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目标
- 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主要内容
1. 课程结构调整
-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调整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 突出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强调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实践性教学
- 引入实践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跨学科融合
- 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拓宽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素质教育
- 强调生物伦理和生态文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结论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引入实践性教学、跨学科融合和素质教育,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具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生物学习者。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

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概述本文件详细描述了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改革内容。

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将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的课程结构将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

必修课程将涵盖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选修课程将涵盖更专业的生物学领域,如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

三、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将更新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和科技发展。

新的教学内容将包括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将鼓励教师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将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的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项目作品等。

六、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建议学校加强生物学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上就是2024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改革内容。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改革,初中生物课程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选】2023年最新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34页)

【精选】2023年最新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34页)

【精选】2023年最新初中生物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共34页)
本文档为2023年最新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选内容,共包含34页。

以下是该标准的一些要点:
1.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2. 课程内容:
-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 生物的进化和遗传;
-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 生物的调节和适应。

3. 教学方法:
- 结合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提供具体案例和实例;
-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
- 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5. 教材选择:
- 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和辅助教材;
- 教材内容要科学准确、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请注意,本文档为精选内容,具体细节请参考完整的34页课
程标准文档。

【一流】最新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34页)

【一流】最新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34页)

【一流】最新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34页)简介本文档为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共计34页。

该课程标准旨在提供一流的教育体验,确保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课程结构1. 第一章:生物基础知识2. 第二章:生物学实验与观察3. 第三章:生物学原理与理论4. 第四章:生物学应用与实践5. 第五章:生物学发展与趋势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等方面;- 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和观察,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掌握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增强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内容概述1. 第一章:生物基础知识- 细胞结构与功能- 基因与遗传- 植物生长与发育- 动物生长与发育- 生物的进化2. 第二章:生物学实验与观察- 实验设计与操作- 观察与记录- 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3. 第三章:生物学原理与理论-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原理4. 第四章:生物学应用与实践- 农业与生物技术- 医学与健康-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5. 第五章:生物学发展与趋势- 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生物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总结2023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一流的教育规划,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获得全面的生物学教育,并掌握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简介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初中生物教学标准。

它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教学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目标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 - - -,包括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内容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学根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根本概念,包括生物体、细胞、遗传、进化等。

通过学习这些根本概念,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根本原理和理论。

生物学根本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学的根本知识,包括多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的繁殖和发育等。

通过学习这些根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的运作机制和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实验与探究学生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来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总结结论。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学生需要培养科学道德观念和科学伦理意识,包括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老实守信等。

通过培养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意识,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对待科学研究和应用。

教学方法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研究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评价与考核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与考核应该综合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小组活动、工程研究、实验报告、学科竞赛等。

评价和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结语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安排。

【人教版】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完全版】

【人教版】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完全版】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7-9'BIO'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

《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023版《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2023版《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2023版《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含新增和修订部分)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版《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增和修订内容。

该课程标准将为中学生的生物研究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全面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

新增内容1. 增加了对智能生物技术的研究要求,包括基因编辑、人工合成生物、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研究智能生物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伦理道德问题,并了解这些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引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学生将研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物种灭绝和生态空间破碎化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合作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

3. 新增了对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要求。

学生将研究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表达的技巧。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修订内容1. 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中增加了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深入讲解。

学生将研究细胞膜的组成和运输机制,以及膜对细胞功能的重要影响。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部的各种代谢和信号传导过程。

2. 对遗传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学生将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遗传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修订了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更加突出了环境问题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研究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响应机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总结2023版《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增和修订内容涵盖了智能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

这一课程标准旨在帮助中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整理】

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整理】

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整理】
前言
本文档整理了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以下是该标准的要点概述。

1.目标和原则
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与探究能力。

标准倡导问题意识、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2.标准内容
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体的组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

生物的进化与分类:包括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遗传与变异等内容。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包括生物生命周期、生殖与遗传、物种多样性等内容。

生物的调节与协调: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调节机制的
研究。

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等内容。

生物科学实践与技能: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科学表达等
科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3.教学指导要点
通过生物实践性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
析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学科交叉,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4.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实验报告和项目展示等。

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评价。

结论
2023年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问题意识、观察力和实验设计等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探究。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7-9'BIO'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

《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7-9'BIO'1.3)《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

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BIO'2)一、课程总目标(7-9'BIO'2.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7-9'BIO'2.2)知识(7-9'BIO'2.2.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7-9'BIO'2.2.1.1)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9'BIO'2.2.1.2)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7-9'BIO'2.2.1.3)能力(7-9'BIO'2.2.2)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7-9'BIO'2.2.2.1)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7-9'BIO'2.2.2.2)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7-9'BIO'2.2.2.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1会实际问题。

(7-9'BIO'2.2.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9'BIO'2.2.3)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9'BIO'2.2.3.1)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7-9'BIO'2.2.3.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7-9'BIO'2.2.3.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7-9'BIO'2.2.3.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7-9'BIO'2.2.3.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7-9'BIO'3)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

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

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7-9'BIO'3.1)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学探究(7-9'BIO'3.1.1)(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7-9'BIO'3.1.1.1)(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7-9'BIO'3.1.1.2)(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7-9'BIO'3.1.1.3)(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7-9'BIO'3.1.1.4)(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7-9'BIO'3.1.1.5)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7-9'BIO'3.1.2)案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7-9'BIO'C.1)课时:1课时。

目的: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

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制定计划)(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实施计划)(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

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