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潮翻译赏析
观潮原文及翻译

观潮原文及翻译观潮原文及翻译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海宁之观潮,自古为胜。
岁之八九月间,潮水方壮。
每至夜半,则潮声如雷,声震天地。
余尝于中秋之夜,赴海宁观潮,其景可记也。
时值中秋,月明星稀,微风徐来,水波不兴。
余与二三友,徒步至观潮之地。
未至数十里,遥闻潮声,如山崩海啸,声势浩大。
既至,则见海潮汹涌,白浪滔天,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潮头高数十丈,势如垂天之云,触之则涛声震耳。
观潮者如云,或立或坐,皆屏息凝视。
潮水将至,众人皆惊呼,声震四野。
潮头过处,烟波浩渺,一片汪洋。
潮退之后,沙滩上留下无数脚印,深浅不一,仿佛可见潮水来去之状。
潮水退后,余独步于沙滩之上,望海天一色,心旷神怡。
忽闻远处传来渔歌,悠扬动听,如入仙境。
余乃仰天长啸,抒发胸臆。
潮声渐远,渔歌亦绝,余乃独行于潮水之痕,心有所得,不能自己。
【翻译】海宁的观潮,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盛景。
每年八九月间,潮水最为壮观。
每当夜半时分,潮声如同雷霆,震动天地。
我曾于中秋之夜,前往海宁观潮,那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正是中秋,明月高悬,星辰稀疏,微风拂面,水面平静。
我与二三好友,步行至观潮之地。
还未行至数十里,就远远地听到了潮声,宛如山崩海啸,声势浩大。
到达之后,只见海潮汹涌,白浪滔天,仿佛万马奔腾,气势无法阻挡。
潮头高达数十丈,犹如垂天之云,触碰之时涛声震耳。
观潮的人群如同云聚,有的站立,有的坐下,都屏住呼吸,凝视着潮水。
潮水即将到来,众人都惊呼出声,声音震动四周。
潮头经过之处,烟雾弥漫,一片汪洋。
潮水退去之后,沙滩上留下了无数深浅不一的脚印,仿佛可见潮水来去之状。
潮水退去之后,我独自漫步在沙滩上,望向海天一色,心旷神怡。
忽然远处传来渔歌,悠扬动听,如同置身仙境。
我于是仰天长啸,抒发胸臆。
潮声渐渐远去,渔歌也随之消失,我独自沿着潮水留下的痕迹前行,心中有所感悟,无法自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内容介绍: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翻译: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潮,水之变也。
一日之潮,四时之异。
春潮,温润而和;夏潮,炎烈而暴;秋潮,凄清而淡;冬潮,凝重而寒。
观潮之妙,在于知时。
余尝游于钱塘,见江水浩渺,潮涌如山。
观潮之际,心潮澎湃,神往远方。
乃登高望远,见潮头涌起,如白练横江,飞流直下,势不可挡。
潮声如雷,震动天地。
观者无不惊叹,心悦诚服。
潮之来也,必有风助。
风起于波,波因潮动。
风与潮,相得益彰。
故潮之来,风亦随之。
潮至,风息,潮退,风亦止。
此乃自然之理,不可强求。
注释:潮,水之变也。
——潮水的变化。
一日之潮,四时之异。
——一天之中潮水的涨落,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潮,温润而和。
——春天的潮水温和而柔和。
夏潮,炎烈而暴。
——夏天的潮水炎热而猛烈。
秋潮,凄清而淡。
——秋天的潮水凄凉而清淡。
冬潮,凝重而寒。
——冬天的潮水沉重而寒冷。
观潮之妙,在于知时。
——观赏潮水的美妙之处,在于懂得顺应时令。
余尝游于钱塘,见江水浩渺,潮涌如山。
——我曾游历钱塘,看到江水浩瀚无际,潮水涌动如山。
观潮之际,心潮澎湃,神往远方。
——在观赏潮水的时候,心情激动,神往远方。
乃登高望远,见潮头涌起,如白练横江,飞流直下,势不可挡。
——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看见潮头涌起,像白色的绸带横跨江面,水流直泻而下,气势无法阻挡。
潮声如雷,震动天地。
——潮水的声音如同雷霆,震撼天地。
观者无不惊叹,心悦诚服。
——所有的观赏者无不惊叹,心中感到愉悦并心悦诚服。
潮之来也,必有风助。
——潮水到来的时候,必定有风相助。
风起于波,波因潮动。
——风从波浪中兴起,波浪因潮水的涌动而产生。
风与潮,相得益彰。
——风和潮水相互配合,互相增益。
故潮之来,风亦随之。
——因此,潮水到来时,风也跟着到来。
潮至,风息,潮退,风亦止。
——潮水到来时,风停息;潮水退去时,风也停止。
此乃自然之理,不可强求。
——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勉强追求。
译文:潮水,是水的变化。
一天之中潮水的涨落,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天的潮水温和而柔和;夏天的潮水炎热而猛烈;秋天的潮水凄凉而清淡;冬天的潮水沉重而寒冷。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观潮的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篇1《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引言: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观潮》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感悟其中的禅理。
观潮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
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
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观潮文言文原文:昔人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此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古人说:“八月十八日的潮水,是天下最壮观的景象。
”这确实是世间罕见的壮丽景色。
从农历十五到十八日,潮水最为汹涌。
当潮水从远处的海门涌出时,看起来就像一条银线;随着潮水逐渐靠近,它就像玉砌的城墙、雪白的山岭,从天际滚滚而来,声音大得如同雷霆,震撼人心,激射四溅,仿佛要吞没天空,淹没太阳,气势极为雄伟。
正如杨万里的诗句所描述:“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正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这个时候,京城的官员都会在浙江亭检阅水军。
数百艘战船排列在江的两岸;随后,战船奔腾分合,展现出五种不同的阵势,还有骑兵在水面上挥舞旗帜、标枪和刀剑,仿佛在平地上一样。
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起,人和物都看不见了,水爆声轰鸣,如同山崩地裂。
等到烟雾散去,波涛平静,战船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渐渐消失。
擅长游泳的吴地少年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绘有纹身,手持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地鼓起勇气,逆流而上,勇敢地在巨浪中穿梭,身形变化多端,而彩旗的尾部却丝毫不沾湿,他们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江边上下十余里的地方,到处都是珠光宝气的装饰和华丽的服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种食物和商品的价格都比平时高出许多,而租赁观看潮水的帐篷,即使是席地而坐,也挤得水泄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观潮翻译赏析《观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作品。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浙江: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代词,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
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
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méng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
披发文(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文,动词,画着文彩。
溯(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
鲸波,巨浪。
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àn):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
溢目,满眼。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
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僦(iù)赁(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容,许,使。
虽,即使。
【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赏析】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
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
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
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
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
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
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
“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
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
“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
“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
“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
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
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
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
“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
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
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
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
“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
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
“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
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
“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
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
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
“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
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
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
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
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
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
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