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 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配乐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牧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

文中画家的虚心美德令人感动,牧童的实事求是、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学习。

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好文章,宜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5、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画纸、毛笔、墨汁。

2、学生搜集了解戴嵩的生平资料和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牧、蓑”。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学习抓字眼、想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4、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学习抓字眼、想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孩子们,说到童年,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还有人说,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听到这些赞美,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是啊,童年是一个人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孩子们,现在,你们正身处美好的童年,正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时光,你们有什么快乐的事和大家分享吗?(抽说)那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古代儿童的生活吗?下边我们赶紧走进第5课的学习吧(齐读课题)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理解题目、随机指导写“牧”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古诗词的区别,看看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区分吗?(抽说)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

今天,我们先学第一首,请一个同学读题目,谁能告诉我,“牧童”是做什么的?所以大家看,“牧”字的左边正好是个什么字?不过“牛”字作部首,“横”要变成“提”,请大家举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写,右边反文旁书写时也要注意,“一丿”是两个笔画,会写了吗?那我们再读一遍题目。

(二)介绍作者题目弄明白了,下边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课件出示),随机介绍作者,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还可以找有关作者的故事来读一读。

(三)学习古诗1、题目弄明白了,作者也认识了,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会读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评价一下,(她)他读的怎么样?3、老师也想读一读,随即引导读出节奏、韵味。

4、孩子们试读、抽读。

5、俗话说“一首诗一幅画”,这首诗中藏着哪些画面,你能读出来吗?请大家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一会儿把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分享给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田野上自由自在地放牧的场景,通过牧童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宁静。

课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真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生活的感悟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牧童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体会生活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背诵。

3.从牧童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体会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课文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学生跟读,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牧童》教学设计(最新7篇)

《牧童》教学设计(最新7篇)

《牧童》教学设计(最新7篇)《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

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7.想。

(注意:听老师怎么读。

)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牧童》教学,学生能够:
了解《牧童》的歌曲和歌词
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牧童》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牧童》的歌曲和歌词
相关的音乐乐谱和演奏视频
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合作作品展示
教学步骤
步骤一:介绍《牧童》的歌曲和歌词
教师向学生介绍《牧童》的歌曲和歌词,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讲解歌词,让学生对《牧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步骤二: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师教授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演奏《牧童》这首歌曲。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演奏技巧。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合唱和演奏《牧童》这首歌曲。

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和合奏活动,让学生提高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牧童》的歌曲和歌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上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上的发展和应用
评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类似的歌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牧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

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1.自由读。

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

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

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小学音乐教师《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师《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师《牧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牧童》,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以及童年时光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通过对歌曲《牧童》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合唱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认识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了解合唱的形式,掌握合唱的方法,并能够用亲切、真挚的情绪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够用自然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难点】能够掌握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的演唱,能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那个国家民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斯洛伐克民歌,乐曲轻快活泼。

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景色优美,艺术氛围浓厚,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斯洛伐克,了解一下斯洛伐克少年的童年生活。

顺势揭示课题《牧童》。

(二)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速度为中速,情绪是欢快活泼地。

2.教师带领学生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讲述了斯洛伐克小牧童一天的快乐生活,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下,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场景,悠哉悠哉,怡然自得。

(三)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教师弹奏钢琴,带领学生以a为母音,以531531为音阶,进行跳音的发声练习。

并提醒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进行发声,注意嗓音的保护。

2.视唱乐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进行高声部乐谱视唱。

并提出问题:在视唱乐谱的过程中,哪一句唱起来难度最大?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组织学生针对性练习:歌曲的二、三、四乐句都出现了切分节奏。

生活中的切分节奏有大大的、高高的等词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完整视唱高声部旋律。

3.教师再次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进行低声部旋律视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作者:程惠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
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
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
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

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
/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
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

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
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

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
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
系。

)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
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

读诗首先应该读
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
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
悠扬的笛声。

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
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
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
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
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
乡村的静寂。

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
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

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
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

(“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

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

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