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的对联

合集下载

住宅大门对联横批儒林第

住宅大门对联横批儒林第

住宅大门对联横批儒林第摘要:一、引言:介绍住宅大门对联横批儒林第的背景和意义二、儒林第的历史渊源:阐述儒林第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三、对联的文化内涵:解析对联中的文字和寓意四、儒林第的现状与传承:探讨儒林第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五、结论:总结儒林第的价值和传承意义正文:【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住宅大门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文字,彰显了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而横批“儒林第”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和精神传承。

【儒林第的历史渊源】儒林第,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是儒家学子们用以标榜自己学术成就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从古至今,无数儒家学子通过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如东汉名臣杨震、唐代文学家韩愈等,都是儒林第的杰出代表。

【对联的文化内涵】在住宅大门的对联中,“儒林第”三个字寓意着家族的儒学传统和学术地位。

对联中的文字往往对仗工整,富有诗意,如“丹桂留香远,儒林第宅传家宝”。

这句对联既表达了主人对儒学的崇尚,也彰显了家族的荣耀。

【儒林第的现状与传承】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然而,儒林第的精神内涵仍具有广泛的价值。

它代表着我国古代儒家学子的优良品质,如忠诚、孝顺、礼仪、仁爱等,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儒林第的传承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结论】总之,住宅大门对联横批儒林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家族荣誉。

教室对联七字带横批励志

教室对联七字带横批励志

教室对联七字带横批励志
1、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横批:学无止境。

2、挑灯春秋明大义,常饮翰墨儒胸襟。

横批:书香门第。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横批:卧薪尝胆。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横批:博学多才。

5、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横批:真才实学。

6、黑发不知勤学早,皓首方悔读书迟。

横批:只争朝夕。

7、十年忍得寒窗苦,一朝羽化甘雨甜。

横批:坚持不懈。

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横披:知行并举。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横披:天道酬勤。

30首儒释道极品对联

30首儒释道极品对联

30首儒释道极品对联1. 儒家经典研精究微,释道心法通透明澈。

2. 仁义礼智慈悲为儒,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3.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释迦牟尼智慧无边。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悟道超凡得道成佛。

5. 经世济民儒者所宗,超然脱俗道者所尊。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悟道超凡得道成佛。

7. 儒者以仁义礼智为本,道者以无为无不为为宗。

8. 孔孟之道弘扬千古,释迦牟尼之智慧普照四方。

9. 儒家经典传承千古,释道心法悠久流传。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悟道超凡得道成佛。

11. 儒释道之学相辅相成,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12. 仁义礼智慈悲为儒,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13.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释迦牟尼智慧无边。

14. 经世济民儒者所宗,超然脱俗道者所尊。

15. 儒者以仁义礼智为本,道者以无为无不为为宗。

16. 孔孟之道弘扬千古,释迦牟尼之智慧普照四方。

17. 儒家经典传承千古,释道心法悠久流传。

1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悟道超凡得道成佛。

19. 儒释道之学相辅相成,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20. 仁义礼智慈悲为儒,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21.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释迦牟尼智慧无边。

22. 经世济民儒者所宗,超然脱俗道者所尊。

23. 儒者以仁义礼智为本,道者以无为无不为为宗。

24. 孔孟之道弘扬千古,释迦牟尼之智慧普照四方。

25. 儒家经典传承千古,释道心法悠久流传。

2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悟道超凡得道成佛。

27. 儒释道之学相辅相成,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28. 仁义礼智慈悲为儒,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29.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释迦牟尼智慧无边。

30. 经世济民儒者所宗,超然脱俗道者所尊。

明对联——方孝儒

明对联——方孝儒

明对联——方孝儒方孝儒(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学,时人尊称为“方正学”、“正学先生”,明宁海(今浙江宁海县)大佳何镇上方村人,方克勤之子。

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

明惠帝忠臣。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受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为正之而后坐。

太祖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继位召其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

凡国家大事,常命其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任副总裁。

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明建文三年(1401年)燕王朱棣反。

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其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

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后,日夜恸哭于殿前。

当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这个姚广孝也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还有个比较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道衍”。

朱棣也是个爱惜人才的君主,自然知道夺取天下后人心的重要,特别是文人,即招其进宫,礼遇有加。

为表示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一身孝服地步入皇宫,一进门就大哭不止。

好不容易待哭完,朱棣客客气气地请其起草诏书,先是不肯,后提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便弃下笔,再也不肯动笔了。

朱棣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杀了其家人和族人(9族: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包括女眷),还下令把追随其的学生也杀了,将学生加起来就算10族。

明建文四年壬午(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被磔死,终年仅45岁。

三圣庙对联大全

三圣庙对联大全

三圣庙对联大全介绍三圣庙(The Temple of Three Saints),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古堰街东山。

三圣庙是武汉地区最著名的庙宇之一,也是汉阳区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庙宇是供奉中国文化名人陆游、黄遵宪、张铁林三位先贤而建,以纪念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用来表达祝福和寄托美好的愿望。

三圣庙对联大全第一组:向往与追求1.知行合一业深肯綮远2.砥柱中流心笃好学山第二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君子自远方来治国平天下临湖山2.三人之对联华夏之盛世气象新兴第三组:儒家思想1.梦得出处曾来此几儒多念赞师恩2.山衔正气水清流德扬仁风文明进第四组:文化传承1.史宜三汉文明续线引百世文脉流2.传世风华照万年神州文化展永创第五组:荣誉与庇佑1.文化瑰宝普天下精神当代永长存2.金戈铁马飘虹耀梅岭回响相庇佑第六组:家国情怀1.昼夜不忘法德准两岸同心心向党2.家国情怀凝聚力文化智慧照大庙第七组:艺术与美学1.学贵以德为先教成显人才2.文华颇盛属千秋艺术源远润万代第八组:智慧与坚韧1.春秋大地落红装人间困辣自固守2.意念青云出万里慧眼诗籍忘尘缘第九组:灵感的源泉1.强筋健骨追梦路清风明月兴人心2.学无止境厚文化吟诗作对添灵词第十组:文化自信1.文景世界自荣州鲲鹏展翅即飞翔2.学庙如弓扬文大将结语三圣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供奉陆游、黄遵宪和张铁林三位庙神而闻名。

不论是庙宇本身还是庙内的对联,都寄托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愿望。

这些对联既表达了人们对于德行修养、家国情怀、艺术美学的向往,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智慧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思考。

三圣庙对联大全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思考,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

我们应当珍视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将其薪火传承下去,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无锡东林书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江南地区最重要、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之一。

它曾经是明代儒学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和读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以下是一些关于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松含秀气,风雨如青云。

天地接大众,山河迎客人。

2. 翠竹亭中对高山,白墙黛瓦值清风。

文朝处处闻啼鸟,书院人间学问宫。

3. 明月流光照书殿,碧水涟漪拂径源。

知音能到心犹暖,文化之邦立教园。

4. 博宇琳琅讲学堂,文化苍穹众栋梁。

林立松柏声声响,夜读文章乐未央。

5. 桂香清菉傲寒霜,新阳东升美姿良。

古韵书香闪红蕉,华章映彩助飞扬。

6. 一方瓦屋净禅寺,数束茶香滋儒林。

学书读史修身本,梅干薪水永难林。

7. 冷鱼詈咏舟,折柳叫眠瓢。

蟠桃无岁月,黛玉有初招。

8. 书院梅花似锦帆,春来仲雨满林峦。

讲学楼阁随云影,翠竹清泉醉听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以其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这些对联既点明了书院所承载的儒家学问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学书读史修身的价值观。

同时,对联中还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对联中的意象与文化背景相映成趣,堪称一种艺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锡东林书院作为中国传统书院的独特风采和它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它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后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不仅是书院的象征,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三圣庙对联大全

三圣庙对联大全

三圣庙对联大全
三圣庙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常见于寺庙、庙宇以及皇家宫殿中。

对联是汉字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常见于门楣、匾额等装饰物上,目的是为了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寓意。

下面是一些三圣庙常见的对联:
1. 上联:日月同辉灿烂天下,山河共守宏图永留
下联:风云相拥激荡岁月,人文并进创造辉煌
2. 上联:文明传承千年瑰宝,智慧荟萃大地长盛
下联:神州傲立文化瑰宝,圣殿辉映智慧的光芒
3. 上联:儒释道三圣庙,千秋万代传香火
下联:乐道修身齐家国家,人人世世珍圣殿
4. 上联:知行合一显真善美,智慧灵感涌三生
下联:仁义礼智信四维庙,和谐共融祈福平安
5. 上联:三圣庙宇祥瑞降临,福寿康宁万事如意
下联:千秋圣殿光辉耀世,荣华富贵永享盛名
这些对联展示了三圣庙的宏伟与庄严,以及人们对于福寿、和谐、智
慧的追求。

它们在门楣上挂起,为进入庙宇的信众带来祥瑞和祝福。

同时,对联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对联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句搭配,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考虑字数的平衡、意境的呼应以及字体的美感等因素,这使得对联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三圣庙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福祉的追求。

无论是在庙宇还是日常生活中,对联都承载着一份祝福和希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鸿儒的对联大全

有关鸿儒的对联大全

有关鸿儒的对联大全
鸿儒对联大全:
1. 鸿儒传世以文立身,儒家思想智慧源。

2. 心术正者传鸿儒,儒风承袭古人文。

3. 乐善好施鸿儒者,家国情怀皆具备。

4. 敦亲睦邻鸿儒德,修身齐家立国基。

5. 修身齐家治国家,鸿儒伦理为根本。

6. 中国古代儒学鸿儒,传承千年仍流传。

7. 知非是道鸿儒德,德治家国福无边。

8. 修身齐家为先行,鸿儒之道传庙堂。

9. 师长相让鸿儒礼,合群融和八荣光。

10. 君子不器尚鸿儒,修身立德留名传。

11. 鸿儒之风自古存,伦理道德敦亲邻。

12. 知行合一鸿儒德,仁义礼智四经传。

13. 传家治国千古定,鸿儒之道万年传。

14. 鸿儒治国道德高,仁恕为本税赋减。

15. 君子之德悠久传,鸿儒之风人所羡。

16. 良师益友鸿儒力,谦虚待人道德凭。

17. 卓然大义鸿儒志,修身齐家开辟路。

18. 传经启智为众生,鸿儒之道千古传。

19. 国家栋梁贵鸿儒,德行高尚大风范。

20. 德行高尚八荣光,鸿儒之风流传久。

希望以上对联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儒”的对联一、儒为上联 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土黑即墨,墨入土里水泽沃野。

(壶公评论)横批:儒而兼墨(壶公评论)儒学大师黄玉顺教授几年前曾在笔者主持的《三家村夜话》圈子上出过一个上联,以求下联,然而至今未得。

依笔者的判断,黄教授此联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字的拆缷—注意词性和语法的对应;二)韵律—注意平仄的和谐;三)文化意义—例如儒对释、道,或墨、法,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西方普世价值、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等等文化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你自己的信仰。

很多朋友在笔者的求指点帖中作了响应,基本上是完成了第一、二层面,也赏心悦目,笔者在此感谢,也希望诸君更上一层楼。

为了证明笔者也努力了――不是糊弄诗友们,于是应一下联,以墨学为旨。

不过自觉得也不行,只是才学疏浅,无可奈何了。

二、联趣拆字联是比较难对的,重要的是拆字之后另有意思,例如“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伴僧归古寺’”。

如果只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能够对上的人就多了,有几个汉字不能拆的?但是再加一句“诗曰:'明月伴僧归古寺’”,就麻烦了,因为寺与诗都必须解在一个特定的意境中――两个规定:现实的景象和文化的品味。

其实难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识在其中。

有朋友告诉我,“儒”联的平仄存在问题,我虽然不知道此说的根据,因为我于对联并未深究,但是我明白,一个好对联的上联在表面上常常存在许多缺陷、偏颇,而以下联补足、矫正,以收到“一惊一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总是怨恨歧途与困境,但是歧途展开创造,困境成就逾越,正是怪联给人们打开的是思维的空间。

例如,有一联传诵甚至广:“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是盗贼,盗得仙桃庆寿辰.。

这个联的作者是谁?有人说是苏东坡,是唐寅,又是纪晓岚,宋、明、清的高手都来也。

对联何止万千,能在许多年中令人莞尔的其实并不多。

纪晓岚为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中的“富”字少“点”,“章”字竖笔直通“立”,连字都写不好且不说平仄了,但是这个缺陷的含义却大了,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缺陷是一种美,这一点在以悲剧阐发人性的西方美学论中是很好理解的,例如断臂的维纳斯。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中国的本源文化在《易》,而《易》的立足在两点:变易与维新。

我们对于缺陷的存在就不必惊讶了。

黑格尔认为在规定产生的时候,否定也在其中了,这个观点很重要,后来中国人经历太多的苦难,于是总是以大团圆来安慰自己,其实团圆本身就意味着危机,莆田剧《团圆之后》能够广泛流传,就在它的哲学意义。

欣赏对联,就在它的难――缺陷和不完美,它在挑战我们的智力,例如上联“烟锁池塘柳”。

“烟锁池塘柳”出自明晚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

《中洲草堂遗集》卷十六有《柳波曲》并序云“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其一: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

其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

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

(“垂”或“填”,“垂”在实,而“填”在虚,亦作推敲)又:《续作锁柳销鸿之曲》: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

《烟锁沉灯引》: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心心红缕密,柳眼绿泼澄。

后有清人之《清稗类钞》:灯深村寺钟,新中国之《羊城晚报》登北大阎教授拟: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

还有香港骆广彬先生其一:《旋厅赏酌》烟锁池塘柳,港城铁板烧。

旋厅添缘蚁,风物觅逍遥。

其二:《白天鹅酒店夜宴》烟锁池塘柳,汀培锦柱灯。

招邀珠海夜,觞角满高朋。

只是渐渐有点扯淡了,还是回到原来的那种意境中去吧,更主要是:何处不观景,吾心在玩联。

无非风和雨,人性重天然。

三、博客交流:此联在网络登出即得到广泛的讨论,不管是否有理想的下联出现,儒学的宣传是以特定的一种方式存在了,为弘扬中国文化谋,儒学领军人物的黄玉顺教授其心良苦。

在这里摘录笔者关于此联与博友们的部分交流。

“树下人”:2013-02-24 12:40此出句我是这样分解的: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

此联于我,就难在“需”“而”二字。

个见。

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4 14:34同感,我的“墨”联的问题也是在“而”与“里”的词性不同。

另外,在“儒”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个儒者的社会意识:社会的需要是儒存在的前提条件;儒的使命就是服务于天下。

而“墨”联在字义上存在问题,在文化观点上也难以得到表达--我对墨学有所研究,可惜在这样的一个联里就无法说明白。

古今中外、文武经史,我无不涉猎,但是找不到一种文化意识能够以通过语义和韵律的制约来对应上联。

或者上联的本意就在说明“独尊儒术”。

“也不知”先生013-02-25 07:20呵呵,学着试对两联,还望多指教: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心秋是愁,愁则心火禾枯梦中。

(也不知)儒为诸子百家之首,“愁,忧也,”——《说文》,七情之一。

愁做为一种心境,“见善愀qiǎo然。

”——《荀子·修身》“伤形费神,愁力劳意。

”——《墨子》“也不知”先生:2013-02-25 07:20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水農做濃,濃当水曲辰耕垄间。

(也不知)農即农家,为“十家九流”之一。

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

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5 07:55以农家对儒家是一个思路;解字以缺补有也是一种方法。

对得满好的,以农家应儒家,达于文化层面,是我看到的不多的一个。

主要还是要在词义、语法和韵律上加把力。

“树下人”先生:2013-02-25 20:03相对来说,好对句比出句难多了。

许多出句是“灵光一现”的产物。

若此联出句者“本意就在说明“独尊儒术”。

”倒真是“匠心独运”了。

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个好出句!既具“内含”更有“外延”!哈,问好!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5 20:36是“匠心独运”,我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一个问题,这一次看了,发现其中的奥妙,所以特地这里亮出来。

“独尊儒术”一说倒不一定,应该有解,只是需要灵感。

四、结束语:在应联中,笔者题横批为“儒而兼墨”,因为“儒而兼墨即中道”是壶公评论的文化主张。

“儒墨互用”出自唐人韩愈的文化观,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的道即兼合儒墨而以儒为主。

韩愈是道统说的主张者,而宋理学追溯其为本源,道学、理学,或笔者谓之道理学即新儒学。

“儒而兼墨”与“效益为先兼及公平”是不同的。

儒墨都有淑世情怀,例如郭沫若在《王阳明礼赞》中评曰:“他的任侠气概是他淑世精神的根株”。

儒而墨是在仁义之上强调公平,公平即兼爱是墨学的主旨。

而“效益”就词义言是没有倾向性的,实践中则与所有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一样,总是成为少数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借口,甚至不如儒学主张的“仁”。

郭沫若是最早进入共产主义主张的学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康有为是不多的主张大同论的学者中最明确、坚定的两个,也证明于1944年发生于重庆的关于晚明政治的大讨论,这一次讨论其实质是关于中国命运的大讨论,是走明人道路还是走创新道路的大讨论。

这一次大讨论实质上分成三派,即以钱穆为代表的以明政治为继承的正统派;以柳亚子、吴晗等人为代表的明政治的反思派――事实上走的是东林路径;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是走出明政治的创新派。

1944年的大讨论又可以分成两派,即依恋于明政治或走出明政治――其实质区别为精英文化(仕文化)或大众文化。

这一场争论成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内核,可惜的是郭沫若以及他的《甲申三百年祭》都为当其时的斯大林的历史五阶段论所误导,中华文化在不自觉中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民粹主义的极端。

也就成为文革致命的缺陷。

当然,当我们解开东正教的雾霾重温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如同重温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豁然开朗,资产阶级政客们的“效益论”、普世价值论或其它等等都只是即将散去的雾霾。

中国的启蒙运动始自魏晋,其原因是外来的思想意识佛学对中国旧文化的震荡,更主要的是旧学――儒学之谷梁学的崩溃,而所产生之新文化即魏晋玄学、唐道学、宋理学,再起于晚清的曾国藩学、康有为学及于当代的陈寅恪、郭沫若等人的学说。

而追溯根源即“儒而兼墨”,也就是把“仁”从天之子的手中解放出来而归之于“冲漠无朕,万象森然”的理――为所有的人掌握。

理学不是儒学的颠复而是儒学的湼槃,那么在这里又提供了一个对儒联的思路: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王里即理,理解王曰土载千秋。

(壶公评论)横批:儒而兼墨(壶公评论)壶公评论2013-2-26写于麒麟山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