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
殡葬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送别,更是对逝者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我看来,殡葬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殡葬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送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转化,逝者的灵魂会去到另一个世界,而身体则会留在人间。
因此,殡葬仪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同时也是为了让生者能够更好地面对逝者的离去。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们会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和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殡葬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殡葬仪式则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进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终极归宿。
这种思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殡葬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殡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族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殡葬仪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无论是传统的殡葬仪式还是现代的殡葬方式,它们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
传承和精神追求。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殡葬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它是我们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殡葬仪式,珍惜生命,传承文化,追求精神。
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丧葬制度的传承1、先秦时期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行为,他们在死者周围撒以红色的赤铁矿粉粒,并有石器和装饰物陪葬。
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灵魂的概念,同时也希望灵魂能够永远不死。
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
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
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
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
这就是为什么从殷商之后,中国人喜欢厚葬的原因。
山顶洞人葬礼丧葬制度是一个讲究身份地拉的制度。
贵贱阶层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墓室大小不同。
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米,大则超过上千平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几个平米。
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
殷商时期社会生活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
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无人陪葬。
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档次高,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石铲、蚌镰等物品。
地位更为低下的奴隶,“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死后被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体任野兽撕啃。
殷商墓葬由于殷人尚神鬼,所以在殷商时期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
殡葬传统文化

殡葬传统文化殡葬传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承载着人们对生者敬意、对逝者哀思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殡葬文化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既体现了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本文将从殡葬习俗、丧葬礼仪、祭祀活动等方面,探讨殡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殡葬习俗的多样性在我国,殡葬习俗因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差异而丰富多样。
例如,汉族地区的殡葬习俗通常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一系列程序;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殡葬习俗则更具特色,如壮族的“挂山葬”、藏族的“天葬”等。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也彰显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二、丧葬礼仪的内涵与传承丧葬礼仪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吊唁、祭祀、丧宴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慰问。
如吊唁活动中,亲友会为逝者献上挽联、挽帐、花圈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祭奠、祭祖等活动,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与幸福。
丧葬礼仪的传承,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尊严,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底蕴。
三、祭祀活动在殡葬文化中的地位在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活动占据了重要地位。
人们相信,祭祀活动能够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同时也能够慰藉生者的心灵。
祭祀活动主要包括设醮、祭奠、扫墓等,这些活动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也传递着生者之间的关爱与抚慰。
在现代社会,尽管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简化,但其内涵依然深受人们的重视。
四、殡葬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文化也在不断地转型与发展。
一方面,人们对殡葬文化的认识逐渐理性,开始关注殡葬服务的质量和环境;另一方面,绿色殡葬、生态葬等新型葬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既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彰显了时代进步的标志。
此外,殡葬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文明、有序的殡葬服务。
中华殡葬文化

中华殡葬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葬礼和祭祀的一系列习俗、仪式和信仰。
这方面的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以下是关于中华殡葬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1. 尊重祖先: 中华殡葬文化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敬。
祖先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对祖先的祭祀和纪念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2. 五行理论: 中华殡葬文化中,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在葬礼和墓地选择上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人相信通过选择适当的葬地和墓地布局,可以保证逝者在来世中得到安宁和吉祥。
3. 孝道: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殡葬仪式中。
子女有责任为父母办理逝世事宜,并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4. 传统葬礼仪式: 传统的中国葬礼仪式包括哀悼、祭祀、安葬等环节。
葬礼过程中常有祭祀品、祭祀文以及其他仪式用品。
具体的仪式和形式可能因地域、宗教信仰和家庭传统而有所不同。
5. 风水观念: 风水在中华殡葬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相信选择合适的墓地和墓地布局可以影响逝者的灵气和来世的命运。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殡葬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家庭可能选择现代化的葬礼方式,而另一些人则仍然坚持传统的仪式。
中华殡葬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具体的实践可能因地域和个人信仰而异。
传统殡葬观与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

传统殡葬观与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殡葬观是一个文化传统的延续,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现今的殡葬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分析传统殡葬观与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并探讨其影响和未来趋势。
传统殡葬观以尊重祖先和敬重死者为核心,注重尊重与传统规矩。
在传统殡葬观中,丧葬仪式被视为一项神圣的责任,需要进行一系列仪式和规定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祭奠。
家族成员和亲友都要参与其中,并且尽可能地遵循传统规矩和仪式程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传统殡葬观也在逐渐改变。
家族成员的分散和忙碌工作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丧葬仪式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有些家庭甚至没有时间或资源来进行传统的丧葬仪式,而选择了更简单和便捷的方式来处理丧亲之痛。
这种转变促使了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
现今的殡葬服务业致力于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家庭处理丧亲之痛。
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遗体处理、葬礼策划、遗体运输和悼念活动等。
这些服务能够满足家庭的不同需求和偏好,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支持。
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还体现在创新科技的应用上。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预约殡葬服务,并获取有关丧葬仪式的信息和建议。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远在他乡的家庭成员可以通过虚拟参与丧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祭奠。
然而,现今殡葬服务业的发展也受到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减少,墓地的稀缺性和高昂的价格成为一个问题。
这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更可持续和环保的葬礼方式,如火葬和海葬等。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便捷和尊严。
有些家庭虽然选择了便捷的方式处理丧亲之痛,但他们也担心这种方式不够庄重和有尊严。
殡葬服务业需要关注这一点,提供更灵活和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偏好。
未来,殡葬服务业将继续发展,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们的需求。
它可能会进一步整合科技和创新,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

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心得殡葬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最后送别仪式,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人类社会中,殡葬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殡葬的认识与理解,并分享个人对殡葬的心得体会。
一、殡葬的重要性与意义殡葬是人们对逝者最后的关怀和告别仪式,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给予逝者尊严的离世仪式,也为亲友提供了宣泄情感、悼念和缅怀的机会。
殡葬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多元化的殡葬形式殡葬形式因文化、宗教和地域差异而存在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殡葬仪式的认知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从传统的土葬和火葬到现代的海葬和树葬,人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殡葬形式。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殡葬方式,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三、尊重个体差异的殡葬文化殡葬文化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人对于死亡和殡葬的态度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有些人希望通过盛大的葬礼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有些人则更倾向于简朴的葬礼。
尊重个体差异意味着给予人们在殡葬仪式上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意愿来进行最后的告别。
四、殡葬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在殡葬过程中,人们也应当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墓地资源日益紧张,火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备受关注。
因此,积极推动绿色殡葬和环保的墓墓管理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绿色殡葬倡导节约用地、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的原则,例如推广生态墓地和生物降解棺材等。
同时,也可以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殡葬的环保性,例如开发更高效的火化设备和净化技术。
五、殡葬的心得与感悟个人对殡葬的认识和理解,也来自于参与过亲人或朋友的葬礼经历。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殡葬仪式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亲情的宣泄和悼念,也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警示。
参与殡葬仪式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关注与亲人、朋友和社会的真实连接。
中国的殡葬文化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自古以来,中国殡葬文化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殡葬习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一、传统殡葬观念1. 入土为安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人们认为,死后葬于土地,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方式。
因此,土葬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家属会在墓地周围种植树木,以寄托哀思,祈求死者安息。
2. 风水选址风水学在我国殡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们认为,风水宝地能够保佑后代繁荣昌盛。
因此,在选址时,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指点,力求为死者选一个风水绝佳的墓地。
3. 丧葬礼仪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丧葬礼仪繁多。
从报丧、守灵、出殡到下葬,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家属需遵循这些礼仪,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尊重。
二、殡葬文化的变迁1. 火葬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为了节约土地,我国政府提倡火葬。
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殡葬方式。
火葬后的骨灰可存放于骨灰堂、骨灰墙或撒入大海、山川,实现了殡葬方式的多样化。
2. 生态葬的兴起近年来,生态葬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
生态葬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将死者骨灰埋入土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殡葬方式既节约土地,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殡葬礼仪的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殡葬礼仪逐渐简化。
许多繁琐的仪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庄重的告别仪式。
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殡葬文化的理性看待,更加注重生前的孝道和关爱。
中国殡葬文化在传承与变迁中不断发展。
从传统土葬到现代火葬,从繁琐礼仪到简约仪式,殡葬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死亡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殡葬文化的优良传统,倡导绿色、文明的殡葬方式,让殡葬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中国的殡葬文化:传承与变迁四、地域差异与民族特色1. 地域性殡葬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殡葬习俗各有千秋。
例如,在南方地区,水葬较为常见,而在北方地区,土葬则更为普遍。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

浅谈民间丧葬文化中国有句老话“死者为大”或者“入土为安”,在我们今天看来,生老病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认识到这是生命中必有的过程,是自然本质的循环。
但很早以前,我们的原始先民们因不理解而对死亡有着莫大的恐惧,但又不得不面对,于是,他们的丧葬习俗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通往灵魂的归路。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丧与葬,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
作为对死者灵魂的一种抚慰,丧葬有着严格有序的仪:死前预设之仪、临终初丧之仪、入殓成服之仪、出殡安葬之仪、做七祭祀之仪。
而不同的丧葬形态,则隐含着人们对于逝去的灵魂不同的处置方式,有让死者回归大自然的土葬、水葬、天葬、树葬,有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墓葬、塔葬、悬棺葬,还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的火葬、瓮葬等。
同时,与丧葬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相关的文化形态,祭祀。
因而,通常除丧葬礼外还有祭礼。
只不过到今天,祭礼往往被人们用很长一段时间来作为对死者的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实,从刚才列出的丧葬形式我们大概也能看出,中国的丧葬有一套繁复的规定。
例如当家中有人去世时,首先做的事就是烧一个事先准备纸制小人,然后,由死者的子女为死者擦洗身体换上寿服(据说如果不换寿衣的话,死者就是光着身子走的),并将死者移至客厅,并用一块白布蒙住死者脸部,点上长明灯;接下来就请法师作法七天左右,即为逝者超度灵魂。
这个还只是丧葬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入殓、下葬更是复杂我国古代无论官民均十分重视丧葬仪礼,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庇荫后代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丧礼是否办得隆重和符合旧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庇荫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习俗的压力和免祸求福的动机,使丧葬礼仪有愈益复杂铺张的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在种种丧葬仪式中,也贯穿着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与这种怀念混杂着的疾控具有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
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
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
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
《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
《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
“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
”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
“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
“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
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
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
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
“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
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
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
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
“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
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
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
孔子主张“慎终追
远”[8]、“事死如生”[9]、“三年守丧”[10],其殡葬观念影响深远。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11],其弟子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作为殡葬观的内核贯穿始终。
孟子对孔子的“孝悌为本”以及“礼”的思想有所超越和发展。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他认为父母在世时要侍奉他们,这是最大的事情[12]。
但同时孟子又强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3],可见孟子把为父母“送死”看的更重。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了孟子厚葬母亲之事[14],孟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节省钱财。
荀子将儒家的厚葬主张进一步系统化,他的“君子敬始而慎终”与孔子的“慎终追远”一脉相承。
荀子在《礼论》中强调:“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15]可见荀子是把生死终始若一的理论与儒家的礼紧密结合,视为为人的最高准则,人不能厚生而薄死。
墨家的“节葬论”直接针对儒家的“厚葬论”。
据《淮南子》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16]墨子对儒家厚葬久丧、劳心伤财等进行直接否定,认为“……久丧伪哀以谩亲”[17],直接导致“丧天下”:“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18]春秋战国时期,厚葬之风已经波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厚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若殉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19]贵族极尽奢侈,厚葬随葬场面大盛。
厚葬导致国库空虚,社会财富遭受巨大损失。
儒家殡葬观从社会礼制以及伦理道德出发,有它的合理性一面,而墨家的丧葬观是从底层社会出发,亦具有节俭、安民的积极意义。
庄子对死亡则持一种超然态度。
《庄子》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20]这不仅表明了庄子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更表明了他对世俗厚葬的不屑一顾。
列子对生死的态度比庄子更为豁达,列子曾说:“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
”[21]可见列子对死后的火葬、水葬、天葬、埋葬等都持无所谓的态度,他的这种豁达,难能可贵。
在《吕氏春秋》的《节丧》、《安死》中亦有反对厚葬的论断。
中国社会厚葬风气长盛不衰的原因错综复杂。
首先,厚葬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系。
人们只有在有了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厚葬才有可能。
其次,厚葬与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以及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有关。
灵魂不灭观念认为,人死精神在,灵魂能够干预人事,祸福后人。
其三,厚葬与宗教信仰有关。
人人都有“善终”的愿望,厚葬既是对逝者的“善终”,又能给世人带来心灵的慰籍。
佛教对于死亡问题上的轮回转生观,对人们影响很大。
其四,厚葬与儒家所提倡的殡葬观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和“孝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汉代儒家以其“独尊”的特殊地位,为业已存在的厚葬风气推波助澜,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殡葬观念及实践体系。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殡葬改革
在现代社会,殡葬与殡葬文化同样不可或缺,只是进行了改革,以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殡葬改革始于鸦片战争。
1844年,在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外国公墓。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由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殡仪馆以恢复中华传统礼仪为口号,布置庄严肃穆的祠堂。
从1949年至1981年,中国殡葬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的法制化建设与管理等工作都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后来殡葬礼俗逐渐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殡葬经济。
殡葬礼仪的根是文化,反映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习俗也不断变异,渗入了诸多现代文明元素,使得古老的祭奠仪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民众的世俗化生活。
如端午节祭屈原,关帝庙祭关公,岳王庙祭岳飞,
烈士陵园祭英雄等,都表达了对“忠”的崇敬。
清明节为先人扫墓,是对“孝”的弘扬。
我们应当正视忠、孝文化,充分肯定儒墨等诸子百家对于殡葬文化的巨大贡献。
要秉承“崇俭黜奢”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优秀的现代殡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