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知识点
纲要:
1.生物学
–细胞
–遗传:简介基因和遗传规律
–进化: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物理学
–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光学: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
–力和压力:力的作用和压力的概念
–简单机械:杠杆、轴、绳的简单机械原理
3.化学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性
–物质的分类:化合物、混合物和纯物质的区别
4.地球科学
–地球构造和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
–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地形等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质与矿产资源:地球上的各类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分布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拓展科学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愿每位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出自己的风帆,驶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八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科学入门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界规律的系统性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假设、推理、验证。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怀疑精神、求证意识、客观性。

二、物理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推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 力的测量:牛顿(N)。

-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

-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定律。

2. 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 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电能等。

3.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的作用,力的平衡。

- 滑轮系统:滑轮的分类,滑轮组的力的平衡。

- 斜面和楔子:斜面的原理,楔子的应用。

三、化学1. 物质的组成- 原子:基本单位,包含质子、中子和电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2.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书写方式。

-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氧化剂和还原剂。

- 酸碱反应:pH值,指示剂,中和反应。

3. 物质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基本物质状态的特点。

- 相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四、生物1. 细胞-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细胞的功能:物质交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的传递。

2. 遗传与进化- DNA: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

- 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 进化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3.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五、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三层结构。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一、生物学
1. 细胞组成与功能
-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摄取、呼吸作用、代谢作用、排泄作用和生殖作用。

2. 遗传学
- 遗传定律:孟德尔第一、二、三、四法则。

- 基因和染色体:染色体具有遗传信息,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单位。

- 人类遗传病:都昌病、脑积水、镰状细胞贫血等。

3. 生态学
-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 生态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二、物理学
1. 运动学
- 运动的概念和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 牛顿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动量守恒。

2. 能量
- 能量转换和守恒: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等。

- 能源消耗和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和太阳能、水能等的替代。

3. 光学
-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 光的成像:凸透镜、凹透镜等光学器具。

三、化学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2. 反应和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物质状态和溶液
- 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等。

- 溶液:溶液的组成、分类和应用。

八年级科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科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的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领域。

本文
就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物理
1. 机械:机械的定义、速度、加速度、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
作用、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动量、冲量等。

2.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透镜、成像公式、色散等。

3. 热学:温度、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换算、热传递机制、热膨胀、热量和功的关系等。

化学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合物
的概念、分类和命名规则等。

2. 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等。

3.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金属的提取、非金属的特点和用途等。

生物
1. 生物基础知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器官、生物的物种和分类等。

2. 生物遗传学:DNA和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的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等。

3. 生态学:生态环境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

总结
上述八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领域,内容繁多,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八年级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帮助,使大家在科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上册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上册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上册初二科学(人教版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机械运动。

1. 长度测量。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

-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 时间测量。

-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停表等。

3.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速度。

- 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换算关系:1m/s = 3.6km/h。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初二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科学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而杂乱。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科学知识点,本文将对初二册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以下是初二册科学课的重要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1 元素: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原子组成,如氧、氢等1.2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化合而成,如水(H2O)、二氧化碳(CO2)1.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糖溶液等1.4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结晶等2. 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有大小和方向2.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3 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改变2.4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位移等2.5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3. 电和磁3.1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3.2 电路与电器:电源、导线、电灯、开关等3.3 磁学基础知识:磁力、磁场、磁铁等3.4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的应用等4. 光学知识4.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4.2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3 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4.4 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的应用:如镜子、眼镜、望远镜等5. 生物常识5.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5.2 遗传与进化:基因的遗传、进化的概念和证据5.3 生物分类:动物和植物主要分类群,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5.4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等综上所述,初二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力与运动、电和磁、光学知识以及生物常识等方面。

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同学们的科学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S=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物体的浮沉条件:①F浮<G下沉,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

②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漂浮此时V排<V 物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ρ液>ρ物,上浮②ρ液<ρ物,下沉③ρ液=ρ物,悬浮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F浮=ρ排g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练习:一艘轮船重108牛,当它在长江上驶时,所受的浮力为牛,当它由长江驶入东海时,所受的浮力为,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变。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v排下小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练习1:有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重力为29.4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9.6牛。

求:(1)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2)物块的体积多大?练习2: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练习3:一木块的质量是500g,漂浮于水面。

求:①木块受到的浮力②木块浸入水中体积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A、即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第六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是什么?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

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第四章电路探秘复习提纲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通路:接通的电路(闭合开关)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1.电流(1)电流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3)电流的符号I2.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串联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

(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3.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4.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5.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6.电阻A、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B、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C、电阻用字母R表示。

它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

1兆欧=103千欧=106欧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如果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大。

2、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3、同样条件下,银、铜、铝的电阻很小,又较便宜,一般用来做导线;电木和橡胶的电阻很大,可用来做绝缘体。

第五节变阻器的使用1、滑动变阻器:(1)原理和作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使用方法:③为了保护电路,第六节电压的测量1、电路中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A、有电源存在电压B、闭合电路2、电压:(1)电压用字母U表示(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更大的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换算关系式:1千伏=1000伏1伏=1000毫伏1毫伏=1000微伏4、一些常见的电压值:A、一节干电池:1.5VB、对人体安全的电压:≤36VC、照明电路电压:220VD、一只蓄电池:2V第七节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一、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滑动电阻器R/的作用:改变电阻R两端电压。

结论: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滑动电阻器R/的作用:保持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成正比。

三、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R=U/IU=IR*有人根据公式R=U/I 跟公式I=U/R 在形式上相似,说“电阻R 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伏安法测电阻测*滑动变阻器R /的作用:可以读出多组数据,然后算出平均值。

第八节 电路连接一、 串联电路的特点:二、并联电路的特点:下册 单位:I------安 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

把其中一个灯泡拿掉,发生的现象是电路断开; 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上的电灯。

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上的电灯。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2、模型: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

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

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