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塘江大潮古诗词和图片

合集下载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关于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古诗大全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关于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古诗大全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关于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_古诗大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关于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观潮》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关于钱塘大潮的古诗

关于钱塘大潮的古诗

关于钱塘大潮的古诗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唐徐凝《观浙江涛》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

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明张以宁《浙江亭沙涨十里》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清施闰章《钱塘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宋苏轼《瑞鹧鸪.观潮》。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

钱塘江大潮诗句及图片赏析《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观潮》 宋 齐唐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十八日观潮》 宋 陈师道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钱塘江潮》 唐 罗隐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满江红·钱塘观潮》 清 曹溶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末死报仇心,秋时节。

《钱塘观潮》 元 仇远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钱塘观潮记》吴儆钱塘江潮,视天下为独大。

然至八月既望,观者特盛。

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帜通衢,书其名氏以自表。

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饮,其至观潮日会江上,视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给与之。

潮至海门,与山争势,其声震地。

弄潮之人,解衣露体,各执其物,搴旗张盖,吹笛鸣钲,若无所挟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

潮益近,声益震,前驱如山,绝江而上,观者震掉不自禁。

弄潮之人,方且贾勇争进。

有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有随波逐流,与之上下者。

潮退策勋。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落日照钱塘江,红日满江面。

山木掩映中,潮流满河谷。

百里长江秋声,每逢潮起处。

汹涌澎湃,层峦叠嶂,潮声汹汹。

风和云来,海潮拍岸,湖面千里无痕。

海潮变幻,荡漾着璀璨的波浪,打破了一片平静,如自由自在的舞蹈。

湖泊与江水交织,浩浩荡荡,不断冲击着滩头,将沙细细地撒满湖面,排成一条条潮汐痕。

潮水山峦间奔腾,浩气蓬勃,波光粼粼,变幻不绝,一派壮观的景象。

茫茫水流,苍茫人间,潮汐时刻消逝。

天地变迁,潮声汹汹,一派苍茫的浩瀚,层峦叠嶂,百里潮声乍起,水龙万里归燕,江潮滚滚涌。

太古时期,钱塘江潮汐壮观,连长三百里,由杭州到海口,动情奔腾不绝,无限壮观。

风景多变,潮起处,潮落处,河水袅袅,盘旋蜿蜒,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江水涌动,汹涌澎湃,清澈的水晶在晚霞下泛起绚丽的五彩,梦幻般的画面。

钱塘江大潮,源远流长,曲折蜿蜒,气势恢弘。

潮声汹汹,层峦叠嶂,潮起处,潮落处,涨潮兴奋,落潮平伏,沃野渐起,涓滴不绝。

湖面如镜,波光粼粼,波涛起伏,浩浩荡荡,潮起潮落,永不止息。

无论多风雨,暴雨蹈激流,钱塘江潮水依旧动人心魄。

浩浩汤汤的潮水,淙淙曲曲的江流,沙沙的河流涌动,丝丝风中的涓涓,这就是江潮的喧嚣,丝丝流淌,唤醒沉睡的潮水,铿锵的潮声,凝聚在钱塘江边所有的绚丽灿烂。

钱塘江大潮,曼妙动人,涛声响彻,萦绕耳畔。

潮起潮落,如此壮丽。

它不论是在清晨、夕阳、繁花、密雨,还是在雾蒙蒙、潮平、潮汐,都是一派壮观。

江水无限奔腾,波涛起伏,潮汐汹涌,迎接着美丽的夕阳。

钱塘江大潮,绝美宏伟,是浩渺无边的河流文化的象征。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远看钱塘江水,一波三折起伏;山青水碧地静,墨绿的水流滚荡。

钱塘江大潮聚集,大潮汹涌滚滚,涛声高涨,岸上烟火氤氲。

千堆雪,万点松,更有日月定高明。

江面之上,游鱼嬉戏飞舞,白鸟纷飞,波光潋滟,浪花跳跃,水景灿烂。

山色苍苍,山路曲折,山上偶尔有村庄,渔船停泊,一片生机勃勃,渔民成群在江中来回活动,标志着大潮的来临。

急流湍急,水中碧藻蔚蓝,纳百川,岸上树木苍翠。

古老的石桥上,林登的船只停泊,渔夫们在船上劳作。

夕阳西下,夕霞缭绕,岸上的妇女挑水婆娑,一片朝暮回荡。

金色的潮水收至最高峰,汹涌澎湃,潮头跃起犹如滚滚热情。

波谲云诡,潮水大潮涌过岸边,拍打在沙滩上,层层叠叠,波声清脆,水流楚楚,落日余辉,色彩绚烂。

大潮起伏,波涛奔腾,汪洋大海上的景色是如此的壮观。

钱塘江大潮就像一首激情的曲子,传唱着动人的故事,把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进江里来。

钱塘江的大潮浩浩汤汤,滚滚潮水,威力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 1 -。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

描写钱塘大潮的诗文《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衍生注释:1. “八月涛声吼地来”中的“八月”指农历八月,是钱塘江大潮最壮观的时候。

“涛声吼地来”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汹涌奔腾而来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仿佛要将大地都震动起来。

2. “头高数丈触山回”里的“头”指潮头,潮水涌起数丈之高,撞击到山(这里的山可能是江边的山或者堤岸)后又折返回来。

3. “须臾却入海门去”的“须臾”表示极短的时间,潮水很快又退回海门(地名,是钱塘江入海口)。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是说潮水退去时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洁白。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四句,就把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先声夺人,一个“吼”字,将潮水的来势凶猛表现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如雷鸣般的涛声。

接着“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了潮头的高大和撞击的力量,潮水遇到阻碍后折返,更显示出它的力量巨大。

然后“须臾却入海门去”,又写出了潮水退去的迅速,瞬息万变。

最后“卷起沙堆似雪堆”,用“雪堆”来比喻潮水卷走的沙堆,不仅颜色相似,更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能看到潮水退去后沙滩上那一堆堆像雪一样的沙堆。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从潮水的到来、撞击、退去,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看钱塘江大潮。

当潮水涌来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那潮水的声音真的就像在怒吼一样,轰隆隆的,潮头又高又大,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朝着我们扑来,太震撼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描写钱塘大潮的15个诗句

描写钱塘大潮的15个诗句

描写钱塘*大潮的15个诗句1、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

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元]张以宁《浙*亭沙涨十里》2、浙*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徐凝《观浙*涛》3、一千里*中秋月,十万*声半夜潮。

——李廊《忆钱塘》4、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

——《钱塘*观潮》赵朴初5、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唐]宋昱《樟亭观潮》6、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yu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七绝·观潮》7、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鲤问阳侯。

——《钱塘*潮》罗隐8、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王师道《十七日观潮》9、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满*红·钱塘观潮》清·曹溶10、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词》11、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王在晋《望*台》12、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元]钱惟善《八月望日登*楼观潮》13、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

府中连骑出,*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14、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15、八月*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苏轼《观浙*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钱塘江大潮古诗词和图片
【忆余杭】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

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

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

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

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

俗眼但惊嗟。

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

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明张田一首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

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明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清阮元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

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

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

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

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

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

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

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

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

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

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

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

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

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

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

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

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

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晚渡钱塘江】清王荫槐
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

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

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

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钱塘观潮】清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钱塘观潮】清林以宁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

海门环凤阙,半曜拱神京。

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

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

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

篙师屏息待,渔子放舟迎。

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

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莹。

鱼沫翻珠佩,腥涎喷水精。

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

似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

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

自可吞溟渤,何烦洗甲兵。

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

久欲寻天汉,频思访玉清。

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

近睹三江险,方知六宇平。

奇观书短韵,尺幅海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