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政府的设置(一):代议机关)【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 民主与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民主与民主化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民主的概念与模式★★★1.民主的概念(1)定义“民主”的两种方式①目的论定义,即根据权威的来源和目的来定义民主。
②根据权威产生的方式和程序来定义的程序性定义,其核心是自由公正普遍的政治选举。
(2)本书对于“民主”的立场①承认民主作为目的的价值,尊重“人民”“人民主权”这样的概念。
民主的权力常以人民主权的形式体现出来——人民作为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民主必然体现为各种制度形式,并且这些制度形式不能根本性地危害到其他价值如自由、人的尊严,也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公民的自由自愿的参与和沟通。
(3)自由民主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仅仅有选举民主是不够的,民主必须和自由结合起来才是真正令人满意的民主。
戴蒙德在通常的选举民主基础上,附加上三大自由条款:①不存在不对选举的官员负责的为军方或其他人员保留的权力领域;②除了统治者垂直地对被统治者负责(经选举)外,还要求官职拥有者对其他平行的部门负责任,以保证宪政、自由和法治;③包容广泛的条款以保障政治上的和市民的多元主义以及个人自由。
到20世纪90年代,情况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一个民主化国家的第一次选举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被认为合法,即有一个或多个合格的国际观察员分遣队在场观察,并且观察员承认选举合乎诚实与公平的最低标准。
2.民主的模式民主的模式也可以称作民主的类型,很多学者就民主模式提出了个人观点,其中赫尔德的最为典型。
具体如表15-1所示。
表15-1对于民主模式的观点3.自由民主的卫护者和反对者(见表15-2)表15-2自由民主的卫护者和反对者考点二:西方国家的民主历程(见表15-3)★★★表15-3西方国家的民主历程考点三: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1.民主化的“第三波”(1)概述1974年葡萄牙青年军人通过政变成功地推翻了专制独裁者的统治,几年后葡萄牙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从这一事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威权主义政府一个个转向民主制度,这股潮流被亨廷顿概括为民主化的“第三波”。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1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发展概述1.政治发展的概念(1)各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理解①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
②台湾学者陈鸿瑜认为:“政治发展的概念可界定为一个政治系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结构渐趋于分化,组织渐趋于制度化,人民的动员参与支持渐趋于增强,社会渐趋于平等,政治系统的执行能力也随之加强,并能渡过转变期的危机,使政治系统之发展过程构成一种连续现象。
”③大陆学者李元书认为政治发展的定义应作如下表述:通过付出和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挥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以及这些体制和生活方式的生长过程。
④派伊在他的《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将学者们对政治发展含义的界定概括为十个方面:a.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b.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c.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发展的过程;d.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e.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f.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均达成政治发展;g.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h.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i.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j.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2)发展的两种观念①线性的时间历史观。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行政权与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1.行政权及其构成(1)含义“行政权”又被称为“执行权”,是指法律的执行权。
(2)国家权力理论(见表5-1)表5-1国家权力理论(3)行政机关的组成(见表5-2)表5-2行政机关的组成2.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见表5-3)表5-3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考点二:行政领导机关★★★行政领导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中枢”,负责决策、组织、领导和协调各行政部门的行动,其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内阁)及其辅助机构。
其具体内容如表5-4所示。
表5-4行政领导机关考点三:行政管理机构★★1.官僚制及其特征(见表5-5)表5-5官僚制及其特征2.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见表5-6)表5-6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5.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术语1.行政权答:行政权是指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国家意志,通过使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
行政权具有如下特点:①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权力;②强制性,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强制执行国家的意志,推行政府的政策法令;③普遍约束性,在法定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它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于所有机构和人员;④国家主权性,依法独立自主地管理内政、外交事务,不受外国干涉;⑤有限性,它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制约,受到公众的监督。
2.行政体制答: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权限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
行政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核心是行政系统内权限的划分和配置,具体表现形式是行政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形成。
作为一种制度体系,行政体制最明显的特征是超稳定性,即体制一旦形成,难以变动,具有惯性。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与超国家政治)【圣才出品】

a.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等级会议作用衰落,统治者不受法律的约束,因 为法律作为他的统治权的产物不能限制他。
b.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经过短暂的绝对君主制时期,西欧各国普遍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
(4)现代民族国家 ①现代民族国家的内涵 只有当民族与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 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 上大多数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们共同享有: a.领土 第一,领土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确定的管辖范围。民族国家拥有明确并且严格的国界, 并以此作为行使国家权力和实现民族利益的界限。 第二,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只有一个政权,不存在分裂割据政权,民族在统一的国家政权 之下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b.人口 每个国家在其疆界内都有一定的享有公民权利人口。现代民族国家对公民资格有文化和 政治两种不同的标准: 第一,文化以血缘权利为根据,从语言、文化、种族的角度对国民进行界定,一个人不 能随意获得或者放弃其国民身份。 第二,政治取向认为公民资格是个人的选择和对政治实体的忠诚问题。国家是由一群拥 有公民资格的人构成的,不管其文化、种族和宗教倾向是什么,人们可以自动获得和放弃国 民身份。
第 4 页 共 37 页
c.主权 第一,主权的定义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 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 权。 第二,主权理论的发展 I.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最早提出“国家主权”概念并系统论证主权理论。在《国家论 六卷》中,布丹提出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主权至高无上、 不受限制、不可分割,同时主权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权力。 II.荷兰的格劳秀斯考察了主权对外独立的方面,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 权力,发展和补充了布丹的主权理论。 III.卢梭认为,民族国家是所有社会成员基于约定而组成的共同体,是人们摆脱自然状 态,趋向于过社会生活的一种倾向所联结而成的。 ②民族国家的起源与扩散 西欧是民族国家的发源地,17、18 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先后建 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此后,经过北美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民 族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形式逐渐扩散到美洲、东欧、亚洲、非洲。 2.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 (1)暴力说 ①主要观点 暴力说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部落发生冲突,较强的部落用暴力征服较弱部落的 结果。每当发生这种征服情况时便产生阶级划分,战胜者为了统治被统治者而建立的强制性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第三篇政治系统的软件:价值与文化第九章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一、关键术语1.古典自由主义答:古典自由主义是指信奉消极自由,强调个人应该享有不被强迫和干涉的自由,更少的限制意味着更大的自由的政治哲学。
在国家观念上,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它时时都可能侵犯个人的自由,而社会则是自由的领域,因此应该限制国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信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边沁、詹姆斯•密尔、杰斐逊、潘恩、亚当•斯密、斯宾塞。
2.现代自由主义答:现代自由主义是指重视平等,信奉积极自由,强调自由是个人发展和实现其潜能的自由,是获得技能、知识和自我实现的自由的政治哲学。
在国家观念上,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在个人没有获得平等的机会以实现其潜能的发展时,国家有责任采取集体行动来帮助个人实现其潜能(也就是自由),因而现代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当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信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被称为“自由主义的心脏”,因为他的思想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架起了一座桥梁。
3.有机社会论答:有机社会论是指将国家或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生物体的有机组织,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人的简单集合,它有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有其真实的存在的理论。
有机社会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优先于个人而存在,是责任和义务将社会团结起来,因此是义务而不是个人权利优先;社会的生存和正常运转有赖于每一部分的功能协调与和谐发展,任何一部分的功能突然遭到损害都会导致社会的重大灾难;社会的缓慢变迁可以使它保持活力,这种变化是符合自然的,激进的社会变革、机械工程式的社会工程同样将使得社会崩溃。
4.民族认同答:民族认同是指通过为人们提供共同的认同或身份,使其产生同样的民族意识,使其认为自己和他人属于同一群体的过程。
民族这种共同身份的塑造既可以建立在共同的种族特征上,也可以建立在共同的宗教和文化上,还可以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上、共同语言、共同的心理想象基础之上,民族共同体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第1编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作为导论,本编试图回答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本章重点问题●理解政治的三个维度及其发展趋势●权力三面性的不同侧重点●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该政治观的典范: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古典多元主义(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表1-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如何理解政治1.政治的分析单位(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①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a.价值维度的崇高地位。
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因此,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个人是最为重要的,个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
b.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也只有个人最了解自身的偏好),而且在特定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②古典自由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a.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出于恐惧或追求美好的生活,人们会通过“社会契约”来走出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建立政府。
b.个人与社会本位观通过自然状态的设想以及社会契约的论证,古典自由主义者确立了个人先于社会,以及社会先于国家的命题。
个人是政治的出发点,也是政治的归宿。
c.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在这一思辨模式中,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利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
d.消极政治观由于古典自由主义者对政治家的人性不抱乐观的态度,因此他们宁可张扬政府可能作恶的这一方面。
e.对权力的约束古典自由者相信,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约束和制约。
f.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如果说权力制衡的目的是牵制政府的行动,那么,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则旨在为政府的活动领域圈定一个范围,在此之外政府均不能干涉。
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是针对中世纪晚期西欧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抨击君权至上观点的同时,为资产阶级革命作理论辩护。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①多元主义是这一分析模型的代表。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以历史的维度研究政治(见表2-1)★★★表2-1以历史的维度研究政治考点二:以逻辑的维度研究政治(见表2-2)★★★表2-2以逻辑的维度研究政治考点三:政治学的学科特点(见表2-3)★★表2-3政治学的学科特点2.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术语1.传统制度主义答:传统制度主义也称为“老制度主义”,是指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
制度研究取向认为政治制度(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结构)是政治学研究的“天然”对象,是政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依据;描述法律能准确理解政治机构的运转。
传统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政府的组织形式)法律(公共法律)和历史比较的;它将法律规则和程序作为基本的自变量,将民主的功能运作和命运作为因变量,法律规则和程序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居于政治制度研究的核心;政治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偏好。
2.行为主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行为主义是指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它的研究假设是:人类行为中存在行为规律;这种规律可以通过经验测定来证实;经验测定要求运用可计量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致力于实证性的理论建设,试图解释、理解,甚或预测人们的政治行为以及政治制度运作的方式。
行为主义强调人们的实际政治行为,而不是制度的理想运作。
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问卷、访问、抽样、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理性模型方法等计量技术被大量而广泛地运用。
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成为衡量一项研究是否科学以及科学化程度的指标。
3.价值中立答:价值中立是行为主义主张的在政治研究中采取的态度,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认为在美国意识形态已经终结,所有的社会和政治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一):代议机关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议会与现代民主制度
代议民主是指由基于广泛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形式。
这是民主制度在近代国家条件下的新发展,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议会则是这种代议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1.现代议会制度的发展
(1)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与发展
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一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等级会议。
在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化时期,围绕着层层土地封授以及其中所凝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出现了地方封建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王权的现象。
①法国
以王权为代表的集权化和以封建贵族为代表的分散化两种势力之间彼此分庭抗礼,又相互需要,这种既斗争又合作的多元权力结构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通过封臣会议来共同商议有关的国家事务。
②英国
a.近代议会制度是从其传统的政治结构中逐渐演进而来的。
其最早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贤人会议”。
这是当时的贵族集团制约君主的主要工具,其成员都是有身份地位、有知识经验和才能的社会贤哲,实质是贵族会议,拥有广泛的权力。
b.12世纪以后,英国的议会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封建等级会议性质的全国性政治机构。
1642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其核心是“议会主权”,即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议会获得了最高法律地位。
其中,由民选代表组成的下院成为议会权力的重心。
c.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社会要求议会改革的呼声不断。
从1832年到1885年,英国议会经历了三次重要改革,选举权的限制被逐步放宽。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最终实现了普选制,使得议会下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代议机构。
③美国
a.1774年的第一届大陆会议,是北美各殖民地建立共同代表机关的开端。
b.独立战争爆发以后,各州在1777年召开的大陆会议上通过了《邦联和永久联合条
例》(简称《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邦联条例》规定设立一个一院制的邦联国会。
c.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一个两院制的国会。
d.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正式建立。
在此后二百多年的发展中,美国国会制度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在规模、选举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较建立之初已发生很大变化。
④现代法国
a.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困难,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召开前夕,第三等级提出了改革要求,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则拒绝作出让步,资产阶级毅然与旧体制决裂。
b.1789年5月5日,第三等级代表决定自称“众议院”,决定由众议院自行组成一个行使最高权力的代表大会,命名为“国民议会”。
国民议会的成立,标志着以传统的社会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的破产和近代法国资产阶级议会的诞生。
⑤西欧、北美以及新兴国家
a.19世纪的时候,西欧、北美的主要国家已陆续确立了议会制度,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民主政体。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全球的扩张,也为西方式的代议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中,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实行了代议民主制度。
(2)议会的历史地位
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议会的“黄金时代”。
议会一般处在优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
政治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②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议会地位趋于衰落。
政府行政权日益膨胀是导致议会地位衰落的原因。
a.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政府干预和管理社会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议会在决策效率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处于劣势,从而不可避免地大权旁落。
b.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多数党内阁对议会的控制,使议会对政府行政权的监督徒具形式。
③在现代标榜“主权在民”的国家中,议会制度仍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当代国家中,代议民主制度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
(1)议会制
议会制也称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起源于英国,因此又称为威斯敏斯特模式(威斯敏斯特为英国议会所在地)。
英国议会制度是现代国家议会制的典范。
①英国议会制政府的特征
a.虚位元首。
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是形式上的国家最高首脑,但不负行政责任。
b.由国家元首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并组织政府。
c.内阁全体对其政策向议会负连带责任,受议会的监督。
内阁的存在以获得议会的多数支持为前提。
一旦内阁丧失了议会的多数支持(通常表现为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或内阁提出的重要提案没有获得议会的通过),则或是内阁辞职,或是由首相提请英王(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
d.身份兼容。
行政权力机关的成员必须是议会的议员,这种身份上的兼容使内阁事实上成了议会行使行政权的委员会,便于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见图4-1)。
图4-1议会制政体模型
②英国议会制政府的主要原则
议会制政府体制所体现的原则是“权力融合”,即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内阁由议会从其成员中择员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a.融权制模式的优点
第一,它不会造成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激烈对抗,因此是一种有效率的、富于理性的体制。
第二,这是一种灵活的体制,当议会和内阁发生分歧的时候,议会可以迫使内阁辞职,或者内阁提请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的选举。
第三,这种体制下选民能够相对比较及时地更换他们所不满意的执政者,从而尽可能地保证执政者的意图与选民意志之间的一致。
b.融权制模式的弊端:
第一,议会中的政党对本党议员的严格控制导致议员缺少个性,议会很难发挥独立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沦为内阁的橡皮图章。
第二,在那些没有形成稳定的两党制的议会制国家中,由于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单独控制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往往会组成联合内阁。
而联盟伙伴经常在政策上发生冲突,当一个或多
个联盟中的政党退出执政联盟时,就会导致内阁因失去议会的多数支持而倒台。
因此在多党制的议会制国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阁的频繁更迭。
(2)总统制
总统制是由美国最早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府体制模式,美国的总统制已成为现代国家总统制的典范。
①美国建立总统制的有利因素
a.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强大的封建王朝和贵族阶级,因此也不存在以议会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
b.美国是资本主义因素最多的国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独占的、排他性的影响。
②美国总统制体制的特点
a.国家政权机构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职能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构来行使,三者互不隶属,彼此相互制衡。
b.总统由普选产生,具有固定任期。
c.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组织并领导国家的行政机构。
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须经议会批准),向总统负责。
d.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迫使总统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e.身份分离。
行政部门与议会完全分离,行政部门成员不得同时兼任议会议员,不能参加议会立法的提案、讨论和表决,其目的在于避免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干扰(见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