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王淦昌 精品
介绍王淦昌的演讲稿500字

介绍王淦昌的演讲稿500字王淦昌,1907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他还担任过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首任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与诺奖三次擦肩王淦昌一生中三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
这三次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分别是:1931年发现中子,1942年发现中微子,1959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31年上半年,用某种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实验报告,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产生了深刻印象。
他始终怀疑这种粒子是否存在这么强的贯穿力,于是两次向他的导师迈特纳建议用云室重复这一实验,以便弄清楚这种粒子的性质,但是没有得到允许。
1932年初,英国的查德克用王淦昌提出的方法完成实验,证实这种粒子是中性粒子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子,查德克因此获得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特纳对这件事深感惋惜,但王淦昌并未懊恼,只是将这次教训记在心头,告诫自己今后要坚定自己的科研主张。
王淦昌(右二)指导KrF激光装置工作1947年,王淦昌在论文中提出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和通过裂变来检测中微子的思路,1956年,美国学者基于王淦昌的构想完成探测中微子的实验,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时国家贫弱,王淦昌只能无奈地选择“让别人去做”,每每提及此事,他虽言语平淡,却难掩心中遗憾。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
在苏联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正当大家希望看到新的诺奖诞生时,王淦昌却突然在科学界“人间蒸发”了。
爸爸在箱里1960年,王淦昌收到一封来自国内的电报,从此“失踪”了17年。
当时苏联撕毁了援助协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遇到了严重困难。
写两弹一星人物作文

写两弹一星人物作文
说到两弹一星人物,不得不提的是咱们中国的那些伟大科学家们。
他们可是真的牛啊,用智慧和汗水,给咱们国家挣足了面子。
就说钱学森吧,这名字,简直就是咱们国家的骄傲啊。
你知道
他有多厉害吗?他不仅是火箭专家,还是航天科技的重要推动者。
那时候,国外都看不起咱们中国,觉得咱们搞不出什么名堂来。
但
钱学森不服气,他带着团队埋头苦干,终于让咱们的火箭和卫星飞
上了天。
这一飞,可真是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还有邓稼先,他可是个低调的英雄。
你知道他为什么叫“两弹
元勋”吗?因为他可是咱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领导人。
他那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
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奋斗。
别忘了还有王淦昌,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你知道吗?他可
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咱们国家的核物理
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他那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真
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些两弹一星人物,他们可都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啊。
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科技领域,更是在精神层面。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
告诉咱们,只要有梦想、有毅力、有智慧,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咱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努力奋斗!。
奉献一生

奉献一生,报效国家——记两弹之父、山大德行人物王淦昌07级公管班贾海涛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江苏常熟支塘镇人。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
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
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王淦昌先生除了领导了中国核科学事业和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工程,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从1940开始至80年代,王先生几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
以身许国

王筱磊:这是国家天文台所制作的一颗小行星的运行的轨道图,这个小行星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997年11月的19日。
2003年的时候,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这颗永久编号为14558的小行星命名叫做王淦昌星。
从此在浩瀚的宇宙当中,王淦昌拥有了一个永恒的位置。
然而当我们仰望夜空的时候,才发现王淦昌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之久了。
解说:这是一篇论文的影印件。
这篇论文让一位中国的教授成了世界名人。
论文写于1941年,这位教授就是当年浙江大学的王淦昌,那时,他34岁。
从1929年起,国际物理界就有一个著名的中微子存在假说。
但是,没有人能够用一个物理实验来证明这个假说成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按王乃彦:我们这个空间里面都有中微子,每立方厘米里面有300个中微子在这里走来走去。
但是中微子穿透过我们的身体,你都不会有感觉。
它没跟你发生作用。
自然偶尔有一个,它绝大部分都没有。
所以中微子测量很难很难。
解说:1941年的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为抗战,王淦昌捐献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妻子的陪嫁首饰。
然后,与浙江大学一起开始了西迁生涯。
这篇论文就诞生在流亡的路上。
在敌机轰炸的间隙中,王淦昌分析了一段时间内,国际物理界发表的学术论文,依据自己的判断,提出了一个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
然而,战火烧毁了必要的实验环境,王淦昌只好把这个想法写成论文,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
1942年1月,美国物理学评论杂志刊登了此文。
王乃彦:美国科学家阿伦就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做了中微子的验证的测量。
这个方法很好,后来大家就把它叫做王—阿论方法。
解说:在王—阿论方法确定中微子存在的基础上,1953年,在一座足够强大的核反应堆前,美国科学家莱茵斯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
并因此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在很多人的眼里,王淦昌应该有资格分享这个世界大奖。
但是他的想法却和别人不一样。
王乃彦:王老说,我非常高兴,荣誉就应该归于最后从实验上去测到中微子的人。
科学界—王淦昌

素材积累——科学界人物:王淦昌简介: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8年逝世。
作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粒子物理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7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孜孜以求,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成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后来者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事迹:1.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50年4月,王淦昌应钱三强的邀请,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1年被任命为副所长主要领导宇宙线的研究工作。
1954年在云南落雪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很快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意。
1956年秋天,他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后来又担任副所长,并且亲自领导一个实验小组,开展高能实验物理的研究。
自从1930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预言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 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利用云雾室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以后,实验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粒子的反粒子。
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将证明微观世界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对称性,粒子与反粒子——正与反——的对称。
各种介子的反粒子已经确证了。
两弹元勋作文300字左右

两弹元勋作文300字左右英文回答:Liang Dangyuan, also known as the "Two Bomb Hero," refers to the two Chinese scientists, Qian Sanqiang and Wang Ganchang, wh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nuclear and missile programs. They were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rst atomic bomb and hydrogen bomb.Qian Sanqiang, a physicis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tomic bomb. He was edu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ked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 during World War II.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became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nder his leadership, Chinese scientist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the country's first nuclear test in 1964.Wang Ganchang, an enginee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development of China's hydrogen bomb. He was known for his expertise in missile technology and was the chief designerof China's first solid-fuel rocket. Hi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issile program were crucial in achieving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hydrogen bomb in 1967.These two scientists not only made significantscientif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patriotism and dedication to their country. Their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nuclear and missile programs, which greatly enhanced China's national defensecapabilities.中文回答:两弹元勋指的是中国科学家钱三强和王淦昌,他们为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淦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1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
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
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
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
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
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2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
生于江苏常熟。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
真正的相对论_名人故事

真正的相对论
1937年夏,程开甲同时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与浙江大学物理系,并被两校同时录取。
浙大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公费生”3个字,这让程开甲惊喜异常。
在浙大的4年,对程开甲影响最大的是束星北和王淦昌两位教授。
束星北教授和学生一见面,就以其幽默的讲课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学物理的要诀是:懂得道理,弄清原理。
为了让学生们记住这一要诀,他出了这样一道考题:太阳吸引月亮的力比地球吸引月亮的力要大得多,为什么月亮跟着地球跑呢?程开甲严格地用牛顿力学原理计算出在太阳的作用下,地球与月亮间的相对加速度要比太阳与月亮间的相对加速度大得多,所以月亮只能绕着地球转。
束先生给了他100分,并从此对这个矮个子学生刮目相看,用心栽培。
束先生讲相对论,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只有程开甲一人。
于是,师生二人面對面地相互切磋、研讨,甚至争论。
其他师生将这种教学模式戏称为“真正的相对论”。
王淦昌主持的物理讨论会也别开生面。
他们经常就物理学的前沿问题做学术报告,做报告时听者可以提问和插话,有时甚至会发生争吵。
束星北和王淦昌就常在报告会上争得面红耳赤。
师生们从中体会到了真正的科研精神——抓住问题不放,认真,不盲从权威,坚持到底——这就是程开甲从大师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王淦昌身边的同学倒下,血溅我的衣服那是年月日日本军舰侵入中国内河,遭到大沽口中国驻军阻击。
英、美、日等八国借所谓大沽口事件,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北京高校师生对此十分愤慨,云集四五千人集会游行。
然而卖国的段祺瑞政府却下令开枪,一批请愿的学生被打死在执行政府门前。
王淦昌抬头一看,女师大的同学倒成了一片,他自己满身是血。
同班同学韦杰三被全副武装的军警打死。
王淦昌愤怒地问道:作为一个爱国学生,今后该怎么办?一腔热血,该洒向何处?当晚,王淦昌死里逃生,和几个同学来到叶企孙老师家,讲述白天的天安门血案。
当王淦昌讲到我身边的同学倒下,血溅我的衣服时,叶企孙老师激动地盯着他,严厉地问道: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落后?你们明白吗?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那般的强盛,在这个世界上谁敢欺辱我们?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恒古不变的法则。
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叶企孙老师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王淦昌被老师发自肺腑的讲话所打动,深刻明白爱国与科学紧密相关,视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叶师的一番话,决定了他毕生的道路。
从此,他暗下决心:献身科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对德籍教授说:国难当头,我应该回去!童年,并没有给王淦昌留下美好的记忆,岁那年,父亲阖然辞世。
岁那年,母亲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父母双双去世后,外婆早早地给他订下一门亲事,姑娘叫吴月琴,是邻村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长淦昌岁,上过私塾,知书达理,门当户对。
王淦昌不敢有违,懵懵懂懂地依了外婆。
吴月琴嫁到王家后,一切从礼,精心细致地料理家务,无微不至地关心丈夫。
丈夫睡觉前,她端来烧热的洗脚水,丈夫起床后,她端来亲手做的早饭,丈夫的衣服她亲手缝制和浆洗,夏有单,冬有棉。
渐渐地,吴月琴用无言的爱的温暖融化了丈夫的心,他们慢慢地融合了。
王淦昌在家乡念完小学,到上海念中学。
五四运动之后,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口号喊得震天作响。
王淦昌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他似乎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不敢在同学面前提及他已娶妻子,又不敢在外婆和妻子面前提及新文化运动,矛盾、困惑一起向他袭来。
年苦读,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
放寒假了,王淦昌回家过年,刚进家门,妻子欣喜若狂地抱着刚出世不久的女儿来到他面前,对他说:你学问高,就给孩子取个名吧!孩子?谁的孩子啊?王淦昌对这个突然到来的惊喜感到不知所措。
他还没有做父亲的思想准备,他的事业在清华,他的理想在清华,他要和身边的那些有志青年一样,为中华的崛起和腾飞而奋斗。
早早地结婚生子,背着沉重的生活负荷,如何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整个寒假,他在深深地自责,又在爱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开学了,妻子照样为他收拾行装,依然是那句话:你放心走吧,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大学毕业了,王淦昌未与家人商量,考取了赴德国官费留学的研究生。
家里人几乎没有人表示支持和赞同。
上大学年,妻子先后为他生下个儿女,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谁来抚养?他对得起妻儿吗?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孩子和愁肠百结的妻子,王淦昌犹豫了,动摇了。
吴月琴深明大义地表白了自己的态度:淦昌,出国留学机会难得,是去是留你自己选择,我和孩子不拖你的后腿,我只想说一句话,你以后千万不要忘了孩子……不,还包括你,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是王淦昌留给妻子的承诺。
转瞬间十多年过去了,王淦昌成为知名的科学家。
但何为人夫?何为人父?面对妻子儿女,他感到内疚年秋天,王淦昌来到德国柏林大学求学。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发展时期,是现代物理学最活跃的年代,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得到了迅猛发展,是公认的物理学黄金时代。
王淦昌的导师迈特内是一位被爱因斯坦评价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
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度过年。
这年,他心无旁骛,刻苦钻研,跻身于世界科学的前沿。
年月,王淦昌带着柏林大学哲学博士那个令人仰慕的头衔回到了灾难沉重的祖国。
从年到年全国解放,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其间爆发了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王淦昌一家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
如今当了教授,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他把妻子和儿女接到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年,伴着战争的阵痛,他的第四个孩子出世,回忆那段往事,他感慨地说:前三个孩子出生我都不在家,连孩子的名字都不是我起的,这次我一直守在妻子身边,看着她分娩,才知道生孩子是那么艰难和痛苦。
孩子出世后,他给孩子取名德基,以此颂扬妻子的伟大———德如磐基。
年,浙大迁址贵州遵义。
王淦昌的小女儿王遵明在这里诞生。
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小女儿生下来就断了奶水。
当时,学校住在一个山凹里。
王淦昌买来一只小羊,每天牵着那只小羊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到山上牧羊。
一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用拿教鞭的手拿起牧羊鞭,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诞,这段艰苦的岁月给他留下一个牧羊教授的美称,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王淦昌时而为生计奔波,时而被战乱所惊扰,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他用超人的智慧和才华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在内的科学家。
新中国的诞生,使王淦昌看到了希望之光,再也不会流离失所,再也不会妻离子散,正当他安心教学科研大展宏图之时,一纸调令,把他调往北京。
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具有战略眼光的新政府决定成立中科院并开展原子核科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人才缺乏,搞原子科学的人在国内屈指可数,王淦昌自然是其中的中坚。
年月,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名义邀请王淦昌到科学院工作,王淦昌只身来到北京。
在中科院,他结识了钱三强、严济慈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他们一起确定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主要领域的科研方向,为中国的核物理发展作了伟大的奠基。
年,王淦昌受国家委派赴苏联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王淦昌出国不久,妻子和儿女的突然到来给他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月琴,你怎么来了?没想到吧?妻子以问作答。
王淦昌的确没想到,这是周总理的安排。
到苏联工作的中国专家,是我们强国的骨干和精英,一定要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科研,生活上要给他们安排好,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这是总理的指示。
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却没有忘记关心几个在国外工作的专家的生活问题,为此,王淦昌深受感动。
正是这份特殊的关爱激发了王淦昌的创造激情,此后不久,他和周光召、丁大钊等人一起完成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这项伟大的发现,使他获得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淦昌的神秘消失,不止外国人感到奇怪,就连家人也感到奇怪。
直到十多年后,妻子才知道了丈夫的秘密。
正当杜布纳的科学家们欢呼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伟大成果时,王淦昌却悄然离开杜布纳回到祖国。
王先生,这次让你回国,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你做,让你参加并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二机部部长刘杰找他谈话,刘部长开门见山。
毛主席和党中央已经作出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
现在有人想卡我们,我们要争口气,造出自己的争气弹!我们也要造原子弹了?听了部长的话,王淦昌心里好一阵激动,他感谢部长的知人善任,也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而跃跃欲试。
毛主席给原子弹工程定名为‘’工程,它是国家最高机密,对外绝对保密,从现在起你必须长期隐姓埋名,跟海外也要断绝来往和关系,这些能做到吗?刘部长用殷切的目光等待回答。
能做到!王淦昌作了一字千金的承诺。
你是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为了工作需要,你必须有个化名,叫什么名合适呢,你自己想想看?就叫王京吧,北京的京。
王淦昌脱口而出。
好,王京同志,就让我们等待你的好消息吧!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王淦昌从中感受到重托、信任、期待和支持。
受领任务回来,王淦昌才想到妻子儿女们还在杜布纳,她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受领了新的任务,不能再回苏联。
从苏联回来后,妻子的第一个感觉是丈夫变了,变得像换了一个人,变得连家里人也感到陌生起来,经常到外地出差,回家后很少说话,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居然改换了名字。
你为什么要改名?妻子问道。
工作需要。
王淦昌回答。
什么工作这么保密?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就连家里人也不许知道。
妻子知道丈夫做的是大事,以后从不再问及。
后来,为了工作需要,王淦昌只身一人去了中国西部戈壁滩上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潜心研究他的原子弹事业,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直到数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妻子知道丈夫在做大事,可孩子们不知道。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却像木头人似的很少说话。
孩子们的工作没时间考虑,孩子在想什么他无暇过问,个女儿相继结婚他没参加一个婚礼,孩子们对他有怨气。
好在孩子们争气,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
王淦昌岁寿辰,他的得意门生李政道博士从美国专程赶来为恩师祝寿。
李政道博士问他,你一辈子最满意的是什么,王淦昌回答说,他这辈子最满意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他的妻子和儿女,另一个就是他的研究成果核聚变。
妻子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她却把个孩子全部培养成大学生,功不可没。
年月的一天,王淦昌像往常一样吃完饭在路边散步,被一个莽撞青年骑车撞倒,他股骨颈骨折被送进医院。
刚刚能丢掉双拐下地,妻子吴月琴又住了医院。
王淦昌拖着未痊愈的病体经常前来看望老伴。
半年后,老伴吴月琴仙逝,王淦昌悲痛至极,坐着轮椅前来为相濡以沫的妻子送行。
又是一个半年后的年月日,王淦昌无怨无悔地追随和他相伴了年的妻子而去,为世人留下一部伟大的世纪爱情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