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中的学问,西汉时期取名规则及其背后的缘由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虑:1. 字形与命运:- 古人相信字形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会根据字的形状来选择名字中的字。

例如,“一”字代表独立、坚定,“口”字则代表亲切、友善等。

2. 音律与情感:- 取名时也会考虑音律,不同的音律被认为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平声代表温和、稳重,去声代表果敢、有冲劲。

3. 数理吉祥:- 名字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字义,更重要的是数理要“吉”。

古人认为名字的笔画数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4. 选字讲究:- 除了共性的取用寓意美好、漂亮、吉利、阳光的字眼之外,还要从字形和读音两个方面予以注意,避免一些不吉利的谐音或者含义。

5. 名与字的联系:- 古代的人往往有名也有字,两者之间有所关联,通常是通过意义或音韵上的关联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6. 名字与身份:- 在古代社会中,人的名字有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如贵族的名字通常会反映出家族的传统和荣耀。

7. 命名仪式:- 古代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个正式的仪式,会邀请亲友参加,并进行卜卦以确定名字的吉祥程度。

8. 避讳制度:- 由于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某些字可能因为与皇室成员或祖先的名字冲突而不能使用。

9.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姓名学中也会考虑字与五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10. 姓氏传承:- 姓氏是家族和血缘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选择名字时也会考虑到姓氏的意义和影响力。

这些只是部分原则和考量,实际操作中还会结合当时的文化习俗、地域特色和个人偏好等因素。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地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地重视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来起名字地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地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先秦时期孩子个月时由“父名之”《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地,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代一般在孩子个月大地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地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取名地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地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地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地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地原则所取地.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申繻地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地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与先秦相比,汉代地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地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地首选,在先秦人常用地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地朱买臣,字“翁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代最鲜明地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地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地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地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地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为《三国志》作注地南朝宋人叫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谦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地名字中都有“之”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地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地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地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地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地,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地医师叫姚僧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明太祖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地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地作者叫魏了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地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地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地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地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地物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地字.明太祖朱元璋地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地“炆”字.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取名地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地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地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地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地字入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地“允”字,便是辈份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地儿子各字辈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元代流行“数字”入名古人视“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为身份低贱者用名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地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地.据说此名是骂他地,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地特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地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地好,可以影响人地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地人就被自己地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地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地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地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地.《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让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列第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像现代流行地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不欢迎地.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地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时还很在意字地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地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在中国古代,取名和起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名字和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古人非常注重取名和起字的规则,以期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让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有所成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取名和起字的规则。

一、名字的规则1. 名字的来源古人取名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辈或祖先的名字中取名;(2)从古代的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名;(3)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名;(4)从人物的品质或才能中取名。

2. 名字的组成古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姓和一个名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字。

名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姓氏要尽量简单明了,易于辨认;(2)名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名;(3)名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4)名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名字的寓意古人取名时,一般会给名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名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二、起字的规则1. 起字的来源古人起字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母或师长的字中取字;(2)从自己的性格或才能中取字;(3)从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字;(4)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字。

2. 起字的组成古人的起字一般由一个字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号。

起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字;(2)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3)字的形象要美观,不能太过朴素;(4)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起字的寓意古人起字时,一般会给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起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三、名字和起字的搭配古人取名和起字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名字和起字的搭配要和谐、协调,不能出现不搭调的情况。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名是一件十分
严肃的事情,因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

因此,古人在起名时非常慎重,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古人在起名时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

根据五行学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为生旺,相克为克泄。

古人在起名时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命理来选择五行相生的字作为名字,以求得五行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为孩子的命运增添一份福运。

其次,古人在起名时还注重名字的音韵美。

古人认为名字的音韵美对一个人的
运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好听的名字能够为一个人增添吉祥和福运。

因此,古人在起名时会选择音韵优美、悦耳动听的字,以增加名字的美感和吉祥之意。

古人还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地、家庭环境、父母的喜好等因素来选择名字。

比如,如果孩子出生在南方,古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含有南方风情的字作为名字;如果父母喜好文学,古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富有文学意蕴的字作为名字,以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此外,古人在起名时还注重名字的含义。

名字的含义通常会与孩子的性格、命
运等方面有关,古人会选择一些富有美好寓意的字作为名字,以期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

总的来说,古人在起名时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追求名字的音韵美,考虑
孩子的出生地、家庭环境、父母的喜好等因素,以及注重名字的含义。

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古代起名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后人起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开启美好的人生旅程。

中国取名规则

中国取名规则

中国取名规则引言取名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命运和个性特点。

在中国,取名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任务,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包括音韵、五行、寓意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取名的规则和原则,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 音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好听的名字通常具有和谐的音节组合和平衡的声调。

在取名时,人们会注重每个字的读音是否流畅,并尽量避免出现拗口或者相近字读音相同的情况。

例如,一个姓“李”的人可能会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叫“思源”,这样姓和名连起来读起来就像“李思源”。

这种连读效果使得姓名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2.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五行理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取名时,人们会考虑名字是否与自己的出生年份的五行属性匹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出生年份属于“木”,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个带有“木”字旁的名字,以增加与自身五行属性的和谐。

3. 寓意取名时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希望通过名字传达一种美好寓意或者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寓意可以是关于个人特点、品德、成就或者愿望等方面。

例如,一个姓“王”的人可能会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叫“智慧”,这个名字传达了对智慧和聪明才智的追求。

4. 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取名中经常会融入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是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诗词典故等。

例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多人会给自己起名为“孔子”的英文名,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问的尊重和热爱。

5. 符合性别和年龄在取名时,人们还会考虑名字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

对于男性来说,取一个阳刚、有力的名字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女性来说,取一个柔美、温婉的名字可能更为恰当。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调整自己的名字。

比如,在年轻时取一个活泼、可爱的名字,而在成熟后则可能选择一个稳重、大气的名字。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文化意义:古代人认为名字是有文化意义的,取名字时往往会借用经典文学、历史故事或儒家经典中的诗句和典故,以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2. 字义涵义:名字的字义涵义非常重要,父母会考虑到名字的含义是否吉祥如意,如寿、福、平、和等字意;或者取名字时融入自己的希望,如贤、明、忠、义等字义。

3. 血亲关系:古代人注重尊重血亲关系,因此常以父亲、祖父、曾祖父等辈分为名,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对血脉相承的重视。

4. 生肖纪年:古代人普遍使用生肖纪年,将孩子取名与生肖相呼应,符合传统的时节和精神氛围。

5. 案牍规则:古代有关部门会根据家谱档案规定取名的方式和顺序,并记录在案。

在某些阶级和家族中,会使用特定的案名和字辈系统来规范家族成员的命名。

总之,古代给孩子取名字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事情,既要考虑名字的美感和音韵,又要符合文化传统和个人期望。

汉朝人名字特点及命名心理

汉朝人名字特点及命名心理

汉朝⼈名字特点及命名⼼理2019-06-13⼀、西汉⼈的名与字周代贵族出⽣三个⽉后要取名,长⼤成⼈,⾏过冠礼之后要取字。

名和字之间在字义上⼀般都存在⼀定的关系。

清代的王引之写过《春秋名字解诂》,是解释春秋时代⼈名和字之间训诂关系的专著。

其后王萱龄著《周秦名字解诂》,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著《春秋名字解诂驳》;民国时期,黄侃写过《春秋名字解诂补谊》;前⼏年,吉常宏、吉发涵出版了《古⼈名字解诂》⼀书,可谓集此种学问之⼤成。

这些著作都是沿袭王引之的研究⽅法,通过考察古⼈名和字的关系来解决训诂学上的⼀些问题。

在《史记》、《汉书》中我们发现,西汉时期,⼈名和字之间的关系不⼀定紧密。

有些⼈直接以排⾏为字,有些⼈将排⾏字与含义美好的另⼀字组合为字,或者径取含义美好的两个字组合为字。

这⾥摘取《史》《汉》中⼀些资料,略作说明。

1 直接以排⾏为字者。

如:胡建、眭弘,字孟彭越、萧成,字仲张欧、吴⼴、枚乘,字叔刘邦、张释之、公孙弘,字季这⼀类字只是表明排⾏,和名完全没有关系。

2 在排⾏字后再缀⼀字者。

如:萧望之,字长倩东⽅朔、于定国、隽不疑,字曼倩江充,字次倩为什么这么多⼈都⽤“倩”取字呢?需略作考释。

《说⽂解字》云:“倩,⼈字。

”段⽟裁据《韵会》改为“⼈美字也”。

因为“倩”有“美”的意思,后来成为⼠的美称。

《汉书·循吏传·朱⾢传》说:“昔陈平虽贤,须魏倩⽽后进。

”师古⽈:“倩,⼠之美称,故云魏倩也,⽽韦⽒便以为⽆知之字,⾮也。

譬犹谓汲黯为汲直,黯岂字直乎?且次下旬云‘赖萧公⽽后信’,亦⾮何之字也。

”此处韦⽒指韦昭。

韦昭认为“倩”是魏⽆知的字,可能就是因为看到西汉⼈多以“倩”为字。

但颜师古认为“倩”是美称,并⾮魏⽆知的字,并举例反驳:时⼈称“汲黯”为“汲直”,⽽“直”并⾮汲黯之字;并且后⽂与“魏倩”对称的⽂字是“萧公”,⽽“公”也⾮萧何的字。

我们认为,⽤“汲直”作为反驳的论据并不恰当,因为“汲直”是时⼈就汲黯的性格为他起的别号,类似今天的绰号。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取名要符合周边环境和社会规范:古人起名时会考虑家族的传统、社会的期望、名字的吉凶寓意等因素。

他们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以确保名字的合适性。

例如,男孩的名字通常会带有阳刚之气,女孩的名字则通常会带有温柔之意。

2. 重视名字的音韵和意义:古人起名时会尽量追求名字的音韵美和意义深远。

他们相信名字的音韵对人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会选取具有正面寓意的字词。

比如,取名时会喜欢选取带有“子”、“凤”、“龙”等字眼,因为它们象征着吉祥和权威。

3. 尊重家族传统和祖先:古人十分重视家族的传统和祖先的尊重。

他们会根据家族历史和祖先英名来起名,以纪念过去的先人和继承家族的荣誉。

这种传统意识体现在古人的名字中常常出现姓氏和谱系,以示对家族的尊重。

4. 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古人起名注重名字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他们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字词,以免给人造成困扰或难以理解。

而是倾向于使用常见的字词和简单的名字结构,以方便人们的理解和称呼。

总之,古人起名非常注重名字的寓意、音韵和符合社会规范等方面。

他们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名字的合适性和吉祥性。

这些原则和方法也对现代人起名具
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一:取名中的学问,西汉时期取名规则及其背后的缘由
标题二:统治环境及思想环境对于西汉时期人名称谓的影响
导语: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称“名,自命也”,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我们从生命伊始就具有的一种个人身份的辨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的代号,更加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独一无二的一种象征。

虽然时不时会遇见一两个同名同姓的人,除了缘分使然外,也说明了在起名字的时候,其父母考虑的名字所蕴含的意味和因素是一样的,才产生了这样美丽的意外。

我国古代取名文化由来已久,起名方式也各具特色,不同时期的取名规则与其时代的统治背景、思想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息息相关。

姓名称谓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现象,更加是一种伴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着的社会文化现象。

秦汉时期,姓名称谓制度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西汉时期的取名规则在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与特色,其取名规则背后受当时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呈现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变化。

一、西汉不同统治时期的取名规则差异
⑴西汉统治初期的取名规则
我们常说汉承秦制,意思就是说汉朝的许多制度都是承袭于秦朝。

西汉王朝诞生于秦朝灭亡之际,秦末虽然暴政,但是作为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许多的制度和习俗文化等都是深入人心的。

所以在西汉初期,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政策,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秦朝原本文化的一种沿袭,包括我们这里所说的取名规则也是如此,呈现一种承袭秦制的特点。

这是一个旧朝文化与新朝文化的交汇点,更加是一种过去与未来的融合的适应阶段。

不过即使是承袭秦制,西汉统治初期的取名规则还是受当时的统治政策影响,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秦始皇画像
西汉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受秦暴政和秦末起义影响而十分萧条,因此汉高祖时期主要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文景之治时代,依旧是贯彻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个时候社会主要流行的思想是黄老思想,强调的是“清静无为”和修身养性。

因此,这段时期的名字中除了出现植物、动物等单字外,又开始出现一些诸如“延年益寿”之类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人名,如
汉武帝时期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名字中就包含这样的意思。

西汉李延年画像
⑵西汉统治中后期的取名规则
汉武帝登基后,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原本统治阶层推行的黄老思想开始渐渐淡出西汉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儒学。

汉武帝统治时期推崇儒家思想,儒学代替道家思想渐渐发展为正统的统治思想。

所以这个时期,除了沿袭汉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名外,社会中一些强调儒家思想中“忠孝仁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崇古尊贤之风的名字开始多了起来,如“广”、“安国”、“定国”、“陵”、“孝”、“唐”等。

这些名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以及崇古慕贤的特点。

到了西汉的后期,除了沿袭初期和中期的取名规则外,人名称谓之中,对于家族排行及辈分等也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仲”“季”等象征家族行辈身份的字眼也开始多了起来。

西汉李广画像
二、西汉时期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取名规则差异
⑴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取名规则
影响西汉时期取名规则的思想主要两种:一种是初期的道家思想,即黄老学说;另一种则是中后期贯穿的儒家核心思想。

西汉初期,受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影响,所以统治者实行的是休养生息政策。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是无法激起社会的共鸣,毕竟生活举步维艰就无力考虑道德,百姓最需要的是生存下来,而非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延年益寿”的长生观念,很适合当时想生存的社会环境追求。

文景之治卡通图
除此之外,西汉初期的百姓在经历了秦时暴政和秦末战乱后,更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所以道家强调的“清净无为”正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因此,在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的人名称谓中大多都有一些延年益寿之类的字眼,还有一些诸如千秋、彭祖、万等表
示长长久久字眼。

这些名字更多表达的是社会中对于安定和未来的期许,在取名的同时,也是对于新生儿的一种祈愿和祝福,希望他们可以在和平时代幸福长寿。

虽然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变成了儒家思想,但是这种延年益寿的取名祝福在民间却继续得以延续,甚至发展到现在。

彭祖画像
⑵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取名规则
西汉统治中后期,社会经济逐渐稳定,人民的生活也开始如最初所期待的那样走向富足,这个时候统治思想开始从道家的无为转变成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于西汉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对于后世道德观念的建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理念。

马斯洛需求定理中最底层的是温饱需求,最高处则是精神追求,可见当人们吃饱穿暖了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儒家思想就是当时社会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它提倡的是忠君爱国。

忠君爱国除了体现在顺从之外,还体现在勇敢。

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非常强硬,所以为国征战也是一种忠君爱国情怀的体现。

这个时候取名规则更加偏向于更高层次的抱负和对于道德观念上的要求,义、勇、安国等字眼频繁出现。

汉武帝画像
儒家思想中提倡孝顺,对于长辈的尊重就是孝道的表达。

这个体现在名字之中,一方面是对于长辈、国家统治者的名字的避讳。

取名的时候不能采用和长辈以及统治者相同的字眼,甚至于相似的读音也不行,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汉书》之中就有一段记述:“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叫做蒯通的人,他本来其实呢叫蒯彻,但是汉武帝叫做刘彻,所以为了避讳,就改名叫做蒯通了,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除了避讳之外,孝的另一方面体现则是名字中包含了其在家族中的行辈身份,也就是辈分和排行,主要包括伯、仲、叔、季等表行辈的字,如汉武帝时期的郑季。

辈分和排行是在家族中的位置,也是为了确定一种伦理顺序,幼者要尊重长者,长者要爱护幼者,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道德典范。

西汉董仲舒
三、西汉时期取名规则背后的政策及思想环境影响
⑴取名规则背后的统治政策对于百姓的影响
取名,本来是社会生活中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其背后却透露着其时代的政策及思想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西汉政府从成立初期到渐渐发展壮大,其统治政策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封建社会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而这一特点体现在取名之中,就是取名规则的一种变化。

作为寻常百姓,取名本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是却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政治审美,名字也呈现政策要求之中的不同特点,发生了从道家的延年益寿到儒家的忠孝节义的变化,取名规则的变化正是统治政策深入民心的一种表现。

⑵取名规则背后的思想控制对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渗透
西汉时期取名规则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统治者政策的变化,还体现了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对于百姓生活的渗透非常成功。

不管是黄老的无为思想还是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对百姓日常生活进行渗透,甚至是影响了其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

众所周知,思想控制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而统治者对于其民众思想的教化,对于其统治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子画像
结语:
名字称谓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更加是一个生命体在诞生之时父母对其的期许。

取名是一种学问,取名规则更加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社会思想文化在个体身上的显示。

专属的称谓意味着一个人有着专属的社交场合的身份及代号。

西汉时期社会文化发展迅速,所以社会中的取名文化也十分的多彩,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及思想环境影响下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
班固,《汉书》
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
王辉,《汉简人名“延年”身份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