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教案
《巴东三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巴东三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三峡不同景物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文章,学会欣赏。
4.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
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2.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巴东三峡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介绍巴东三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三峡中的一座重要峡谷。
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巴东三峡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将设计一份以巴东三峡为主题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巴东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发学生对巴东三峡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家乡地理和历史的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了解巴东三峡吗?它有哪些特点和景点?2. 学习环节(1)解说地理位置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巴东三峡的地理位置,解释长江流经巴东的情况。
(2)介绍自然景观通过图片展示巴东三峡的自然景观,如高山、险峡、溪流等,让学生了解其独特之处。
(3)探索历史文化介绍巴东三峡的历史文化,如古代渔民村寨、民间传说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
(4)学习资源整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巴东三峡的信息,并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方式进行汇报。
3. 实践环节(1)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到巴东三峡进行观察和实地体验,以提升学生对巴东三峡的认识和感受。
(2)写作体验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体验,撰写一篇游记或感悟文章,展示对巴东三峡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环节(1)师生讨论组织学生对巴东三峡进行总结和思考,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展示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展板、PPT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丰富课堂氛围。
四、教学方法选择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巴东三峡的特点和景观。
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巴东三峡的信息整理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巴东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五、评估方法选择1. 问答评估: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巴东三峡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巴东三峡 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重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3、作者简介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
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4.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巴东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掌握游踪顺序。
(重点)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玲珑(lóng)悬崖绝壁(xuán)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巴东三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巴东三峡》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巴东三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三峡不同景物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文章,学会欣赏。
4.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短片导入,通过欣赏,学生可以简单了解三峡的有关知识二、预习成果展示学生将自己在课前自主积累的生字词展示出来,和大家简单交流,并请其余学生相互之间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2.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三峡是由哪些峡谷构成,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总结:本文就是写了从宜昌到重庆这一千多里路途之中,所见到的形势最为险峻,但却风光无限的三峡,通过对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不同特点、不同景致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艰险、迷人的画卷。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会于各种景色之中,表达饿他对三峡美丽景色的下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四、感悟欣赏1、学生自由交流在课前收集的优美的语句例1、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直,险在多滩。
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例2、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围着你。
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例3、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巴东三峡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巴东三峡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巴东三峡》是一篇由现代作家刘大杰创作撰写的关于长江三峡风景的文章,所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记叙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有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巴东三峡初二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巴东三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掌握游记的一般特性(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出版者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词句(3)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内部空间顺序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语言唤起手法的多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表现形式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爱情观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已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写意诗歌,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
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本地巴东三峡------二、提出教学目标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觅寻找1、觅游踪2、赏游景3、悟游情三、默读课文觅游踪• 1、划出自然段。
• 2、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了“游三峡”的经过?•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5、在板书上所补充完整“三峡略图“•四、细读课文赏游景(一)听听我来说西陵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双重身份,向游客了解西陵峡的特点。
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二)七嘴八舌议巫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写意?2、这些景致有什么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表现形式利用的?(三)屏气凝神看瞿塘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自然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时说的相应故事•五、浏览课文悟游情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六、小结:一路群山好坏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气色也汹涌澎湃。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东三峡》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1一、设计指导思想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
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
“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
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
《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
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
《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集体备课时间2009年8月18日出席教师缺席情况记录无中心发言人备课内容1.《巴东三峡》教材分析本文属游记体裁,逆流而上记叙了三峡全程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寓学识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
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 抽学生发言。
3小结: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 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学生活动1 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的认识。
2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
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
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1 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 发言。
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 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 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补充、总结三、字词积累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1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2疑难字词浣妆滟滪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悠闲袅袅单于古刹恐怖唱和第二课时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1 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东三峡》教案iǎo)玲珑潇洒袅袅情绪短促崆岭峡谚语浣妆秭归壑耸立蔚蓝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堆2、词语解释怒吼:怒,气势盛。
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导入课题切入课件三、探究学习1、作者简介刘大杰,湖南岳阳人。
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
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
”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
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
”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
”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
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
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
”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
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
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
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
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四、作业布置课件展示《基础训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主旨探究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二、线索探究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三、写作特色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另外,三峡景物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全篇文章详略得当,次序井然。
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
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四、课堂训练课件展示《阅读拓展》《巴东三峡》教案7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3、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3、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同学们,我们现在乘坐着“神州1号”豪华游轮,从宜昌出发了。
你,是“新星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第二课时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
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1、读第十自然段。
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
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