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合集下载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一、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将土壤侵蚀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其中,轻度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较轻;中度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低,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重度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大,植被覆盖度低,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二、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根据植被覆盖度,将植被覆盖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其中,低覆盖度是指植被覆盖度小于30%,中覆盖度是指植被覆盖度在30%-60%之间,高覆盖度是指植被覆盖度大于60%。

三、地表粗糙度分级标准根据地表粗糙度,将地表分为光滑、粗糙两个等级。

其中,光滑地表是指地表摩擦力小,易于水流流动;粗糙地表是指地表摩擦力大,不易于水流流动。

四、土地利用类型分级标准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其分为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五个等级。

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等;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等;草地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等;水域包括河流、湖泊等;其他用地包括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五、气候类型分级标准根据气候类型,将其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等级。

其中,湿润气候是指年降水量大于1000mm,半湿润气候是指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半干旱气候是指年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干旱气候是指年降水量小于200mm。

六、地形地貌类型分级标准根据地形地貌类型,将其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四个等级。

其中,山地是指地势高耸崎岖,坡度较陡;丘陵是指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缓;高原是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小;平原是指地势平坦开阔。

七、水土流失面积分级标准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三个等级。

其中,小面积是指水土流失面积小于100亩,中等面积是指水土流失面积在100-500亩之间,大面积是指水土流失面积大于500亩。

八、年侵蚀量分级标准根据年侵蚀量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三个等级。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我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
的重要标准之一。

该标准是为了规范土壤侵蚀的分类、分级工作,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而制定的。

本文将对该标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该标准将土壤侵蚀分为水土流失、风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

其中,水土流失是指土壤被雨水冲刷而流失,风蚀是指土壤被风吹而流失,冻融侵蚀是指土壤在冻融过程中被破坏而流失。

这三种类型的土壤侵蚀都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级。

其次,该标准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不超过10吨/公顷的情况下,土地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10-50吨/公顷之间,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
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流失量在每年超过50吨/公顷,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最后,该标准还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土壤侵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轻度土壤侵蚀,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地管理;对于中度土壤侵蚀,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如人工植被、建设护坡等;对于重度土壤侵蚀,则需
要采取更加综合、系统的治理措施,如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建设防护林带等。

总之,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我国土地资源保
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对该标准的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损失,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首先,水土流失强度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水土流失强度的大小,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水土流失强度指的是土壤表层被水流侵蚀的程度较轻,一般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中度水土流失强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水土流失强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其次,侵蚀类型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侵蚀类型可以分为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水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冲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多的地区。

风蚀则是指土壤表层被风力吹袭而形成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土壤表层由于冻融作用而发生的侵蚀现象,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

最后,侵蚀程度也是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侵蚀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侵蚀程度指的是土壤表层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影响较小。

中度侵蚀程度则表示土壤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重度侵蚀程度则意味着土壤表层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对土壤侵蚀程度和影响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水土流失强度、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可以科学地评估土壤侵蚀的状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土壤侵蚀的监测和管理,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_sl190-2018版_概述说明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_sl190-2018版_概述说明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被风力、水流或其他因素剥蚀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准确分类和分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新版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的概述和说明。

该标准是经过专家团队多年研究与实践总结得出,旨在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分类标准,以帮助决策者、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壤侵蚀现象,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

接下来,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介绍这份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并解析其要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在“分级标准的内部分类细则”部分,我们将对标准中的具体分类细则进行详细说明。

接着,在“不同等级与地域特征的关系分析”部分,我们将分析不同等级与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和主要发现,并提出对土壤侵蚀控制与治理的启示和建议,同时强调引用标准sl190-2018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的概述和说明,使读者对该标准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通过深入剖析标准的制定背景、核心要点以及实际应用价值,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土壤侵蚀分类与评估体系,为相关决策和科研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促进对土壤侵蚀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推动相应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运用。

2.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概述说明:2.1 标准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18版是由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的,旨在有效评估和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并为土壤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规范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规范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008,01,042008,04,042SL 419-2007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239-87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什么是土壤侵蚀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不仅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力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降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面蚀、沟蚀等。

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等。

沟蚀则包括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

风力侵蚀则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沙粒被吹扬、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往往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西北地区。

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体或岩体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常见的重力侵蚀形式有崩塌、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是在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下,土壤、岩石等被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这种侵蚀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混合侵蚀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对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该标准还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

这对于评估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主要依据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等指标。

一般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个级别。

微度侵蚀是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地面坡度较缓,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

轻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地面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侵蚀痕迹,但土地生产力仍能基本保持。

中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进一步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地面侵蚀迹象较为明显,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

强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稀少,地面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则表示土壤侵蚀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3.1 一级类型区 (3)3.2 二级类型区 (3)3.3 范围及特点 (3)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标准用词说明 (16)条文说明 (1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一般按土壤遗传层侵蚀厚度或剩余厚度的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和严重侵蚀。

每个年级对应的特征如下:没有明显的侵蚀意味着土壤剖面a,b和c保持完整。

轻微腐蚀意味着a层的厚度大于1/2,B和C层的厚度完好无损。

中等腐蚀意味着a层的厚度小于1/2,而B和C层的厚度完好无损。

强度侵蚀意味着不保留层a,层B开始腐蚀和裸露,而层C保持完整。

严重腐蚀意味着A和B层没有保留,C层开始腐蚀和暴露。

扩展数据:土壤侵蚀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水蚀主要分布在50°N和40°s之间。

中国的水蚀地区主要分布在20°N和50°n之间。

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沙漠。

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分布国,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的分布面积。

中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东北地区的低丘陵地带,四川盆地以及周围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旱早,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布全国。

主要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的调查和统计,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1%,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8万平方千米,冻融侵蚀面积为125万平方千米。

重力侵蚀分布在以上三种类型的土壤侵蚀中。

中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表松散和深厚,降雨强度高,开垦历史悠久,植被覆盖率低都是造成中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和潜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一)新规范和审查要点对此部分的要求
1、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
2、预测范围及单元
3、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4、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1)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建设期)
①扰动地表面积
②永久弃渣量
③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
④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⑤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新增量
⑥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2)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运行期)
①运行期年排渣量和服务期总的弃渣量
②弃渣场容量的复核
(3)水土流失预测主要方法
5、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6、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7、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二)经常出现的问题
1、预测时段有误
(1)建设期概念不清,未将自然恢复期纳入建设期。

(2)同一点型工程各防治分区的自然恢复期长度不同。

(3)对所有单项工程都计列了施工准备期。

(4)对最不利条件理解有误,根据自己设定的雨季施工时段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对设定非雨季施工时段按占全年的比例计算等。

2、有的将“植被”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而不是将“林草覆盖率”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3、对类比工程部说明资料取得的条件、时间,也不说明修正的原因、修正系数、甚至不进行修正,还有直接引用已批准方案取用值。

4、对超过半年的临时堆土未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

5、有的单位错误地按《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侵蚀强度等级反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

6、预测公式不准。

7、有的单位仍用流弃比进行临时堆土的预测。

8、预测结果的分析不完整,未完全说明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总的弃渣量、建设期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新增量。

未按照各分区的预测结果说明主要流失区域、防治措施布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

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