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作者:红岩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第25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在三伏天去各大医院接受治疗的人群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为何“冬病夏治”受到人们如此厚爱?对此,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主任刘承指出:每年的“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之时,因而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炎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用特定方法以治疗某些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是一种积极的防治虚寒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它是将药物熬成膏药、油膏或将药物赋形做成药饼,敷于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外治疗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
冬病夏治为秋冬储备阳气刘承主任介绍:中医认为:“冬病夏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大自然的旺盛阳气,使患者“小自然”受虚损的阳气易于恢复正常,使体内陈寒痼冷之邪借助天阳得以祛除,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以至冬季时不易被阴寒所伤。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某些冬季易发作的寒性疾病,应当从夏日做起,做到“夏防冬病”、“冬病夏治”,这也是中医养生与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许多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在冬天发作,其发生或发作的基础往往于夏季已形成,只是由于夏季人体内的阳气比较充足,体内疾病还不至于肆虐;等到秋冬,天阳之气转弱,人之阳气内敛,则是疾病开始发作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感觉到有许多疾病在气温高的时候基本不表现,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到寒冷的季节便开始发作,即所谓的“病比天气预报还准”。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刘承主任介绍说:现在大多数人知道使用三伏贴最常见的是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实,冬病夏治是一个广义的中医治病法则,就是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在夏暑季节来治疗,治疗的方法也不仅限于穴位贴敷,还包括针刺、艾灸、拔罐以及内服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
适合于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指虚寒性疾病,即气虚、阳虚风寒之邪容易侵袭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稍微受风、受寒即容易发作的疾病,每到秋冬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凡具有这类特征的疾病都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

冬病夏治三伏贴宣传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炎热的夏季,天气炎热,阳光强烈,但我们也要注意一个古老的中医养生原则,冬病夏治。
为了提醒大家做好夏季保健工作,我们特别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贴敷疗法,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配制制作而成的药贴,根据夏季阳气旺盛能够提高人体感受的特点,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贴敷,调养人体,起到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三伏贴及其作用。
三伏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天然植物药材配制而成。
它的贴敷部位主要在夏季最炎热的三个节气,也就是小暑、大暑和立秋期间,故名三伏贴。
三伏贴的药材为竹醋炭、木质素、丁香油、木脂油等植物药物,经过科学提炼和制作,无任何副作用。
三伏贴有很多功效。
首先,三伏贴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
夏季气候潮湿,很容易引起身体湿气过重,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三伏贴能够帮助去除体内湿气,改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
其次,三伏贴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往往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易导致精神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
而三伏贴能够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这些不适。
再次,三伏贴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夏季容易出现火气旺盛的情况,例如口腔溃疡、痤疮等。
贴敷三伏贴能够有效清热解毒,治疗这些疾病。
此外,三伏贴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夏季常见疾病。
使用三伏贴很简单,只需选取适合的穴位,将贴敷在皮肤上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适合使用三伏贴的穴位有太阳穴、阳白穴、耳郭、手天池穴等,具体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贴敷三伏贴的效果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现,病情轻的患者一般只需要贴敷2-3天就可以见效,病情重的患者贴敷7-10天即可。
三伏贴具有温热刺激的特性,所以贴敷后可能会有热感或发红现象,这是正常反应,不必过于担心。
朋友们,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自己的健康管控工作。
冬病夏治的理念告诉我们,在夏季也要重视养生,避免疾病的发生。
而三伏贴作为一种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的穴位(所谓“天灸”)用于防治疾病、强壮体质的一种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 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伏贴”通过每年3次外用给药而治疗内脏疾病, 不但疗效显著, 且经济、方便。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经皮给药,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血液系统, 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 使其药效发挥更加充分, 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穴位敷贴能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机制,使其产生抗体, 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 改变不良体质, 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 ,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兴奋交感神经,使气管黏膜的血管收缩,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对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适用人群:三伏贴贴敷对象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冬病”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或是遇寒加重的病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体虚容易感冒、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病变、变应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荨麻疹等受凉易发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穴位贴敷,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

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导言冬病夏治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种独特健康观念,认为人体在夏季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更强,因此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时期。
在夏季的三伏天,我们可以利用贴敷穴位的方法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夏季的一个特殊时期,通常指在中国农历的夏历中,每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间段。
这个时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初至8月末之间。
夏季的三伏天温度较高,湿度大,人体容易感受到炎热,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情况。
然而,正是由于高温和湿热的特点,使得这个时期对于一些冬季常见的病症的治疗效果更佳。
二、冬病夏治的意义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季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的方法。
在夏季的高温天气中,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循环系统更为活跃,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更强。
因此,通过适当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
同时,冬病夏治也有助于改善体内的湿气,调节阴阳平衡,提升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三、常用冬病夏治贴穴位方法1. 贴敷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这是人体一处非常重要的穴位。
贴敷足三里穴是一种常见的调养免疫系统的方法。
贴敷时,可以用艾条或贴片,贴敷于足三里穴上方大约3-5cm处。
贴敷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贴敷1次,连续使用10-15天,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气血循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2. 贴敷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是一处非常好的穴位。
贴敷合谷穴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当贴敷合谷穴时,可以用姜汁或一些药膏,涂抹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每天贴敷1-2次,每次15-20分钟,连续使用10天左右,有助于改善体内湿气,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3. 贴敷肺俞穴肺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正中线上,第三、四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伏贴为什么可以“冬病夏治”

三伏贴为什么可以“冬病夏治”随着夏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医来询问“三伏贴”的有关使用。
“三伏贴”主要是根据中医上天人相连的理论来随着四时的特性在夏季的“三伏”来使用药物进行敷贴,对一些长期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方式。
为什么“三伏贴”的使用一定要选择在夏天的“三伏贴”呢?主要是因为三伏天的阳气最为旺盛,每当夏季三伏天来临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会迅速提升体内的一些寒气和邪气也都处于容易分解的状态,在此时采用中医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借助天气、阳气的旺盛来进一步的催发药物更好的发挥药效[1]。
通俗来讲,就是将中医上需要用到的药物来研磨成粉状,使用一些酒、醋、生姜等调制成糊状,然后贴于指定的穴位,这些药物就可以通过皮肤的角质层以及一些毛囊等进行吸收,随着血液循环流入全身各个部位发挥药效,在临床上对于调理脾脏、补气养血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不仅仅可以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且可以预防和减少同类寒性疾病的再次发生。
其实三伏贴主要是用于机体的一些有效的穴位,用来增加机体自身的功能,从而达到对一些冬季疾病预防的目的[2]。
三伏贴附体是一种特别的中医上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夏季的高气温以及机体阳气比较充沛的时候,来对一些属于寒性的疾病进行治疗,将以阳治寒效应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对于一些长久的疾病进行缓解,预防冬季一些陈旧疾病的复发。
三伏贴使用理论主要是根据中医上的冬病夏治说法,夏季的气温很高,并且人体内的阳气非常充沛,此时身体脉络中的气血是非常旺盛的,此时可以使用三伏贴来对穴位进行敷贴来达到疏通脉络、调节阴阳以及驱散寒气等的作用,通过利用夏季炎热的气温来将人体的寒气逼出来,这种方式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以调动人体内的阳气,巩固根本,进一步的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
利用这种方式将寒气从人体内排出,可以从根本上去除冬病的病因,储存人体的阳气,使一些陈旧的疾病可以恢复过来。
在中医上三伏贴也可以用来治疗支气管炎、风湿和类风湿的关节炎以及肺气肿等的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作用和禁忌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作用和禁忌冬病夏治属中医“治未病”范畴,对亚健康人群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敷贴需对症下药,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人体质、病症来选择适宜的穴位。
那么冬病夏治三伏贴的作用和禁忌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贴适应疾病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运动系统疾病颈椎、腰椎、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发育迟缓等。
6.慢性皮肤病冻疮等。
7.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咯血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夏季贴三伏贴的注意事项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贴敷时间一般2~4小时,最多不超过6小时,有些较敏感患者不宜贴敷时间过长,一般以皮肤自觉灼热疼痛不能忍受即去除药饼;局部出现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小水疱(黄豆大小),涂烫伤膏或紫药水,若出现较大水疱,至针灸科就诊,医务人员会予妥善对症处理;敷贴当天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游泳,不曝晒。
2.贴敷期间,勿过食冷饮及辛辣刺激食物和海鲜等发物,以防损伤脾胃,或致贴敷创面久溃不愈;贴敷期间,勿过度吹风扇及空调,影响贴敷效果;勿至室外暴晒或过度活动致汗出,不能准确贴敷至穴位。
3.贴敷当天女性勿着连衣裙、无弹性衣服(如雪纺质地等),最好穿弹性较好的棉质柔软深色上衣,方便取穴并避免药饼污染衣服。
4.“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中医科的三伏贴知识科普-冬病夏治三伏贴

” 之 根
也 ” 。
四 时 之
·
《 素 问
之 , 起
去 之 时
到、生,的疏外亦脏病基则本此病脉到以
“促长可治松而稳腑处本治。正,要助温
治进之养疗,虚定功于原其而是以精阳阳
病疾能其方采于,能缓则本““其微的之
求病,内法用内但相解。”急冬胜论作药
,,
》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气五:法络温取三
的官呼疗,发夏伏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壹
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根据阴阳学说,在一年节气变化中“冬至”与“夏 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冬至开始,阳
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
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
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到心夏 什
预 防 和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思 想 是 通 过 调 整 人 体 的
治 ” 之 理 。 因 此 , “ 冬
么
生病
冬病夏治与三伏贴的理论溯源
从外之秋养宜宾病准以
其而时冬其养则者备阴
根虚,培内其以,;阳 而于阳养虚内阴当秋互
冬
培内盛内之虚阳顺冬根
病
养。于虚阴之虚时养而 也故外之。阳盛令阴论
三伏贴的理论溯源:三伏贴疗法出现最早有文字记载 在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三伏贴开始应用见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的“天灸”,即用旱莲草 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
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俞、膏育、百 劳等穴治冷哮。此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运用拓 展范围,利用三伏炎热阳盛腠理开泄,经络通畅,防 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难治性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正当时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冬病夏治,三伏贴正当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中心主任 王 维阵阵蝉鸣,夏日艳阳。
随着7月6日的小暑到来,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即到来。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所说的“苦夏”就发生在此时。
传统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时变换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养生治病也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充分利用此时进行治疗,可未雨绸缪,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倡导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特色疗法,以“秋冬养阴,春夏养阳”为原则,结合灸法,在相应的人体穴位上进行治疗,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标本兼治、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是指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疾病。
“冬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者,通常的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容易疲劳等。
“夏治”是指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寒性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一般情况下,三伏天人体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药物易于经皮肤吸收,这时对经络、穴位给予特定的刺激,可祛除体内一定的阴寒之气,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以达到防止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缓解病发症状的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可选三伏贴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三伏贴、三伏天针刺、三伏天艾灸、三伏天拨火罐等。
其中,三伏贴最为便捷,有着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应症广等特点。
三伏贴是穴位敷贴疗法,因在三伏天行穴位敷贴疗法而得名。
其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敷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贴也需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三伏贴也不例外。
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是需要正规中医师辨证后定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心康中医谈冬病夏治:三伏贴
夏天气温高,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在炙热的天气之下,恰好可以运用于治病的大好时机,尤其是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等季节交替时常见的棘手问题,除了平时可以用中药做体质调理之外,此时正好可以运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协助身体驱除病邪,改善病症。
中医认为这些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有寒邪潜藏在患者体内,称之为「伏邪」,当秋冬之际,气候变换明显的时候,伏邪就会趁着寒气强盛大肆作乱,使人体出现气喘与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身心康国际中医研究院陈勇院长表示,在中医典籍的《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意思是说,如果能选在春夏季节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补养阳气,是最适当的调养方法。
归纳古时众多中医前辈丰富的经验,若是能趁着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三天,称作「三伏天」,又分作初伏、中伏、末伏,就是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等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盛的三天,也是一年之中寒邪最虚弱的时候。
今年的三伏天日期分别为国历7月19日星期一、7月29日星期四、8月8日星期日。
在这三天人体的皮肤肌肉比较疏通畅开,容易接受阳气,若能趁此时使用温肺散寒的药物敷贴在人体穴位上,就可以藉由大自然的节气与天然的药物来帮助人体打败寒邪,将寒邪驱逐于人体之外。
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在秋冬之际寒邪再度的兴风作浪,这就是中医与众不同的「冬病夏治」概念,也是许多人已经熟知的三伏贴疗法。
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荨麻疹、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容易怕冷、手脚冰冷者或是冬季易患感冒的寒性体质者,皆适合接受三伏贴疗法。
三伏贴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遵循古法,运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中药,其中白芥子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的作用,细辛能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延胡索可活血行气,甘遂有泻水逐饮的功效,三伏贴就是将这些药物细研而成的粉末,加上生姜汁调和而成的药膏,敷贴于背部风门、肺俞、膏肓三个主要穴位,同时再经由中医师诊察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与症状搭配脾俞、定喘或肾俞等其他穴位敷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