
同的力,如压力、拉力、弯矩等。
内力计算可以根据结构受力原理,利用
静力学的方法计算出各个构件上的内力。
抗弯计算是框架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框架结构中,柱子和梁等构
件会受到弯曲力。
抗弯计算需要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然后根据截面形状
和荷载情况,计算出构件的抗弯能力。
抗弯计算可以使用弹性理论或塑性
理论进行。
抗剪计算是框架计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框架结构中,柱子和梁等
构件也会受到剪切力。
抗剪计算需要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然后根据截面
形状和荷载情况,计算出构件的抗剪能力。
抗剪计算也可以使用弹性理论
或塑性理论进行。
框架计算的结果是确定框架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参数。
这些参
数可以用于后续的细部设计和施工。
框架计算还可以用于评估框架结构的
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的来说,框架计算是建筑或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框架的内力、抗弯能力和抗剪能力等参数,可以确定框架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参数,保证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竖向弯矩二次分配,水平D值法

0.351 0.351 0.298
D
114.04
40.03 40.03 33.98
架横梁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次分配: 放松节点,把各节点 不平衡弯矩“同时” 进行分配。
0.351 0.351 0.298
C
114.04
40.03 40.03 33.98
0.379 0.300 0.321
B
114.04
0.274 0.274 0.220
H
33.72
22.08 22.01 17.67
0.246
114.04 19.76
0.290 0.230 0.234
G
33.72
23.39 18.47 18.80
A
F
(4)弯矩分配与传递 上柱 第一次分配
下柱 右梁
0.541 E
66.03 20.02
弯矩二次分配法
对六层以下无侧移的框架,此法较为方便。具体步骤: (1)首先计算框架各杆件的线刚度及分配系数; (2)计算框架各层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固定端弯矩; (3)计算框架各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并将每一节点处的
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为1/2; (4)进行两次分配后结束(仅传递一次,但分配两次)。
Mb
M
u c
ibl ibr
M
r b
M
d c
6、梁端剪力、柱轴力
0.459
122.05 56.02 14.12 2.17 82.86
第二次分配: 放松节点,把各节 点不平衡弯矩“同 时”进行分配。
0.351 0.351 0.298
D
114.04
40.03 40.03 33.98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 值法。
计算时首先将框架各楼层的层间总剪力Vj ,按各柱的侧移刚度值(D 值)在该层总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即可求得第j 层第i 柱的层间剪力Vij ;根据求得的各柱层间剪力Vij和修正后的反弯点位置Y ,即可确定柱端弯矩Mc 上和Mc 下;由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将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和按线刚度比例分配,可求出各梁端弯矩;进而由梁的平衡条件求出梁端剪力;最后,第j 层第i 柱的轴力即为其上各层节点左右梁端剪力代数和。
(1)一榀框架上风荷载的作用计算:前面已经算出风荷载作用下的一榀框架下每层楼的剪力,但是还要计算出一品框架下每根柱子分得的剪力,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Vi DijDijVij sj ∑==1层数h i(m)D i层刚度和层剪力(KN)单柱分得的剪力(KN)10 3.2 2.12E+04 1.00E+06168.39 3.55 9 3.6 2.12E+04 1.00E+06271.54 5.72 8 3.6 2.12E+04 1.00E+06368.46 7.77 7 3.6 2.12E+04 1.00E+06458.10 9.66 6 3.6 2.12E+04 1.00E+06539.81 11.38 5 3.6 2.12E+04 1.00E+06614.67 12.96 4 3.8 2.32E+04 1.03E+06686.48 15.52 3 3.8 2.32E+04 1.03E+06750.13 16.96 2 3.8 2.32E+04 1.03E+06806.61 18.24 F 轴1柱1 6.31.14E+052.81E+06900.06 36.61 层数h i(m)D i层刚度和层剪力(KN)单柱分得的剪力(KN)10 3.2 3.21E+04 1.00E+06168.39 5.37 9 3.6 3.21E+04 1.00E+06271.54 8.67 8 3.6 3.21E+04 1.00E+06368.46 11.76 7 3.6 3.21E+04 1.00E+06458.10 14.62 6 3.6 3.21E+04 1.00E+06539.81 17.23 5 3.6 3.21E+04 1.00E+06614.67 19.62 4 3.8 3.96E+04 1.03E+06686.48 26.51 F 轴2柱33.83.96E+041.03E+06750.1328.972 3.8 3.96E+04 1.03E+06806.61 31.15 1 6.3 1.31E+05 2.81E+06900.06 41.86层数h i(m)D i层刚度和层剪力(KN)单柱分得的剪力(KN)10 3.2 3.21E+04 1.00E+06168.39 5.379 3.6 3.21E+04 1.00E+06271.54 8.678 3.6 3.21E+04 1.00E+06368.46 11.767 3.6 3.21E+04 1.00E+06458.10 14.626 3.6 3.21E+04 1.00E+06539.81 17.235 3.6 3.21E+04 1.00E+06614.67 19.624 3.8 3.96E+04 1.03E+06686.48 26.513 3.8 3.96E+04 1.03E+06750.13 28.972 3.8 3.96E+04 1.03E+06806.61 31.15 F轴3柱1 6.3 1.31E+05 2.81E+06900.06 41.86层数h i(m)D i层刚度和层剪力(KN)单柱分得的剪力(KN)10 3.2 2.12E+04 1.00E+06168.39 3.559 3.6 2.12E+04 1.00E+06271.54 5.728 3.6 2.12E+04 1.00E+06368.46 7.777 3.6 2.12E+04 1.00E+06458.10 9.666 3.6 2.12E+04 1.00E+06539.81 11.385 3.6 2.12E+04 1.00E+06614.67 12.964 3.8 2.32E+04 1.03E+06686.48 15.523 3.8 2.32E+04 1.03E+06750.13 16.962 3.8 2.32E+04 1.03E+06806.61 18.24 F轴4柱1 6.3 1.14E+05 2.81E+06900.06 36.61(2)风荷载作用下反弯点高度的计算:反弯点高度比即: V=V0+V1+V2+V3式中:V0 ——标准层反弯点高度比;注:本框架风荷载采用分段式均布荷载,故可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8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 一榀框架计算8.7框架内力计算框架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有恒载、活载、风荷载、地震作用。
其中恒载、活载为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为水平作用。
手算多层多跨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时,采用近似方法。
求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采用分层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采用反弯点法、D 值法。
在计算各项荷载作用下的效应时,一般按标准值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8.7.2框架内力计算1.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1)计算简图将图8-12(a )中梁上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
其中a=1.8m ,l=6.9m ,=1800/69000.26a l α==,顶层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值:232312+=120.26+0.2621.31=18.8kN m q αα-⨯-⨯⨯()(),顶层总均布荷载为18.8+4.74=23.54kN m 。
其他层计算方法同顶层,计算值为21.63kN m 。
中间跨只作用有均布荷载,不需折算。
由于该框架为对称结构,取框架的一半进行简化计算,计算简图见8-19。
(2)弯矩分配系数节点A 1:101044 1.18 4.72A A A A S i ==⨯=111144 1.33 5.32A B A B S i ==⨯=12120.940.94 1.61 5.796A A A A S i =⨯=⨯⨯=()0.622 1.3330.84415.836AS =++=∑1010 4.720.29815.836A A A A AS S μ===∑图8-19 恒载作用下计算简图(括号内数值为梁柱相对线刚度)1111 5.320.33615.836A B A B AS S μ===∑ 1212 5.7960.36615.836A A A A AS S μ===∑ 节点B 1:11112 1.12 2.24B D B D S i ==⨯=18.076BS =∑1111 5.320.29418.076B A B A BS S μ===∑ 1010 4.720.32118.076B B B B BS S μ===∑ 1212 5.7960.32118.076B B B B BS S μ===∑1111 2.240.12418.076B D B D BS S μ===∑ 节点A 2:()210.94 1.610.4170.94 1.610.776 1.33A A μ⨯⨯==⨯⨯++230.940.7760.20113.91A A μ⨯⨯==224 1.330.38213.91A B μ⨯==节点B 2:224 1.330.3294 1.330.94 1.61+0.940.7762 1.12B A μ⨯==⨯+⨯⨯⨯⨯+⨯210.94 1.610.35916.15B B μ⨯⨯==212 1.120.13916.15B C μ⨯==230.940.7760.17316.15B B μ⨯⨯==节点A 3 、A 4、A 5与A 2相同B 3、B 4、B 5与B 2相同。
(3)计算杆件固端弯矩(顺时针方向为正)。
顶层横梁:2244441123.54 6.993.41212A B B A M M ql kN m =-=-=-⨯⨯=-⋅ 2244113.163 2.3733B D M ql kN m =-=-⨯⨯=-⋅一、二、三层横梁:2211111121.63 6.985.81212A B B A M M ql kN m =-=-=-⨯⨯=-⋅ 2211113.163 2.3733B D M ql kN m =-=-⨯⨯=-⋅(4)节点不平衡弯矩横向框架的节点不平衡弯矩为通过该节点的各杆件在节点处的固端弯矩与通过该节点的纵梁引起柱端横向附加弯矩之和,根据平衡原则,节点弯矩的正方向与杆件弯矩方向相反,一律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节点4A 的不平衡弯矩∶493.417.8275.58A M kN m =-+=-⋅ 节点3A 的不平衡弯矩∶385.812.9672.84A M kN m =-+=-⋅ 节点3B 的不平衡弯矩∶385.817.53 2.3765.90B M kN m =--=⋅ 节点4B 的不平衡弯矩∶493.419.66 2.3771.37B M kN m =--=⋅ 节点2A 、1A 的不平衡弯矩∶185.819.4466.36A M kN m =-+=-⋅ 节点2B 、1B 的不平衡弯矩∶185.826.29 2.3757.14B M kN m =--=⋅ (5)弯矩计算及弯矩图根据对称原则,只计算AB 、BC 跨。
在进行弯矩分配时,应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反号后再进行弯矩分配。
恒载弯矩分配过程见图8-20。
恒载作用下弯矩见图8-21。
分层法计算恒载作用下的弯矩步骤如下:图8-20恒载弯矩分配过程梁端弯矩为计算所得弯矩,柱端弯矩为上下两层所得弯矩之和。
例如节点A2, 梁端弯矩2267.55A B M kN m =-⋅柱端弯矩2315.657.7423.39A A M kN m =+=⋅,2132.469.3341.79A A M kN m =+=⋅。
由于分层法计算的近似性,框架节点处的最终弯矩可能不平衡,但通常不会很大。
如需进一步修改,可对节点的不平衡力矩再进行一次分配。
该例题中,节点A2的不平衡力矩为7.749.3317.07kN m +=⋅,该值较大,需再进行一次分配。
故A2节点处的杆端弯矩分别为:23=23.39-17.070.201=19.96A A M kN m ⨯⋅ 2B2=67.5517.070.382=74.07A M kN m --⨯-⋅ 2A1=41.7917.070.417=34.67A M kN m -⨯⋅其他节点以此类推。
梁上作用均布荷载,故梁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梁跨中最大弯矩值和梁跨中中点处的弯矩值相差不大,为简化计算,用梁跨中中点处的弯矩代替梁梁跨中最大弯矩进行梁配筋计算。
梁跨中中点弯矩根据叠加法确定,比如22B221.6374.07+81.50=6.9=50.9482A M kN m ⨯-⋅中 2B2C2 3.1610.482=3= 6.9382M kN m ⨯⨯--⋅中 因为柱中没有荷载,柱弯矩为直线,故柱弯矩图为柱上下两端弯矩连线即可。
最后弯矩图见图8-21。
图8-21 恒载作用下弯矩图(6)剪力计算及剪力图取杆件为研究对象,利用平衡方程即可求出杆端剪力。
以A2B2梁为例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简图见图8-22图8-22剪力计算图对B2点取矩,2B274.0781.5 6.9F =+21.63=73.556.92SA kN -⨯F0y=∑:B2A2F =-21.63 6.973.55=75.70S kN ⨯+柱剪力计算同梁,比如A2A1。
计算简图见图8-23。
计算过程如下:其他杆件计算以此类推。
恒载作用下的剪力图见图8-24.图8-23 柱剪力计算简图 图8-25 节点计算简图(7)轴力计算及轴力图在恒载作用下,柱中轴力以压力为主,故此处轴力以压力为正。
取节点为研究对象,利用平衡方程即可求出杆件轴力。
首先计算顶层边节点A4,得出梁A4B4、柱A4A3顶端的轴力。
柱A4A3底端的轴力为柱A4A3顶端的轴力加柱自重。
再分别取B4、A3节点逐个计算,即可得出所有杆件的轴力。
节点A4计算简图见图8-25。
211234.9734.84F =F =-=-19.313.6SA A SA A kN+图8-24 恒载作用下剪力图 图8-26 恒载作用下轴力图N 4B44A3F =-F =19.7A SA kNN 4A344F =F +178.18=256.77A SA B kN kN其他节点以此类推。
各杆轴力均为直线,计算结果见图8-26。
2.活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活荷载为可变荷载,应按其最不利位置确定框架梁、柱计算截面的最不利内力。
当活荷载作用相对较小时,常先按满布活荷载计算内力,为了消除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所造成的误差,对满跨布置所计算出的跨中弯矩乘以1.2的系数,支座弯矩不调整。
计算方法同恒载。
将图8-12(b )中梁上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
其中a=1.8m ,l=6.9m ,=1800/69000.26a l α==,顶层梯形荷载折算为均布荷载值:232312+=120.26+0.26 1.8=1.58kN m q αα-⨯-⨯⨯()(),其他层计算方法同顶层,计算值为6.34kN m 。
中间跨荷载为零。
由于该框架为对称结构,取框架的一半进行简化计算,计算简图见8-27。
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分别见图8-28、8-29、8-30。
图8-27 活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图8-28 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括号内数值为梁柱相对线刚度)图8-29 活载作用下的剪力图图8-30 活载作用下的轴力图3.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风荷载为水平作用,采用反弯点法或D值法。
梁柱线刚度比最大值为1.33/0.776 1.713=<,故需采用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1)计算简图见图8-31。
图8-31 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简图(括号内数值为柱抗侧移刚度)1217.18220.8876.12D kN m=⨯+⨯=⋅∑2224.33236120.66D kN m=⨯+⨯=⋅∑34218.54224.5986.26D kN m=⨯+⨯=⋅∑、各层各柱剪力计算四层:4V 8.21kN =43A434418.54V V 8.21 1.7686.26A A A D kN D =⨯=⨯=∑43B434424.59V V 8.21 2.3486.26B B B D kN D =⨯=⨯=∑ 三层:3V 8.21+9.86=18.07kN =32A323318.54V V 18.07 3.8886.26A A A D kN D =⨯=⨯=∑32B323324.59V V 18.07 5.1586.26B B B D kN D =⨯=⨯=∑二层:2V 8.21+9.86+9.86=27.93kN =21A212224.33V V 27.93 5.63120.66A A A D kN D =⨯=⨯=∑21B212236V V 27.938.33120.66B B B D kN D =⨯=⨯=∑ 一层:1V 8.21+9.86+9.86+10.47=38.40kN =10A101117.18V V 38.408.6776.12A A A D kN D =⨯=⨯=∑10B101120.88V V 38.410.5376.12B B B D kN D =⨯=⨯=∑ 各层柱反弯点计算见表8-8。
表8-8 柱反弯点高度计算柱端弯矩ij M 上和ij M 下。
ij ij M V yh =下,ij ij M V yh=-上(h ),见表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