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名句翻译公开课教案模板

名句翻译公开课教案模板

名句翻译公开课教案模板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重要工具。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而公开课则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设计一份优秀的公开课教案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名句翻译为主题,为大家提供一份公开课教案模板。

通过这份模板,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和准备公开课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名句翻译。

通过学习名句翻译,学生可以提高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文学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名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名句翻译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意境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安排。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名句,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翻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环节,通过讲解名句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 拓展环节,通过讲解一些名句的背景故事和文学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翻译,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练习环节,设计一些名句翻译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于名句翻译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1. 教学手段,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资源,名句翻译的优秀范例、名句翻译的练习题、名句的背景故事等。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对学生的名句翻译能力进行评价。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名人故事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名人故事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名人故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名人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成就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毅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名人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毅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名人故事中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屈原的故事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名人的成就和精神品质。

2. 学习名人故事(30分钟)。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孔子、屈原、爱因斯坦、牛顿等等,让学生分组阅读,并且做简单的介绍。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对名人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名人的成就和精神品质(30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名人的成就和精神品质,比如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孔子的仁爱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等等。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名人故事中的精神品质,并且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名人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名人故事对他们的影响,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反思。

通过名人故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名人的成就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毅力。

同时,通过名人故事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名人故事的学习在课前准备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2.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3.认识基本的修改符号,并能够试着使用。

4.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的修改符号,并能够试着使用。

教学难点认识基本的修改符号,并能够试着使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2.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一、交流平台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写人的文章,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的呢?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表现人物特点、品质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方法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第一个语段,是从人物的动作描写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板书:从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特点)4. 小练习:请同学们写一写,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句子。

示例:语言描写:中午吃完饭,妈妈叫我洗碗,我不肯洗,妈妈用婉转的语气说:“我的小洗碗机,快去洗碗吧!”我就高出示文字让学生感知从人物的行为、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

高兴兴去洗碗了。

我一边洗一边说:“妈妈,那你是小天鹅洗衣机啦!”因为妈妈常常给我们洗衣服。

爸爸不甘落后地说:“我是电饭锅,因为我天天给你们烧饭。

”我笑着说:“哈,我们都是家用电器了!”动作描写:她上课很严肃,一定要全班四十二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谁要是做小动作,就会被她的秘密武器--“粉笔头”袭击,如果两个同学在交头接耳,她就会使出绝世神功--“穿心眼”,好像要把人的心看透,有了这两样“法宝”,应该没有人不服气了吧。

二、识字加油站你了解下面的词语吗?出示:1.认一认(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

2、理解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

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大作家的小老师》。

上节课同学们对课题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知道了大作家是——(板书:萧伯纳),小老师是——(板书:娜塔莎)。

(出示课文插图)知道了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位小姑娘,他们在一起玩了好久。

我感觉同学们真会学习,真了不起。

不过,我们上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是什么问题呢?(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铅笔把文中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一会儿交流。

三、交流问题: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内容。

(1)自读萧伯纳的话,在你觉得重要的词语下加点,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你就是世界著名大作家,说这话时你会怎么想?萧伯纳是怎么想的?(3)你来当一当萧伯纳,读一读他的话。

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

2、如果是你,当你知道跟你玩的是世界著名大作家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指名朗读第三段。

(出示第三段)(1)从小姑娘的话中,你来猜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2)用铅笔在“竟学着他的口吻”下加点,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来当当小姑娘,读读她说的话。

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

4、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不觉为之一震。

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自夸了。

请用铅笔在“为之一震”下加点,想想“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感到震惊?从萧伯纳“为之一震”中你想到了什么?5、分角色朗读课文2—4段。

6、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文章千古传 读书古今谈——《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文章千古传 读书古今谈——《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摘要]《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的一篇文言文。

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学会读书,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研题导入、读通课文、感知大意、领悟内涵、读写结合、延伸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感受古代圣贤的读书智慧、深邃思想。

这样教学,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教学设计;读书智慧;传统文化;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72-04《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关于读书的两个短篇构成,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的智慧为主题,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提示作用。

一、整体建构,文言共生学习文言文,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传承。

本课教学站在单元整组的视角,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设计。

从“是哪些古人”到“谈了什么”,最后到“怎样谈的”,逐层深入,指导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疏通字义时,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词语的语境义;分析篇章时,着眼于篇章的整合,与具体的词语理解相结合,言文贯通,形成言语经验。

最后以读书的名言警句结课,探寻读书之法,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受到文化的浸染。

二、强调涵泳,多法导学经典古文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

古文教学要以读为根本。

本课教学开展多渠道、多角度诵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使他们真正理解内容,获得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达到厚积薄发之效。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辅助工具架桥搭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鼓励他们灵活运用;创设朗读情境,引发他们情感共鸣;巧借微课、学习单,激发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热情;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读写结合,促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让他们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阅读的自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2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2课时) 部编版

《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背诵的同时,学习古人心系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在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让积累和运用相辅相成。

【教学过程】(一)学习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各种工具书把句子读正确、读懂。

(1)自由读,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交流作者资料和句子的意思。

(3)全班交流,理解句意。

(4)引导学生对比四句话,交流发现:都和爱国精神有关。

2.语境中选择运用理解:(1)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周恩来总理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真可谓“”。

(2)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牢记“”的古训,用青春和热血来报效伟大的祖国。

(3)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别国侵占,正如宋代抗金名臣李纲所说:“。

”3.学生交流:这些句子让你想到了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说理由。

4.学生尝试背诵、摘抄。

(二)学习书写提示1.学生观察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两幅书写作品。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书写的注意点。

如: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1.选择一首古诗竖着写,或者选一段话横着写。

如下图:2.学生根据书写要点进行自我检视。

5.小组内展评:互相学习并提出建议,根据建议进行修改。

☆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6.教师巡视,再集中指导:预设1:通过对比作品,发现做到大小匀称、留白合理、书写整洁等才会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预设2:再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强化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7.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班级展示(1)小组推荐优秀作品。

(2)优秀作品上墙展示。

(3)为优秀作品点赞:贴点赞贴纸。

(4)点赞贴纸多的被评为“我是书写小达人”,并颁发奖状。

【板书设计】。

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整体感知: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五、回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检测反馈:
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习题
提问翻译的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学生出缺
席情况
班级人数
缺席姓名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个性修改
计划时间
一、导入:
复习引入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明确教学目标
一生范读课文,生配乐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及词句停顿。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列出不懂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日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整句诗;
2、能够理解整首句的意思,从中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珍惜时间名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时间过得可真快。

我们知道我们要节约粮食和水电,其实我们最应珍惜的还有时间。

2、齐读名言:
出示课件:古书《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代陶渊明《杂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唐代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代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明代文嘉《今日歌》: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清代朱经: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现代董必武《惜时》: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3、导入:虽然,这些句子并非出自同一朝代,同一人物,但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我们不难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你们说是什么?指名答。

对,就是——惜时(板书、教学“惜”字),当然,从古至今像这样劝慰和勉励人们惜时的句子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朵朵奇葩
中撷取一首《明日歌》,细细品味。

板书:明日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诗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作者介绍:文嘉(1501~1583)明代画家、诗人。

字休承,号文水,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

吴门派代表画家,善画山水,笔法清脆。

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

传世作品有《山水花卉图册》、《垂虹亭图》、《寒林钟馗图》、《江南春色图》等。

著有《钤山堂书画记》、《和州诗》。

三、朗读诗词。

1、解释词意思,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自由练习朗读;
3、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卜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楚辞等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
3.了解课文的特色,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的相关故事或相关名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

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

《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2.介绍《楚辞》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为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3.解题。

卜居,通过问卜解决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

4.播放课文朗读动画,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5.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6.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诵读重点句子。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

3、反复朗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名句,理解诗歌内涵。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精讲点拨法、鉴赏评论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有多少英雄正如翻飞的浪花般无影无踪。

成也好,败也罢,能够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依旧是那些慷慨正气,一心为国为民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南宋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一起学习他那悲壮的诗篇,一起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他就是文天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学生了解)
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
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张弘范看后,连声称赞“好人!好诗!”
三、诵读,感知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揣摩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抽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师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生齐读。

4、师范读。

四、课堂总结
文天祥以他那出众的才华,磅礴的气势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以一腔浩然正气,满腹爱国热忱唱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豪言壮语激励着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