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二)代谢特征
1.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肌激酶的活性、肌酸激酶 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肌糖原的含量高
2.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 高(细胞色素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脂肪多、毛细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1.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肌肉,Ⅰ占优
势。以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快肌纤维占优势。 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Ⅰ男为55.9%,女为49.1%) 3.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肌纤维增多 4.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男子 99.5%,女子92.2%
快A(Ⅱa) 快B(Ⅱb) 快C(Ⅱc)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1. 结构特点 Ⅱ(直径、肌浆网)
Ⅰ(Z带、M带的宽度、毛细血管、线粒体)
2. 神经支配:大α运动神经元
Ⅱ型肌纤维(快运动单位)
小α运动神经元 Ⅰ型肌纤维(慢运动单位)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男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 女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一)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优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优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表3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 形态 机能 代谢特征
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1)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 (2)快肌纤维的肌浆网(内质网)较慢肌纤维发达。 (3)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
慢肌纤维与快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比为1:0.8 因此慢肌纤维的血液供应较好。 (4)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 快肌纤维中含有较多收缩蛋白。 (5)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
将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曲线同快肌纤维百分比较 低的曲线相比,可见其移动幅度是相当大的。
实验证明,在相同的速度下,同快肌纤维百分比较 低的组比较,快肌纤维较高的组,可多发挥15%的力量 或更多;而在相同的力量下,其运动速度可快85%
图2-28B表示的是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力量-速度曲线。 可以看到,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的运动员,其力量-速度 曲线在图中的位置越靠近右上方。 图 28
那些参加需要较高输出功率运动项目(如短跑、跳跃 及投掷等项目)的运动员,比其他运动员能在更高的运动 速度下发挥更大的力量。
也可以看到,快肌纤维百分比最低的耐力项目运动 员(如越野跑),其曲线甚至低于无训练者。
力量-速度曲线虽然与快肌纤维百分比有关。但是, 尽管无训练者的快肌纤维百分比仅稍低于短跑和跳跃 项目的运动员(56%对61%),但是由于缺乏训练,其 肌肉的力量及收缩速度均较低。低于快肌纤维百分比 分别为52%和41%的下降滑雪和竞走项目的运动员。
(优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00:42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1 Nhomakorabea 目录一、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四、不同项目运动员肌纤维的组成 五、肌纤维类型同遗传与训练的关系 六、肌纤维类型的测试方法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
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 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 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说, 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 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 耐力。因此,不管彩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 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 超过150次/分。
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中跑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运动员的肌纤维构成并不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唯一因
素。 激方法发展肌肉力量时,最好与动力性练习方法结合使用。
(2)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方法
1. 反应速度的练习。主要是抽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对刺激信号 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2. 动作速度的练习。 对体育锻炼者来说,动作速度多表现在一些成套
( 3 )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划船 运动员臂 部慢肌比例高达 74.5% ,而腿部只有 57.5% 。
由此引出的训练以及提高
2.静力性力量练习 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未发生变化,而是维持某一特定位置的肌肉力量练习。 但却是很重要的一环。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
(1)提高肌肉力量的方法 肌肉组织壮大的原因与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即肥大和肌纤维数量增加,即增生两方面因素有关。
( 3 ) 提高速度耐力的方法
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
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 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 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 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课件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课件
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快 速的收缩和高力量,使运动员在 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爆发力。
03 训练方法对肌纤维类型的 影响
有氧训练对慢肌纤维的影响
慢肌纤维是耐力型肌纤维,主要 负责长时间的持续运动,如长跑、
自行车等。
有氧训练可以提高慢肌纤维的氧 化能力,增强肌肉耐力,提高运
速度力量运动
关系
中速肌纤维在速度力量运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快速的 爆发力和力量,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 耐力。
速度力量运动是指需要快速爆发力和 力量的运动,如举重、投掷等。
快肌纤维与爆发力运动
快肌纤维
快肌纤维是一种肌肉纤维类型, 具有较快的收缩速度和较低的耐
力。
爆发力运动
爆发力运动是指需要快速爆发力 和高力量的运动,如短跑、跳跃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营养补充
蛋白质补充
根据肌纤维类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蛋白质来源和 补充方式,以满足肌肉生 长和修复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补充
针对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摄 入量,为运动提供能量并 促进肌肉恢复。
脂肪补充
根据肌纤维类型和运动需 求,适量补充脂肪,以满 足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 运动中的能量需求。
慢肌纤维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 氧化酶,能够有效地利用氧气 进行有氧代谢,产生能量。
中速肌纤维
中速肌纤维也称为ⅡA型或白肌纤维,介于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之间,具有中等速度 的收缩能力。
中速肌纤维既具备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又具备快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通 常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速肌纤维含有较少的线粒体和氧化酶,但含有较多的糖原和酵解酶,能够进行快 速的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是一种肌肉纤维类型, 具有较慢的收缩速度和较高的耐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

4.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膜上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将沿着整个细 胞膜扩布,即传导。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 位呈脉冲式的锋电位,称神经冲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4
特征:
01
02
03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和相对 不疲劳性
运动生理学
31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2
(二)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
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3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4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方法 • “慢肌”和“快肌” • 慢缩强氧化型、快缩强氧化酵解型和快缩强酵解型 • Ⅰ型和Ⅱ型以及Ⅱa、Ⅱb和Ⅱc三种亚型
3. Scott K Powers, Edward Howley. Exercise Physi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tness and Performance.McGraw-Hll,2007.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57
本章思考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及其传导特征有何不同。 2.试述肌肉分子结构及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3.试比较不同类型肌纤维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 4.简述肌肉收缩的“力量-速度关系”曲线。 5.试分析不同电极记录到的肌电图的异同点。
2020/3/15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一 ) 骨骼肌纤维 类型的分类 • (二)骨骼肌纤维类 型的形态、机能特点 和运动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 • • • • • • • • •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红肌又称慢肌;白肌又称快肌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划分 根据肌纤维ATP酶染色方法,可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肌相当于慢肌,Ⅱ型肌相当于快肌。 Ⅱ型又进一步分为Ⅱa、Ⅱb、Ⅱc三种亚型。 3、根据代谢特征划分 慢氧化型(SO)、快氧化型(FOG)、快酵解型(FT)。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根据肌肉收缩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MHC)的基因表达, 可将肌纤维的MHC分为Ⅰa、Ⅰc、Ⅱa、Ⅱac、Ⅱc、Ⅱab 和Ⅱb 7种类型。
骨骼肌肌纤维的结构
三种类型的肌肉结构模式图
排球运动简介
2001年04月05日 10:55
பைடு நூலகம்
排球运动是用双手做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动作来组织进攻和防守的球类运动项目之一。排球英文“volleyball”的原义是击空中 球或“空中飞球”。排球分为室 内排球和沙滩排球两种。 排球运动于19世纪末始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基督教男子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认为当时流行的篮球运动过 于激烈,于是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 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并沿用至今。 1896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 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1897年,摩根制订了排球比赛规则,它有力地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约在1900年传到印 度,1905年传入中国,1906 年一名美国军官约克把排球带到了古巴,1908年传到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亚洲最早的排球比赛是在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 的。1947年,排球运动 世界性组织——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912年排球场的规格发生改变,改为35英尺宽,60英尺长。排球的尺寸和重量统一:周长26英寸,重量在7盎司至9盎司之间。另外还 有两项重要的改革:球员的 人数被确定为每队6人,发球轮转制同时开始实行。 6 1994年9月国际排联对排球规则进行修改。新规则规定运动员可以在底线后任何位置发球;防守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来球都不算 犯规;取消接发球持球的规定等。 1998年,国际排联决定增设自由人的位置,并改用蓝、黄、白三色排球进行比赛。 排球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区。中线架有一定高度的球网。比赛双方站在两边,每队上场队员6人, 分前后排站立。在发球队员击球时, 双方队员(发球队员除外)必须在本场区内站成两排,前排三名队员的位置为4号位(左边)、3号位(中间)和2号位(右边);后排 队三名队员位置必须比其相应的前排队员 离网更远,其位置为5号位(左边)、6号位(中间)和1号位(右边)。排球的阵容配备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二”配备、“五一”配 备和“三三”配备三种。 排球比赛采取5局3胜制,在每局中一个队赢得15分并至少领先对方2个球时,该队胜1局;如有第5局的比赛,则两队每次胜1球均可直 接得分。队员根据规则规定将球 击过球网,使球落在对方场区内的地面上或使对方犯规从而得分。发球方胜1球时方可得分。如果发球方犯规、失误或接发球方胜1球 则双方交换发球权。比赛中队员按顺时针方 向轮转位置,在后排1号位的队员负责发球。 沙滩排球在本世纪2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海滩兴起。在1930年,圣莫尼卡举行了第一场双人配合的沙滩排球赛,这种阵形 成为现在最普及的打法。1996 年沙滩排球首次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2021)第四节肌纤维类型完美版PPT

(2021)第四节肌纤维类型完美版PPT
第四节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 肌肉活动
一、人类肌纤维的类型
慢肌(Ⅰ(Ⅱb) 快C(Ⅱc)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1. 结构特点 Ⅱ(直径、肌浆网)
Ⅰ(Z带、M带的宽度、毛细血管、线粒体) 2. 神经支配:大α运动神经元 Ⅱ型肌纤维(快运动单位)
六、运动时肌纤维的动员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1.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肌肉,Ⅰ占优
势。以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快肌纤维占优势。 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Ⅰ男为55.9%,女为49.1%) 3.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肌纤维增多 4.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男子99.5%,女子92.2%
小α运动神经元 Ⅰ型肌纤维(慢运动单位)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二)代谢特征
1.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肌激酶的活性、肌酸激酶 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肌糖原的含量高
2.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 高(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脂肪多、毛细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男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 女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
(二)运动时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募集:
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程度依运 动强度而定。
1、受试者以2/3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
慢肌纤维中的糖原首先被消耗,继而转向快肌纤 维。甚至当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完全空竭时,快肌纤维 中还有糖原剩余。
2、以15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 快肌纤维中的糖原首先被消耗。
(三)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
19
பைடு நூலகம்
1、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系统的运动训练,可 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以改善。
肌肉组织壮大的原因与肌纤维增粗、肌原 纤维增多有关。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肥大似乎 与运动训练的形式有关,即不同形式的运动训 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 肥大,这种现象叫作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男女上下肢肌肉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平均为40-60%。 肌纤维的百分比分布范围很大:
慢肌纤维百分比最低的为24%,最高的为74.2%
·
8
一般人的肌纤维组成
受试者 男(19) 男(11) 女(10) 男(8) 男(14) 男(14) 男(9) 男(69) 男(23) 男(10) 男(14) 女(4) 女(4)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一)按颜色
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呈白色的为白肌。 如长途飞行的鸽子胸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
的为白肌。 红白肌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的多少相关。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
按其收缩快慢不同,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
1
(三)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
慢、氧化型(SO);
快、糖酵解型(FG);
快、氧化、糖酵解型(FOG)三种类型。
(四)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 快白、快红和慢红三种类型。
(五)布茹克司(Brooks,1970)
分为:Ⅰ型和Ⅱ型
Ⅱ型中分为:Ⅱa、Ⅱb和Ⅱc三个亚型。
·
2
一、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
在一肌肉中的位置 肌纤维的直径 肌纤维数量 肌浆网(内质网) 突触小泡 α-运动神经元 神经肌肉接点 终板面积 肌节Z线宽度(埃) 毛细血管网 血液供应 神经支配
·
12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1
·
13
男运动员肌纤 维类型分布
·
14
女运动员肌纤 维类型分布
·
15
(一)四训练、能肌否纤引维起类两型类对肌训纤维练互的变适:应
多数生理学家认为:长期训练可引起肌纤维变 化(Ⅱa⇄Ⅱb),但慢红肌与快白肌之间是不可 转变的;
少数生理学家认为:慢红肌与快白肌之间,通 过训练后是可转变的。
这说明:
在较低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
17
在运动训练时,应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发 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1、为了增强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 必须包括大强度的练习;
2、要提高慢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就 要由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组成。
·
18
Ⅰ型 (慢肌)
深部 细 少 不发达 少 小 无皱折 小 800-1000 较丰富 多 少
·
Ⅱ型 (快肌)
表浅 粗 多 发达 多 大 后膜有皱折 大 400-500 不太丰富 少 多
3
(二)代谢特征
·
4
(三)生理学特征 1.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收缩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
5
无训练者(A)和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B)的力量速度曲线。
快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力量-速度· 曲线向右上方转移 6
3.抗疲劳能力 和慢肌纤维相比,
快肌纤维在收缩时 能产生较大的力量, 但容易疲劳。
快肌纤维和· 慢肌纤维与疲劳的关系7
4、人骨骼肌中肌纤维类型的分配:
一般人的肌纤维组成:
常用针刺活检取样法、开放性活检取样法或尸检法 来获得身体中骨骼肌肌纤维组成的数据。
肌肉 股外肌 腓肠肌 腓肠肌 腓肠肌 腓肠肌 三角肌 股外肌 股直肌 股外肌 股外肌 股外肌 三角肌 三角肌
ST% 57.7 52.6 51.0 46.7 43.9 45.2 43.8 53.9 46.0 44.0 46.3 57.5 35.4
变化范围 ±2.5 38.0-73.2 27.4-72.0 ±3.7 24.0-72.9 33.5-58.3 26.0-60.6 ±12.2 ±13.0 -28.2-74.2 40.1-68.3 ·27.2-42.1
2、在运动训练能否引起肌纤维增生方面,目 前的研究尚无定论。
·
20
(四)训练对肌纤维代谢能力的影响:
长期训练引起肌纤维中酶活性改变。
·
21
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耐力训练不仅使慢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 性明显增加,亦使快肌纤维中该酶的活性明显增加, 说明两类肌纤维均具有提高氧化潜力的适应性,因 而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通过训练,仍可获得极 高的氧化能力。
慢肌纤维中的糖原首先被消耗,继而转向 快肌纤维。
甚至当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完全空竭时,快 肌纤维中还有糖原剩余。
·
10
2、以15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
快肌纤维中的糖原首先被消耗。 在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先被动员; 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先被动员。 3、在运动训练时,应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发展不同
类型的肌纤维。 (1)为了增强快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必须
包括大强度的练习。 (2)要提高慢肌纤维的代谢能力,训练计划就要由
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组成。
·
11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成就
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
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从事耐 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非耐力项目运 动员和一般人; 既需要耐力又需速度项目运动员(中跑、自行车等):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作者
Burke等
Costil等
Costil等
Coyle等
Gollnick等
Gollnick等
Green等
Jansson等
Komi等
Thorstensson 等胜田等
Prince等
Prince等
9
二、运动时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募集:
在运动中,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参与工作的 程度依运动强度而定。
1、受试者以2/3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