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公式大全表格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总结

1、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变形公式:U=IR IUR =即伏安法求电阻原理) 2、 电功率:电流做功(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越大,则灯泡越亮。
A 、=电功(电能)电功率时间(注意两套单位不要混淆 8.21表格)B 、电功率=电压×电流 P=UI注意:电学基本公式只有上面三个,其他的全部为导出公式,也就是说,你可以用这三个公式做所有题目,只是过程稍微复杂.(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2P I R = 2U P R= )3、电功、电能:由=W P t得W=Pt ,所以W UIt =、2W I Rt =、2U W t R = nW KW h N =•、(适用于给出实际圈数、和电能表参数N 的) nKW h N P t•=(用电能表测用电器功率,注意单位换算成统一的)4、电热:热量=电流的平方×电阻×时间 2I Rt =Q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电能)=电热 W=Q 可推出:Q=Pt 、Q UIt =、Q =注意:应用公式时注意:以上所有公式只适用与同一段电路中电路中,不可生搬硬套! (对应)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首先,要学会区分串联、并联电路。
判断方式:看电流路径,如果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则为串联;如果有两条或者多条电流路径,则为并联。
上述特征的推广 推论A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计算公式的推广12111R R R =+总 当只有两个电阻时,上式可化为:122R R R R R =+总(最常用,初中阶段, 当电阻大小均一样时,上式可化为:RR n=总(n 为并联的电阻个数)B 、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的关系:11112222P W Q RP W Q R ====即串联电路中,除了电流处处相等之外,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并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的关系:1111222221I P W Q R I P W Q R ==== 即并联电路中,除了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之外,电流,电功率,电功,电热与电阻均成反比 解题小技巧 1、串联电路意味着电流处处相等,所以如果能求电流,就先把电流求出。
九年级的物理的所有公式

公式1.速度v=s/t;2.密度ρ=m/v;3.压强P=F/s=ρgh;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 =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 I^2Rt10.电学公式:电流:I=U/R=P/U 电阻:R=U/I=U^2/P 电压:U=IR=P/I电功:W=Pt =UIt =I^2Rt=U^2t/R 电热:Q= I^2Rt(焦耳定律)=UIt=U^2t/R电功率:P=W/t= UI=I^2R=U^2/R串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R=R1+R2 U1:U2=P1:P2=Q1:Q2=W1:W2=R1:R2 并联电路特点:I=I1+I2,U=U1=U2,1/R=1/R1+1/R2 I1:I2=P1:P2=Q1:Q2=W1:W2=R2:R1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长度(L或s):米(m)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质量(m):千克(Kg)密度(ρ):千克/米3(Kg/m3)。
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比热容(c):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1nm=10^-9m,1mm=10^-3m,1cm=10^-2m;1dm=0.1m,1Km=10^3m,1h=3600s,1 min=60s,1Kwh=3.6×10^6J 1Km/h=5/18m/s=1/3.6m/s 1g/cm^3=10^3Kg/m^3 1cm^2=10^-4m^21cm^3=1mL=10^-6m^3,1dm^3=1L=10^-3m^3,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完整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表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速度公式:t s v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密度公式:V m =ρ重力与质G = mg压强公式:P=F/S (固体)p =ρgh浮力公式:F 浮=G 物 – F 示F 浮=G 排=m 排gF 浮=ρ液gV 排物理量 单位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单位换算: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物理量 单位F 浮——浮力 NG 物——物体的重力 NF 示——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物理量 单位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物理量 单位ρ——密度 kg/m 3 g/cm 3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F 浮=G 物F 1L 1=F 2L 2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F =n1G 总(G 总= G 物+G 动)s =nh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物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21(G 物+G 动)s =2 h功的公式:W =F sP =t W公式变形:W =Pt机械效率:提示: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即竖直方向):单位换算:1W=1J/s1kW=103W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总有用W W =η×100%热量计算公式: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t(1) Q 放=qm (q 为J/kg , m 用kg ) (2) Q 放=qV (q 为J/ m 3 ,V 用m 3)电流定义式:t Q I =欧姆定律:R U I =电功公式:W = U I tW = U I t 结合U =I R →→(串联)W = I 2RtW = U I t 结合I =U /R →→(并联)W = R U2t电热公式(电阻产生的热量):(串联)Q = I 2Rt (并联)Q = R U 2t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 I 2Rt =W = U I t 如电热器。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格整理版

物体实心
重力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G—重量(N)
m—质量(kg)
g = 9.8N∕kg
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p—压强(Pa或N/m2)
F—压力(N)
S—受力面积或物体间接触面积(m2)
F = pS
S=
定义式,普遍适用固体、液体和气体
液体压强
p=ρgh
ρ—液体密度(kg/m3)
h—液面下深度(m)
备注
热
学
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Q = cmΔt
c—比热容
(J/Kg•℃)
Q—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
m—物体质量(kg)
Δt—升高(降低)的温度(℃)
热值
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q—热值(J/kg)
Q—放出的热量J
m—燃料质量(kg)
Q放= mq
称重法
F浮=F向上-F向下
F向上—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
F向下—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
压力差法
F浮=G物(漂浮、悬浮时)
二力平衡法
机械功
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 = Pt)
W—功(N•m或J)
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N)
s—物体(或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
机械功率
单位时间所做的功(表示做功的快慢)
字母Hale Waihona Puke 式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变形公式
备注
杠 杆
(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N)
F2—阻力(N)
L1—动力臂(m)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格完整版)

F浮=F向上-F向下
F向上—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
F向下—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
压力差法
F浮=G物(漂浮、悬浮时)
二力平衡法
机械功
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 = Pt)
W—功(N•m或J)
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N)
s—物体(或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
机械功率
单位时间所做的功(表示做功的快慢)
备注
热
学
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Q = cmΔt
c—比热容
(J/Kg•℃)
Q—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
m—物体质量(kg)
Δt—升高(降低)的温度(℃)
热值
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q—热值(J/kg)
Q—放出的热量J
m—燃料质量(kg)
Q放= mq
附表二:串联与并联电路
对 象
字母公式
各字母代表的
物理量及单位
备注
串
联
电
路
电流
I = I1= I2
I—总电流(A)
串联电路各处电流都相等
电压
U = U1+ U2
U—总电压(V)
串联电路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电阻
R = R1+ R2
R—总电阻(Ω)
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电阻之和
电功率
P = P1+ P2
对于电热器
电功率
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电能表测用电器实际功率
(定义式)
P—电功率(w)
W—电功(J)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物理量以下是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主要公式: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s = l2 - l12.路程公式:s = vt3.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 F1/F2 x l4.力臂公式:l = F1/F2 x l25.液体深度公式:h = F1/(ρ x g)6.物体厚度公式:h = F/(2 x l x p)主要单位:长度(L):km、m、dm、cm、mm等面积(S):S = a x b。
S = a^2.S = πR^2体积(V):V = Sh。
V = a x b x h。
V = πR^3时间(t):1h = 60min。
1min = 60s速度(v):v = s/t。
1m/s = 3.6km/h质量(m):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密度(ρ):ρ = m/V。
1g/cm^3 = 1000kg/m^3压强(p):p = F/S。
p = ρgh。
1Pa = 1N/m^2浮力(F浮):F浮= ρ液 x g x V排重力(G):G = mg功(W):W = F x s。
W = G x h功率(P):P = W/t声速(υ):υ = 340m/s光速(C):C = 3×10^8m/s以下是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主要公式: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s = l2 - l12.路程公式:s = vt3.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 F1/F2 x l4.力臂公式:l = F1/F2 x l25.液体深度公式:h = F1/(ρ x g)6.物体厚度公式:h = F/(2 x l x p)主要单位:长度(L):km、m、dm、cm、mm等面积(S):S = a x b。
S = a^2.S = πR^2体积(V):V = Sh。
V = a x b x h。
V = πR^3时间(t):1h = 60min。
1min = 60s速度(v):v = s/t。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公式汇总

九年级物理计算公式汇总一.热学1.吸热公式:t cm Q ∆=变形式:①求t ∆:cm Q =∆t ;②求c :t m Q c ∆= ③求m :tc Qm ∆=PS:常考水吸收的热量,记住℃)(水⋅⨯=kg J c /102.43 2.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①mq Q =放,适用于固体、液体燃料 ②q V Q =放,适用于气体燃料3.效率公式:%100⨯=放有Q Q η (分子小,分母大)二.电学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关系 21U U U += 21U U U ==电阻关系 21R R R +=21111R R R +=(这条能记就记)分配关系 串联分压:2121R R U U = 并联分流:1221R R I I = 电功率关系 n P P P P +⋅⋅⋅++=21 电功/电能关系nW W W W +⋅⋅⋅++=213.欧姆定律公式:RUI =变形式:①IR U =(已知I 、R 可用);②IUR =(已知U 、I 可用) 4.电功(即消耗的电能)(1)利用电能表求电能的两种方式①前后两次示数之差:前后W W W -= (注意:电能表示数的最后一位是小数位) ②利用电能表的一个参数(转速)和圈数:转速圈数=W 举例:)h W r rW ·k /(60015= (2)利用公式求电功/电能①Pt W = (已知P 、t 可用)PS:当电功率P 的单位用W ,时间t 的单位用s 时,电功W 的单位是J ; 当电功率P 的单位用kW ,时间t 的单位用h 时,电功W 的单位是kW ·h ②UIt W = (已知U 、I 、t 可用)PS:单位只能用国际单位,即U →单位:V ,I →单位:A ;t →单位:s ;W →单位:J5.电功率公式①tWP =(已知W 、t 可用) ②UI P = (已知U 、I 可用) 怎么来的?→UI UI t W P ===tt ③R I P 2= (已知I 、R 可用) 怎么来的?→R I I IR UI P 2·=== ④R U P 2=(已知U 、R 可用) 怎么来的?→RUR U U UI P 2·===电动机不可用!!!6.求电热(即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1)焦耳定律:Rt I Q 2=,适用于任何电路(2)t RU Rt I UIt Pt W Q 22=====,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PS:若电能不完全转化为内能(即非纯电阻电路W Q <),则只能用Rt I Q 2=7.看到铭牌“U 额 P 额”想到三点: (1)可求电阻:额额P U R 2=(2)可求额定电流:额额额U P I =(3)正常工作时,额实U U =,额实P P =8.电热器的热效率:%100⨯=WQ 吸η ,其中W 是消耗的电能,Q 吸是真正被吸收的热量。
初三物理公式大全表

初三物理公式大全表
初三物理的公式大全表如下:
1. 速度公式:
- 速度 = 距离 / 时间
- 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
2. 加速度公式:
- 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
- 加速度 = 力 / 质量
3. 力的公式:
- 力 = 质量× 加速度
- 力 = 压力× 面积
4. 动能公式:
- 动能= 1/2 × 质量× 速度²
5. 功率公式:
- 功率 = 功 / 时间
- 功率 = 力× 速度
6. 重力公式:
- 重力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7. 弹簧公式:
- 弹簧劲度系数 = 弹簧恢复力 / 弹簧伸长量8. 摩擦力公式:
- 摩擦力= μ × 垂直压力
其中,μ为摩擦系数,垂直压力为物体受到的垂直向下的力。
以上是初三物理常用的公式,记住并理解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