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十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十篇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付出足够的努力,事情自然会有结果。
【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最后他终于成为一名着名诗人。
【相关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中国谚语。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相关出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地址:在眉州象耳山下主要涉及:人物世传李太白2、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3、出处<原文>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
”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传说李白年轻时学没有功,缺乏毅力。
一天,他读了一半书,他不耐烦了: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能读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扔出去玩。
李白在奔跑,突然听到砰的一声,砰的一声,一声响。
谁在磨东西?他寻找他的声音,看见一个奶奶坐在一个小长凳上,瞄准磨石,用力磨一根铁棒。
李白的好奇心被勾搭上了。
他蹲下来,双手放在下巴上,看了一会。
奶奶不理他,但被吸收了。
李白不自禁问: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磨针。
老奶奶头也不拾。
磨针?李白更奇,这么厚的铁棒能磨成针?奶奶这个刚抬头说:孩子,铁棒再粗,忍不住我天天磨!只要我不断磨,那么厚铁棒也可以磨成刺绣针。
李白听了,心里像打开了两扇窗:是的,只要有毅力,那么困难的事情就能做到成功。
他转过身跑回家,拿起他扔在地上的书,专心地读。
经过长期的学习,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李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意思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
天才出于勤奋。
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
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精选7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精选7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1铁杵磨成针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
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但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
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
”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
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
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
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成语】:铁杵磨成针【拼音】:tiěchǔmóchéngzhēn【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2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来源: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铁杵成针的简短故事

铁杵成针铁杵成针的简短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
据传,他小时候读书很不刻苦,学习成绩也不够好。
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他刻苦学习,他 总是说:“读书学习太难了,我不行啊! 后来,他就干脆弃学了。
然而,就在李白弃学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姓武的老奶奶。
这位老奶奶正蹲在小溪边,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着。
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这位老奶奶:“奶奶,您磨这铁杵干吗?”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说:“奶奶,您这不是开玩笑吧? ”李白以为这位老奶奶是同他逗乐玩,但心里又有些疑惑,便继续说:“这么粗的一根大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这能行吗?” 老奶奶却没有笑,而是严肃地对李白说:“怎么不行?只要坚持不断地磨下去,就能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嘛!”李白听了老奶奶的话、反复琢磨这:是呀,功到自然成!老奶奶竟然能将一根粗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我学习中的那点困难又有什么理由克服不了呢?”他一边往家中走一边思忖。
走着走着,他突然掉转屁股,一口气跑回了学校。
他回到学校后,找到老师,说:“我错了,老师,我要继续学习。
”老师听了特别高兴,摸着李白的头说:“这就对了!”打这以后,老师对李白更加关心了。
李白从此,学习特别用功。
每当他遇到困难时,“铁杵磨针”的事就浮现在他脑子里。
由于李白苦学不懈,终干成了杰出的大诗人。
“铁杵成针”即从这个故事里来。
杵:春米或捶衣用的棒。
意思是:将铁杵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告努力,就必有成果。
亦作:“铁杵磨针”或“磨杵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也来自这个故事。
例:做事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会有成果。
这就是古人说的“铁杵成针”的道理。
铁杵成针的故事

铁杵成针的故事铁杵成针的故事铁杵成针的故事1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李白的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铁杵成针的典故: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课,外面来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会儿再说。
”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
师父发现了,叹息道:“哎,孺子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一点就通,可惜心不在学习上面啊。
”于是,有一位师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白依旧心不在焉。
趁师父不注意,李白朝伙伴们做了一个鬼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父见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释,师父就撵走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学,师父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
”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两耳如同生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白收拾行李走了。
其实这一切都在师父的安排之中。
师父把这一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一个老奶奶去处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个亭子,就绕进去了,问:“老奶奶,可不可以给我一碗水喝。
”老奶奶说:“可以,在桌上。
”李白这时发现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天生的好奇心让李白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针。
”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白问老奶奶:“值得吗?”老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
”李白的好奇心来了,说:“能给我磨一下吗?”老奶奶答道:“你这细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气匆匆地走了,当他走到门口时,老奶奶又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白顿了一下,琢磨了一下这句话,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这时,师父也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
铁杵磨成针典故

铁杵磨成针典故
摘要:
1.典故背景
2.典故内容
3.寓意及启示
4.实际应用
正文:
【典故背景】
铁杵磨成针是一则古老的中国典故,源于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散文家韩愈的《进学解》。
这篇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典故内容】
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妇人,用铁杵磨成绣花针的过程。
开始时,铁杵非常粗大,老妇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磨。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磨了三年,最终将铁杵磨成了一根细小的绣花针。
【寓意及启示】
这个典故的寓意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
【实际应用】
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学习上,我们要有
“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上,我们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年轻的时候很聪明,但他不喜欢读书。
他经常不上学,却偷偷跑出去玩。
一天,李白趁老师不注意,跑出学校,在街上闲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都很暖和。
李白想:“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应该多玩玩,享受阳光。
整天在家里看书多无聊啊?”
后来,李白来到一条小河边。
突然,他看见一个白发的老妇人用铁棒在石头上磨。
李白很好奇,就走过去问:“奶奶,你在干什么?”老太婆回答说:“我想绣,但是家里没有绣花针,我就把这个铁杵磨成绣花针。
”等老太婆说完,低下头继续磨针。
李白听了这话以后大吃一惊,“铁杵这么粗,怎么可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却说: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只要我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老婆婆的这番话,让李白很惭愧,他恍然大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不也应该如此吗?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便跑回学校,翻开书本,从此认真学习,再也不逃学了。
从表面上看,这个成语是值得称赞的。
但仔细想想,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显然不是浪费吗?这不仅是浪费铁杵,更是浪费宝贵的时间,何况对一个老太太来说?毅力是有价值和重要的。
但我们也要注意“效率”。
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

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你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
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儿去了。
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
这是谁在磨东西呢?他寻着声音走去,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对准磨刀石,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
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
他蹲下来,两只手支着下巴,傻看了好一阵。
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
李自忍不住了,问道: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磨针。
老奶奶头也不拾。
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只要我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听了,心里象打开了两扇窗户: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意思: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
天才出于勤奋。
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
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铁杵磨成针的原文:李白少读书①,未成②,弃去③。
道逢老妪磨杵④。
白问其故⑤。
曰:欲作针⑥。
自感其言⑦,遂卒业⑧。
《潜确类书》铁杵磨成针的注释:①少(shào)少年时候。
②未成没有完成。
③弃抛弃。
④老妪(yù)年老的女人。
杵(chǔ)棒。
这里指铁棒。
⑤故原因,缘故。
⑥欲想要。
⑦感其言被她的话所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在他小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为此,他的母亲没少训斥他。
有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着,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大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很奇怪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每天的学习都特别用功。
后来,他博览群书,勤奋苦读,终于有了一番成就。
他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
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
由于他见识广博,加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后世的人们因为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都称他为“诗仙”。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从表面上看,这个成语是褒义的。
但仔细想想,将一个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这不明显是浪费吗?既浪费了一根铁杵,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何况对于一个老太太来说?持之以恒的毅力固然可贵,重要。
但也要注重一个“效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