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从《阿甘正传》中明白的人生哲理

从《阿甘正传》中明白的人生哲理从《阿甘正传》中明白的人生哲理【一】阿甘是个弱智,其实他心里面是知道的,从他知道Jenny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便急迫询问小阿甘是否聪明这一点可以看出。
但阿甘的妈妈从小就告诉阿甘,他和常人没啥两样,再加上Jenny给他带来的生理上的奇迹和生活的鼓励,他敢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知道该怎么处理它。
不是像Daniel一样抱怨残废,而是跟上帝握手言和。
也许正因为阿甘是个弱智,他才不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能够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阿甘母亲的教导下,阿甘拥有健全的三观。
当他看到Jenny被人欺负的时候(尽管有的是误会)他可以勇敢挥拳,当Daniel和妓女在一旁寻欢作乐时,他却因妓女的烟味而直截拒绝,特别是在他不断奔跑的岁月里,有人在一旁嚷着追随他,有人出钱让他代言,等等外界的打搅,他从不理睬,所以当一群人跟着他跑到最后,当阿甘想回家的时候,所有人都懵圈了......但阿甘却明白自己在干什么,"I'm jut like running!"阿甘在服兵役时认识了最好的,尽管这位朋友一直在他耳边念叨自己老家的虾子菜肴多么丰富,多么美味,阿甘却一直在认真做手头的事;后来阿甘练习乒乓球也十分专注。
因此,阿甘不仅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做事时的专注度也很高。
不过,上述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对我而言。
最重要的是,阿甘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我本性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而且容易相信别人。
这不仅让我总得罪人,还因为没有理解别人所言的深意而犯蠢,总之,从前我认为自己真的很傻。
后来,我为了不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总显得那么愚笨,就阅读了大量情商与人际交往的书,我想也许这会让我脱离人际交往的苦海,成为一个交际高手。
必须成认这确实让我的交际手段上了一个水平,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是想成为什么交际花。
我不想因处理人际而烦恼过度,"I jut wanna be happy.”但是当我知道所谓交往的种种法那么,当我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习得那些高明的交往手段,但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依旧觉得很累。
《阿甘正传》意识形态解读

题目《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解读首先,这么一部世界闻名的经典之作,就不需要再喋喋不休的说它有多成功和它取得了多少的大奖以及它众所周知的电影情节什么的。
影片中最突出和成功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运用,所以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阿甘正传》里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
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的电影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和《电影力》的左倾政治取向,引起了电影理论和批评的改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电影批评理论。
1969年,他发表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强调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1970年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电影基本装置的意识形态效果》和让·路易·柯莫里的《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的确立。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至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电影赏析阿甘正传

电影赏析阿甘正传电影赏析《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一部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于1994年上映,讲述了一个智商仅为75的男子阿甘·甘弗(Forrest Gump)的非凡人生旅程。
这部电影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寓意而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电影《阿甘正传》深入揭示了人们的毅力和勇气。
主人公阿甘·甘弗出生时罹患智力障碍,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在电影中,阿甘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无论是从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到成为一位成功的军人,再到经营自己的虾肆,阿甘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的故事鼓舞着观众,在困境中寻找力量,勇往直前。
其次,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展现主人公阿甘与珍妮(Jenny)之间动人的爱情线,探讨了情感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珍妮是阿甘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并在成年后再次相遇。
尽管珍妮经历了艰辛和痛苦,但她从未忘记阿甘对她的深爱。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感动人心,彰显了爱的力量和温暖人心的力量。
通过这段感人的爱情线,观众们被引导去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电影《阿甘正传》还深入探讨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阿甘的人生经历贯穿了二十世纪的各种重大事件,如越南战争、宗教狂热以及反战抗议等。
通过展示阿甘与这些事件的交织,电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众的情感变化。
这些历史事件的融入使得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并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电影《阿甘正传》在影像上也极具艺术性和美感。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运用了多种手法和镜头语言,独特而精准地表达了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阿甘跑步穿越美国各个城市的镜头中,通过快速的剪辑、多角度的拍摄和动态的画面,展现了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并带给观众震撼和感动。
总结来说,电影《阿甘正传》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精湛的表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经典之作。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张盛【摘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
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世纪以来的年。
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
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
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
“美国梦”和。
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
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
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年的第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
在军营里他结识了。
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布巴在越战中丧生。
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
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
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
电影评析:深度解读《阿甘正传》的内涵与情感

标题:深度解读《阿甘正传》的内涵与情感简介《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讲述了一个智商低下的男子阿甘·富勒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生活中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该片带给观众的内涵与情感。
1. 情感表达《阿甘正传》以其温馨而动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电影通过细腻而真实地展现人物之间复杂而纯真的情感交流,引发观众对爱、友谊、家庭和生命意义等主题的反思。
其中,阿甘与他最好的朋友巴巴对峙是关于友谊与勇气、支持与互助之间微妙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这些情感表达为观众提供了触动心灵、引发共鸣和深思熟虑的机会。
2. 内容分析《阿甘正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历史事件与社会问题。
从种族歧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到政治腐败和媒体对人性的冷漠等议题,该片通过阿甘这个普通人物的视角,深入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电影中几位关键角色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他们在历史时刻中所处的环境背景,都给观众提供了思考与讨论社会问题的契机。
3. 主题解读《阿甘正传》探索了一系列核心主题,并带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深度反思。
其中,爱、命运与缘分是最为显著且广泛讨论的主题之一。
电影通过展示阿甘与他周围人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实现自己潜力的动人故事,传递出了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慈爱与希望的信息。
同时,《阿甘正传》还挖掘了独立、忍耐和坚持不懈等品质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总结《阿甘正传》作为一部深具情感表达、内容分析与主题解读的经典电影,通过真实而温暖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对人类情感、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无论是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深入分析的内容还是挖掘的主题,都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度且有益的体验。
这部电影不仅记录着一个普通人物阿甘的传奇故事,更传达了珍视生活、欣赏每个瞬间以及拥抱自己潜力的重要性。
(字数:约550字)。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2024年,美国又将迎来大选年,两党之间的厮杀不可避免。
如今的美国,左派主张极端环保和滥发福利,对基础制造业造成了严重打击;右派则缺乏明确的战略,只是一味地反对左派。
相比之下,川普都算是一枝独秀了。
但在右派曾经强大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堪称经典,那就是《阿甘正传》。
这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影片,实际上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右翼电影,宣扬的都是美国主流传统价值观。
它探讨的话题即使在今天看来都颇具刺激性,但却以一种不讨人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实在是令人惊叹。
我从不认为《阿甘正传》是一部高明的电影,它所包含的几个主题单拎出来都不过是陈词滥调的教诲。
然而,正是将这些俗套的故事巧妙地剪辑在一起,才让它感动了观众30年。
既然《阿甘正传》能够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我就尝试着将其拆开,一探其中的究竟。
让我们来谈谈片名“Forrest Gump”。
在影片中,我们得知Forrest这个名字来自于美国南军将领、KKK党领袖Nathan Bedford Forrest。
而Nathan Bedford Forrest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在枕堡屠杀了数百名联邦军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黑人士兵。
这一事件被北方视为战争罪行,加剧了北方平叛的民意基础和决心。
由此可见,Forrest这个名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而阿甘这个角色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阿甘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吗?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
他的家乡阿拉巴马州是一个保守的南方州,曾经发生过州长华莱士堵在阿拉巴马大学门口,不让黑人上学的事件。
而阿甘当时就在校门口,并且与同学有过这样的对话:“浣熊?如果它们进了我家,我妈肯定会拿扫帚把它们赶出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甘的观点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符,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种族主义倾向。
然而,从社会角度来看,阿甘无疑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他生活的绿荫镇在种族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阿甘第一次上校车时,车上没有黑人学生,他上的是全白人的学校。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2009级马伶徽《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在美国获得了票房奇迹,这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让我们在享受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复杂与意识形态,《阿甘正传》符合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势,同时也博得了民众的呼声,所以他幸运的挤进了美国最伟大的电影行列,创造了成功的社会神话。
《阿甘正传》改变自原著小说,省略了小说中的部分情节,讲述内容从上世纪50代开始,到80年代结束。
通过一个小人物阿甘的视角,来体验社会的冷暖百态,而这些经历的背后也无不透视着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暗含在影片之中,并向全世界传播。
首先是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导演多处将新闻纪录片中的历史镜头与剧中察觉的细节上得以体现,白人学生公然喊出“我们不愿意合校”的口号,而阿甘作为一个傻里傻气的局外人,却做出相反地举动,给黑人学生捡书,之后还在战争中认识了黑人朋友。
对于民权运动的间接交待也体现在影片的其他情节中。
珍妮梦想成为新左翼民谣歌手琼·贝丝,而贝丝本身是坚定的民权运动积极分子。
珍妮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也是60 年代的民权运动主题歌之一。
其次是越南战争,阿甘参与到越南战争中,但导演很巧妙地避过了战争,我们在影片中只看到战火,听到炮弹声,却从未出现一个越南士兵;以及战争结束后阿甘上台争对战争进行演讲时,音响突然出现故障,巧妙地避过了政治敏感话题,这些设计都是导演精明之处。
再来则是六十年代伴随规模空前的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发生的是反文化运动,它包括了发生在60 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
珍妮的男朋友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里是反文化运动的发起地。
这场运动的主力是嬉皮士。
他们通过装扮对美国社会表示不满与反叛,而影片中阿甘与珍妮相遇时,珍妮的装扮已经是典型的嬉皮士风格。
另一方面,嬉皮士运动与吸毒紧密相关, 吸大麻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对抗主流文化的武器,影片中珍妮和男朋友吸毒的画面已经反映出来。
《阿甘正传》影片赏析

《阿甘正传》赏析
• 一、历史背景 •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 反对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 及和平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政治暗杀、白宫 丑闻此起彼伏,性解放、摇滚乐、吸毒等嬉 皮文化在战后一代中流行,传统的思想观念 和伦理道德受到怀疑出神入化的球技。 2、肯尼迪总统的握手、约翰逊总统、尼 克松总统、列侬节目采访。
#
3、越战战斗场面 。 4、丹中校的断腿。 5、反越战的大规模 群众示威场面。
#
五、象征: (1)烟花:烟火的美转瞬即逝,预示着珍妮与阿甘 如同烟火一样的幸福。(01:48:00) (2)羽毛:阿甘是宁静的,如同这片羽毛,无意何 方,只是随风自在地飘着。阿甘做任何事都是那么 自然而然,无论是跑步,打球,捕虾,甘就这样照 着自己轨迹前进着,一路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伟大 的历史时刻,甘的生命像是一场无为而为的奇迹, 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别人眼中的梦想。 (3)奔跑:阿甘的奔跑几乎是流动在阿甘血液中最 重要的一种精神,阿甘由逆境跑入顺境,由平凡跑 入不平凡,全在于他跑得快而跑得久。
#
丹中尉——走出越战阴影
(1)在越南战争中,阿甘救出了丹中尉,可是他双 腿中弹,成了一个没腿的怪物。他怨恨阿甘,因为 他觉得自己应该带着荣誉死去,而不是苟延残喘。 (2)丹中尉与阿甘一起捕虾,由于他们毫无畏惧, 敢于同命运抗争,最后他们幸运的躲过风暴,成为 百万富翁。他的心灵上的伤治愈了,后来他的身体 的残疾也通过高科技材料的假肢而克服了。
#
3k党 05: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阿甘正传》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影片中所蕴含的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美国保守主义主张相契合,《阿甘正传》由此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进行政治斗争的战略性工具。
通过对影片中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分析,指出保守主义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美国电影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电影对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发挥着巨大功能。
标签:《阿甘正传》;保守主义;关系《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
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
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
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義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
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
奎尔的讲话“恢复基本价值观念:巩固家庭”强调了1992年洛杉矶中南部的暴乱,以及暴乱与美国家庭破碎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洛杉矶暴乱体现出来的)难以驾驭的社会混乱局面……与家庭结构的瓦解、个人责任感及诸多社会领域秩序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1]。
他断言,“家庭失败时,社会也就失败了”。
丹·奎尔指出,只有当我们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诚实和个人责任感”等价值观念时,我们的文化才能丰富起来,社会才更加美好。
近代保守主义创始人柏克称,刚出生的婴儿实际上与上代在思想上并没有联系,家庭是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在家庭中人们学习道德行为。
家庭在维系人与上代的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
保守主义从一开始就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阿甘正传》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呼唤与美国保守派主张是具有契合点的。
种族与性别问题。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者将社会的动荡和传统家庭的破裂归罪于黑人和女权主义者。
丹·奎尔指出,当前美国的文化危机就是由这些目无法纪的黑人和过分激进的女性引起的。
在共和党发表的演讲中,政治保守派试图重新确立以白人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
影片《阿甘正传》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当时的流行文化给予深刻批判,突出了女性和黑人作为造成文化混乱的群体的一面,强调了白人男性的不可战胜。
这与保守派政治家们在关于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张是相契合的。
随着1994年中期国会竞选的临近,保守派们充分利用了《阿甘正传》中的事件描述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白人男性的选票。
而纵观美国保守主义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其对白人男性地位的维护似乎从未改变过。
就目前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而言,共和党的政策主要迎合的对象就是白人男性,其所获得的选票也以白人男性为主,妇女和黑人却很少。
传统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代表传统文化的阿甘和代表流行文化的珍妮不同的人生经历。
阿甘的美德是美国人民传统美德的缩影,而阿甘的成功和幸福也都归于他的美德和良好的价值观念而非智力,而与阿甘相比,代表流行叛逆文化的女主人公珍妮的经历却十分悲惨。
但是在电影最后,她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死在了阿甘的怀抱中[3]。
阿甘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珍妮代表的是当时的流行文化,阿甘获得成功,而珍妮却死于叛逆,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对流行文化的批判,对回归传统价值观念的呼唤。
在政治保守派看来,支撑美国繁荣和崛起的正是传统价值观,因此重塑传统价值观念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阿甘正传》一经上映,美国的保守主义者将阿甘视为与自由派进行文化价值观论战的关键人物。
他们利用《阿甘正传》强调主流社会坚持要我们拥护的普遍价值观,指出自由派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引发社会共鸣,为他们在1994年国会中期竞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1994年国会选举中投共和党票的美国人中,保守主义者们充分利用了《阿甘正传》中生动描绘的历史神话,表现了自己政治立场的特色,并成功引发民众共鸣获得民众的认同。
尽管《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表明,《阿甘正传》表现的是人性,是尊重、宽容和无条件的爱,但保守派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故事情节编织了一个与保守主义相关联,一种引发民众认同美国传统价值观的语言。
《阿甘正传》在1994年共和党国会竞选胜利中所起的作用充分表明了电影在体现政党意识形态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的关系通过对《阿甘正传》与保守主义契合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电影与美国国内政治的密切联系,保守主义者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电影在表达其意识形态方面所具有的強大功能,保守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很自然地利用了这种武器,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也就具有了密切的关系。
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
作为世界电影的最高奖项——奥斯卡奖,其电影奖项的评选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影片要想获得奥斯卡奖,其主题、内容和故事必须符合美国的传统政治理念、主流思想和主流社会思潮;“配合当局一定时期的一定政策积极宣传;传递的信息必须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不可违反传统的价值观。
纵观奥斯卡奖的八十多年历史,它一直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服务的。
”[4]奥斯卡最主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对秩序的强调,这是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所在,也是奥斯卡与保守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连接点。
例如,2006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获得者《撞车》,它同样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和黑人等少数族裔的边缘地位。
在电影描述的社会秩序中,基本上是白人处于中上,其他族裔的处于中下层位置。
而《魔戒》则完全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神话故事,在影片中,英雄都是白人男性,美好的国度和海外仙境在西方;蠢蠢欲动的黑魔头索隆在东方,为索隆所驱使的猛犸军团也带有鲜明的东方特色。
片中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权意识的传统价值观异常浓厚。
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美国电影。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保守主義借助多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传播。
与过去单一的传播形式相比,电影其宣传作用更富有感染力,通过更加直观的影像表现形式,形成全民的集体无意识,政治无意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相信电影中的言说,形成稳定的美国保守主义的价值观。
克里斯汀·麦茨认为,基于电影的实质是满足观众的欲望,影片自身的结构应该是反映了观众下意识的结构。
由此看来,唯有受到大众欢迎的电影才真正做到非常准确地触及了观众的欲望,这就是经典卖座片。
经典卖座电影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映射现实生活,通过掩盖能指、突出所指,从而让观众的郁结或愿望在观影的过程中得到化解和达成想象的满足。
《阿甘正传》通过对近代历史的演绎,以高明的表现手法重新书写了历史文本,修改了历史记忆,成为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谎言。
通过电影的引导,获得观众的某种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对影片主人公的认同,也认同了他的选择和好恶。
认同阿甘的同时,观众也认同了阿甘的选择,并享受了阿甘的收获[5]。
美国政治保守派利用《阿甘正传》电影本身与保守主义的观点相结合,完成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的编织和一种普遍美国价值观语言的表达,成功地改变了观影者对于近代美国历史的记忆,并成功获得了选民的认同与支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柏克开始一直是秩序和传统的捍卫者,而美国的保守主义并非只在电影当中体现,它体现在一切大众文化形式以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电影是最直观、最具表现力的一门艺术形式,其感染力也首屈一指。
电影艺术在展现视、听盛宴的同时,调动了人的全方位感官,其传递意识形态的功能是无与伦比的。
保守主义者利用电影这一最具表现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向人们传达着其对于家庭、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并从中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阿甘正传》这部美国经典影片也充分体现了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
而纵观美国保守主义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其关于家庭、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基本价值观念仍与《阿甘正传》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契合,这也是影片《阿甘正传》历久弥新的经典之所在。
参考文献:[1]J.海兰·旺.《阿甘正传》中关于种族、性别以及政治的回忆[J].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1(6).[2]宋雅浪,传统与自由:柏克政治思想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9.[3]李鹏.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J].电影评介,2009(13).[4]陈旭光,苏涛.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5(3).[5]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