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10月15日上午,我在讲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但是感觉准备不足,遗憾太多,与教教研室新的教学流程差距很大,听取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白老师的指导,反思如下:首先是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教研室历史课堂流程规范自己,从课标、教材、学情、评价的高度认真的设计,每一课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主问题,然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并恰当的嵌入评价,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本课中,前半部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基础知识,利用表格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展评落实,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做讲解,通过材料阅读加以拓展应用,完成练习检测。
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真正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向,导致问题较大,很空洞,学生不知从何说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思想的准确把握不够,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给提供载体,特别是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对课本表述的强调,浪费时间过多,感觉比较生硬,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很差,这节课课堂训练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愧不如!其次,交流评课时同志们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 )义,不能能念(zhu )义,播放课件后,教师要有板书,正确的板本科的课题和知识识的重难点,知识的重难点,引出学习的思路,再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写全称,选用材料要慎重,标明出处,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指导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者阅读的提示,让学生答题的方向,训练生成新的理解。
课堂训练重视提能,面向中考题型,要有梯度,适当选用中考题,解析检测题指导答题方法。
今后改进方向:1.认真落实县教研室推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新授课流程:(1)恰当导入明确目标(学什么)(2)通读全文明了史实(是什么)(3)主题教学明析史因(为什么)(4)巩固训练联系运用(怎么用),规范课堂环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提高课堂读-思-练实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新人教版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3.代表: 学。 5.最为重要的阵地:《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抨击以 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
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
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互动课堂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提倡科学、民主,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材料三 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材料四 鲁迅小说《药》简介
教师讲解:民主和科学这两大口号
改变国民的思想。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过渡: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材料二 视频
(胡适在北大图书馆与文言文一派争辩,大约2分钟)
教师讲解:新旧文学的优缺点一目了然。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开白话文小说先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后来出现了以白话。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对领域进行革新。
2.标志:1915年,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
3.主要阵地:《》和北京大学。
4.口号: 、。
5.主要人物主要贡献陈独秀创办《》,提出民主和科学,发表《文学革命论》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和旧文化。
(2)提倡和。
(3)是一场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意义:(1)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2)动摇了的统治地位。
(3)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为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5)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线索,一条是列强的侵略;一条是中国人面对侵略的抗争和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不断探索强国御侮、救国救民之路,列举他们的探索活动。
(2)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是中国思想近代化,它最重要的阵地是什么?(3)回首各阶级、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你有何感悟?三、课堂练习1.下表中运动的名称应该填写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2.某人拿着一本号称原版的《新青年》杂志准备到拍卖会上拍卖,但专家在鉴定后认为是赝品,其依据是杂志中出现了下列一项内容( )A.文学革命B.民主科学C.联共抗日D.马克思主义3.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与“科学”B.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C.提倡文学革命D.传播马克思主义5.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深入钻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B.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坚持西文文化中心论四、达标检测1.(2018·河南)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则摒弃、批判。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十二日,我在八年级(10)班听了我们组张老师的一节教研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而张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
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
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封建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清朝时的封建统治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用“跪”的图片和妇女“裹脚”的图片这些封建制度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我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赏析一边思考倡导白话文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集中掌握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课本中人物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