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经络地作用及常规症状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十二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传递气血和调节机能的通道,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贯穿全身。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和功能以下是十二经络及其作用和功能的详细介绍:1. 手太阴肺经•作用:主司呼吸、调节气机、掌管皮毛、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

•主治:治疗咳嗽、喘息、咳血等肺病。

2. 手阳明大肠经•作用:主司排泄、排除废物、输送水分。

•主治:治疗便秘、腹泻等大肠相关疾病。

3. 足阳明胃经•作用:主司消化、传导水液、运化饮食。

•主治:治疗消化不良、胃痛、泛酸等胃病。

4. 足太阴脾经•作用:主司运化水谷、掌握营卫。

•主治: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病。

5. 手少阴心经•作用:主司循环、调节血液。

•主治:治疗心律不齐、胸闷、心悸等心脏病。

6. 手太阳小肠经•作用:主司接受消化的事物、吸收水分。

•主治:治疗腰背痛、肩颈痛、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7. 足太阳膀胱经•作用:主司排泄尿液、清洁废物。

•主治:治疗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8. 足少阴肾经•作用:主司生殖和生长发育、调节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病症。

9. 手少阳三焦经•作用:主司气机运行、协调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头痛、目眩、口干、喉痛等相关病症。

10. 手厥阴心包经•作用:主司润养、心理平衡。

•主治:治疗胸闷、心悸、失眠、抑郁等心理相关症状。

11. 足少阳胆经•作用:主司胆汁代谢、帮助消化。

•主治:治疗头痛、口苦、呕吐等与胆囊有关的病症。

12. 足厥阴肝经•作用:主司气血运行、调节情绪。

•主治:治疗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肝胆疾病。

三、总结十二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共11穴。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循行部位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 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 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 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 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详细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详细

手厥阴心包经
• 从胸走手 起始于天池穴结束 于中冲穴
主治疾病
• 主治心血管近病的心慌、心动过缓、心动过 速;其他的恶心、中暑、休克、小儿中风、 呕吐。
主要的穴位
• 天泉 位置腋内横纹、臂中心下2寸
作用胸痛、心悸、突然害怕、心跳很快 • 曲泽 位置肘内横纹中间
作用胸闷、憋气,高血压、头旋晕,胸口发憋 • 郄门 腕内横纹上约10公分的臂正中
• 迎香 位置鼻头旁 作用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
气味,鼻出血
小贴士
• 牙痛:右侧牙痛时就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 反之,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 右侧痛掐右侧耳垂一分钟,左侧痛掐左侧耳 垂。
足阳明胃经
功能 • 胃主消化,胃为后天之本。
足阳明胃经
由头走脚,起始于四百穴,结束于厉兑穴
主治疾病 :
膀胱经主要的穴位
• 睛明 位置鼻根两侧 作用预防近视眼和眼部疲劳 (按揉方法宜右
手扶头后右上方,左手中指向右手方向) • 肺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 厥阴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 心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结束于耳旁后的听宫穴
治疗疾病
• 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 脸部、耳朵 等五官病。
小肠经主要的穴位
• 少泽 位置小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 (用刺血的方
法效果最好) • 后溪 位置掌横纹末端骨下凹陷处骨缝中
作用落枕、肩膀痛、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神志 不清、记忆力差
• 阴谷 位置膝后横纹内端骨侧内窝
作用尿潴留症,不孕症,阳痿早泄,利尿祛湿,女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时(23-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防止胆结石,胆炎等症的发生。

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丑时(1-3)肝经最旺
人的思维和行动需要肝血支持,肝像一个血库,所以中医讲“肝藏血”。

丑时,人必须睡眠的状态下,肝才能换掉废血产生新血。

人如果在丑时未睡觉,肝无法完成上述工作。

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寅时(3-5)肺经最旺。

中医讲“肺朝百脉”。

肺产生的新鲜血液,由输送于百脉。

如在寅时不睡觉则会伤肺伤百脉。

此时睡觉使得人早上气血旺盛,精力充沛。

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卯时(5-7时)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得到休息调养,有利于大肠蠕动,人排大便通畅。

人应该每天在卯时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辰时(7-9时)胃经最旺。

人排完大便,胃经旺时有助于消化,如果人在辰时不吃食物,消化液会腐蚀胃粘膜。

此时人在睡眠中可减缓这种伤害。

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巳时(9-11时)脾经最旺。

脾将食物精华提取,有利于造血。

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午时(11-13时)走心经,中医讲“心神相通”。

此时睡一觉(15分钟以上即可)。

养心恬神,有利于滋养人的气血,故午觉又可有“养颜觉”之说。

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未时(13-15时)小肠经最旺。

-
中医讲“心与小肠相表里”,睡个午觉心气充足,有利于小肠吸收,皮肤红润。

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申时(15-17时)走膀胱经,此时大量饮水通过排尿将体内“火气”排出。

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酉时(17-19)肾经最旺。

肾通脑,肾主智,肾主骨。

此时精力比较好的时候应静下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可消耗在酒席桌上。

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
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
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戌时(19-21时)走心包经。

心包是心脏的外围保护组织,进
入心脏的病起被挡在这个系统。

心脏不适的人此时调病,可把病
消减到心包,不至于伤及心脏。

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
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
口干;神经衰弱。

亥时(21-23时)走三焦经。

三焦通百脉,此时人的百脉处于兴奋状态,应静养身心,打坐睡眠,莫沉浸于酒色之中。

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