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存在形态和变化1. 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2.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物质变化的表现:颜色、气味、放出光热、产生气体等。

4. 物质的溶解和浓度: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占的比例。

第二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呼吸、有生长、有运动、有繁殖能力。

2. 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能呼吸、不能生长、不能运动、不能繁殖。

3. 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生物能自主活动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非生物不能。

第三单元:种子的成长1. 种子的结构:种子由种皮、种子叶、种子芽组成。

2. 种子的发芽条件:水、适当的温度和光照。

3. 种子的发芽过程:吸水膨大、种皮裂开、种子芽伸出,最后形成幼苗。

4. 幼苗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和适当的温度。

第四单元:鸟和昆虫1. 鸟的特征:鸟有羽毛、有翅膀、有喙、会飞行。

2.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六条腿、有触角、有两对翅膀。

3. 鸟和昆虫的相同点:都属于动物,都是地球上的生物。

4. 鸟和昆虫的差异:身体结构和生活性不同。

第五单元: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结构:植物由根、茎、叶组成。

2. 根的作用和特征: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3. 茎的特征:茎可以承受植物的重量,还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4. 叶的特征: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所需的食物。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芭蕉、水稻、芦苇、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榕树、杨树、柳树、苦菜花】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1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适宜种植【山茶、月季、玫瑰、茉莉、凤仙、熏衣草、美人蕉、竹芋、百合、龟背竹、百合竹、小麦、玉米】等木本、草本开花植物,以及观叶植物。

11、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但透气性好,适宜种植【仙人掌、红薯、花生、马玲薯、西瓜、虞美人】等块根茎作物。

12、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有些能【茁壮成长】;有些则【长得缓慢】;有些开始【长得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却【干枯死亡了】。

2、“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4、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

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6、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

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7、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了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

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寿命可以延长。

9、砖厂烧砖的土选用黏土是因为【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坚固。

】10、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1、要使植物生长得更好,除了【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还需要【人类的呵护】,需要付出【情感和爱心】。

12、“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是指不适合【直接】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

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死亡。

13、喜阴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14、喜阴植物有【半夏、剑兰、海棠、蝴蝶兰、芦荟】。

15、【樟树】是喜阳植物,在幼苗时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只适合在弱光的环境下生长。

16、喜阳植物有【樟树、月季、石榴、菊花、水仙、荷花、向日葵】。

17、我们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物定期浇水、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给攀缘植物搭架帮助其生长等。

18、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有同学将对照组放进冰箱中,这种设计合理吗?答:这种设计不合理,因为一般冰箱中是无光的、黑暗的,因此,这种设计虽然满足了温度的变化,但光照这一因素也成了变量,从而无法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第四课根和茎1、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根】、【茎】和【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3、按植物根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4、直根系的植物有【松树、柏树、棉花、油菜、蒲公英、甜菜、香菜、菠菜。

】5、变态的贮藏根有【胡萝卜、萝卜、甘薯。

】它属于【直根系】。

6、须根系的植物有【水稻、小麦、葱、蒜、莜麦】。

7、根的共同特点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生长在地下。

】8、根的作用是:【根具有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9、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0、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而根则没有“节”和“芽”。

】11、植物主要通过【根毛】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12、在研究根的作用的实验中,在玻璃瓶里的水面上滴一层油,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

13、怎样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取一些芹菜或白色康乃馨,插入滴有一两滴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茎和叶上就出现了红色斑纹。

说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第五课动物的食物1、根据动物的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3、植物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能量】。

动物需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取营养和能量】。

4、草食性动物有【蝴蝶、蛾、鹦鹉、犀鸟、大蝙蝠、大熊猫、树懒和海牛。

】5、肉食性动物有【螳螂、瓢虫、乌鱼、鲨鱼、齿鲸。

】6、杂食性动物有【蚂蚁、老鼠、乌鸦、大猩猩。

】7、杂食性动物又称【泛食性动物】。

8、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

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

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食物。

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9、举例说明"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答:草食性动物,例如马、牛、羊及一些鼠类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大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10、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1建立自然保护区。

○2禁止捕杀,退耕还林。

○3不过度放牧,封山造林,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

○4保护水源,河流不受污染。

第六课葵花向阳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3、大多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

4、植物的茎、叶、花等器官都有【向光性】,除此外,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

5、多数植物的根、茎生长方向有共同规律,一般情况下,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

6、【植物的根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总是向地下生长】,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

7、“飞蛾扑火”说明有些昆虫有【向光性】。

8、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9、养鱼者可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来喂鱼】。

10、灯光诱虫养鱼法一般采用【黑光灯或普通灯泡】,以【黑光灯】为常用,而且【效果最佳】。

11、植物的向性运动,指的是【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向触性】、【向化性】等。

12、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长?为什么?【向四面八方生长,因为太空中没有地球的引力作用】。

第七课燕子南飞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3、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如【鲑鱼】鱼。

4、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鱼】鱼。

5、除鱼类以外,能长途洄游的动物有【南极鲸类】、【海龟】。

6、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冬眠时,动物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7、植物虽然不能移动,但是也有【迁移】现象。

8、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9、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10、冬眠的动物有【蛇】、【青蛙】、【蜥蜴】、【熊】。

夏眠的动物有【蜗牛】等。

11、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

12、当冬天来临时,我们常用的抵御严寒的方法有:【用炉火、暖气提高室内温度。

去温暖的地方过冬。

增加衣物,保持休内温度。

适当多食用热量高的食物,减少外出等】。

13、我能举出植物迁移的例子有:【蒲公英】、【郁金香】、【椰子】等。

14、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鸟类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而引起的食物短缺。

】15、夏候鸟有【黄鹂】、【杜鹃】、【鸳鸯】;冬候鸟有【大雁】、【野鸭】等多种雁鸭类。

16、除了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的过冬办法还有:【有的动物皮毛增多、脂肪增厚;有的动物体表颜色变为灰白色;树叶落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