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初中化学_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1.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体积溶质体积 + 溶剂体积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2.溶液的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提出问题: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问刚才的生活中的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溶液的溶剂都是水吗?还有其他的溶剂吗?请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下面进行实验说明。
科学探究二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2.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汽油,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布置1-4小组完成实验1,5-8小组完成实验2,完成之后汇报现象得到结论:1.水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2.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3.溶液的形成既取决于溶质的性质讨论、小组汇报,组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订正。
回答问题找到共性:都是水自己或者小组找到例子说明按照步骤规范的完成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做好汇报准备汇报小组现象,组组之间对照通过现象得到结论,理解溶液的形成不仅理清概念把握问题的关键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该环节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思考、讨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领略知识形成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过程跟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是一样的吗?活动与探究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布置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小组汇报、老师启发指导、最后汇整成实验方案:1.把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测量水的温度2.取适量的物质到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形成溶液。
3.测量溶液的温度,对比温度的变化。
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实验现象和结论【讲解】放热和吸热的原因(ppt打出)1.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温度变化不明显。
典例:氯化钠2.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温度降低。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板书课题:一、溶液学生自学,合作交流:1. 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2. 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及关系。
(2)溶液的读法如何找出溶质和溶剂。
(3)溶液的特征。
(4)乳浊液和乳化 (5)溶解时吸热和放热教师点拨: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 11H 22O 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 +、Cl -)。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 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 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 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 、食盐 B 、面粉 C 、植物油 D 、石灰石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 、豆浆B 、果酱C 、矿泉水D 、蔗糖水 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 溶液,请比较A 处和B 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A :ρA > ρB B : ρA < ρBC : ρA= ρBD : 不能确定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情感特堵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学生自学合作交流:1: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 溶液的形成-省赛一等奖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金东方初中梁宏宇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但是中考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及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信息,以及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概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九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②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③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重要意义;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概念及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设计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依托,结合实验探究分析,进而形成新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充分借助希沃和班级优化大师等资源作为课堂诊断或评价手段,最后通过纸笔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过程【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溶液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液的特征是性和性
溶质的物质状态一般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在初中阶段一般是_____.
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__________称为溶剂。若有水存在,则水一定是_______.
讨论:
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而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理解溶液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能量的变化,并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性
乳化作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假设上部某点的密度是1.03g/ml,则底部某点的密度一定是说明食盐水具有
2、如果将该食盐水密封,保存3年,是否会沉降或分层?说明食盐水具有
3、食盐固体是怎样消失的呢?
当将食盐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固体在的作用下,NaCl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的水溶液。因为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和,所以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在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ml、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的量筒和量取的浓硫酸分别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认识溶解的现象
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
3.认识溶解和乳化
重点:溶液的概念
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
学习过程
实验准备【实验9-1、2、3、4】
一、溶液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
1.溶液的形成
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
3.对溶液的理解
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
(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
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
(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
(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
小结:不是任意物质之间均能形成溶液。
即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5.溶液的应用
(教体验:溶液的应用的讨论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及实验中用到的溶液的用途。
试想,如果没有溶液,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生病打针,打固体;吃饭吃干的;等等)
讨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用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见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1)用于化学实验
(2)用于无土栽培
(3)用于医疗
(4)用于动植物的生理过程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来完成)
课后作业:1.收集一下生活中所用的溶液。
思考,如果没有溶液,
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2.判断一下生活中所用溶液的溶质和溶剂;3.生活中常见的哪些物质不能形成溶液?4.在家里注意小酌洗衣粉放
在手心里,滴几滴水,手心里或有什么感觉?
(第一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感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表述问题时,学生的表达比较口语化,专业用语不能熟练使用,因此表达上还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