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浅析乐都区干旱灾害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乐都区干旱灾害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乐都区干旱灾害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 根据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旱灾基本情况,从气候,植被,地形,人为因素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预防和减轻该地区干旱发生的相关技术对策。

关键词:旱灾成因危害预防措施乐都区是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区(县),全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属半干旱区。

区内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地形、地貌等复杂原因的影响,全区已成为一个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较为明显的地区。

这些基本区(县)情决定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在乐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基本情况: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2009′~102047′,北纬36016′~36046′之间.大部分地区分布在海拔1825~3000m之间的河谷山丘地区,总面积3053km2。

据有关统计资料,区内干旱以春旱最为频繁,出现频率为35%~60%,其次是夏旱,出现频率为8%~45%。

区内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十年有九寒”之说。

大旱之年农作物颗粒无收,一般年份减产也很普遍。

2旱灾产生的原因:(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乐都境内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候,因水汽历经山脉、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含量甚微。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全区年平均降水量408mm. 平均水面蒸发量800~1200mm。

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差悬殊,水分供应不足,干旱灾害频繁。

(2)水资源分布不均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8mm,年降总水量114849万m3,多年平均天然地表水资源量38361.13万m3,相当于年平均径流深136.2mm。

全区实有天然水资源总量40326.64m3,全区自产水资源相对贫乏。

乐都区内人均占有水量仅1000m3左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为600 m3左右,分别为青海省平均数的5%和6%。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甘肃定西市农作物因旱受灾391.0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830.1万元。

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定西市年内连续发生春旱、初夏旱和伏旱的年份以前只出现过6年。

那么造成干旱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有哪些呢?干旱的原因是什么从自然因素来说,干旱的发生主要与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

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

二是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加上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

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四是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导致水资源短缺。

怎样预防干旱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4、多管齐下,防治水土流失;5、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治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以防止土地沙化。

3、防止土壤板结。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尤其是含磷一类的化肥。

含磷化肥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农作物,这样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背景材料 自8月12日以来,安徽省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导致部分河道和水库干涸,居民供水紧张。

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喜介绍,自8月12日以来,该省面均雨量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降雨持续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安徽已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水保水。

热点解读 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虽然全国卷中选考题目取消自然灾害,但就不代表高考不考查自然灾害,而是将自然灾害放在了必考内容中,其考查的频率升高。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干旱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从高考题目看,主要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缓解旱灾的措施。

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考点链接 一、干旱与旱灾 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干旱可导致供水水源匮乏,除可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可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酿成旱灾。

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从受灾体的特性看,气候湿润但降水不稳定,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4、特点及成因干旱旱灾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形成原因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干旱与旱灾的类型与分布干旱旱灾发生地区发生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及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及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及防御措施一、干旱的概念及危害因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和土壤极度干燥,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损害或枯萎死亡的现象称为干旱。

干旱是气象、地形、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大气环流异常(主要是指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和高压天气系统长期控制一个地区,是造成大范围严重干旱的气象原因。

干旱是我国重要的灾害件天气之一。

在我国各主要农业地区都有发生,危害作物、树木、牧草等,造成严重减产歉收或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干旱对作物的危害,就作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下列两个时期发生干旱危害最大。

1.作物播种期此时干旱,影响作物适时播种或播种后不出苗,造成缺苗断垄。

2.作物水分临界期指作物水分供应最敏感的时期。

对禾谷类作物来说,一般是生殖器官的形成时期。

此时干旱会影响结实.对产量影响很大。

如玉米水分临界期在抽雄的大喇叭口时期.此时干旱会影响抽雄,群众称之为“卡脖旱”。

3.谷类作物灌浆成熟期此时干旱影响谷类作物灌浆,常造成籽粒不饱满,秕粒增多,粒重下降而显著减产。

二、干旱的类型1.根据干旱的成因分类可将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

壤干旱是指土壤水分亏缺,植物根系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致使体内水分平衡调而受害。

大气干旱是由于高温低湿,作物蒸腾强烈而引起的植物水分平衡的确坏而受害。

生理干旱是指土壤有足够的水分,但由于其他原因使作物根系的吸力发生障碍,造成体内缺水而受害。

2.根据干旱发生季节分类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

春旱是春季,移动性冷高压常自西北经华北、东北东移入海,在其经过地区,晴朗少云,升温迅速而又多风,蒸发很盛而产生干旱。

夏旱是夏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向北推进,长江流域常在它的控制下,7.8月份有时甚至一个多月,天晴酷热,蒸发很强,造成干早。

秋旱是秋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南退,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南伸,形成秋高气爽天气,而产生干旱。

冬旱是冬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减弱,使得我国华南地区有时被冬季风控制,造成降水稀少,易出现冬旱。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时1洪涝与干旱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思考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答案不会。

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简称洪灾。

二、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判断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 × )2.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

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

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于凤存;蒋尚明;金菊良;曹秀清;许浒【摘要】江淮丘陵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供给不足,干旱灾害频发,因此,有必要探讨解决该区干旱成灾的措施。

通过对江淮丘陵区气候、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剖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工程措施方面,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水、供水能力;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要重视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推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工作,不断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努力发展节水高效型农业,不断提高该区抗旱减灾能力。

%Due to the special climate, topography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Jianghuai hilly area, the insufficient water supply and the drought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rought disasters. The causes for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are discuss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limate, topography, geology, soi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ocial economy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correspond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non -engineer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the investment in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needs to be increased to improve the water storage-supply capac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s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the planting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low yield soil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ability, develop the water-saving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 constantly.【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6(047)007【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干旱成因;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江淮丘陵区【作者】于凤存;蒋尚明;金菊良;曹秀清;许浒【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合肥工业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9;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江淮丘陵区界于长江淮河之间,西起大别山麓,东迄高邮湖畔,为安徽省丘陵地区的主体,有滁州、巢湖、合肥、六安、安庆5地市的2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约4.4万km2,耕地133.0万hm2,占安徽省耕地总面积的31.8%[1-2]。

干旱对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干旱对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干旱对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论:自2009年入秋以来,由于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我国多个省区市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气象干旱,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今后,我国发生旱灾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频次会越来越多、范围会越来越广。

从天气变化的趋势看,旱灾和因旱灾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会成为林业发展的最大威胁。

采取积极有效的抗旱措施对各地林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干旱影响林业应对措施一.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2009年入秋以来,由于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我国多个省区市出现了持续大范围的气象干旱,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

目前,严重的气象干旱已波及我国南方多个省区市,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都有上升。

干旱还将严重影响种苗生产,降低幼林和新造林地的保存率,制约春季造林进程,提高造林成本,加大造林难度。

同时,受当前旱情的影响,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树造林等林业工作形势都异常严峻。

(一).森林防火形势严峻以云南为例,目前,云南各地的严重干旱正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笔者从云南省林业厅获悉,从去年11月1日进入森林防火期至今年2月20日,全省共处置火情529起,扑灭森林火灾187起,涉及森林面积496公顷,森林火灾次数同比上升56%。

从2009年7月至今云南遭遇严重旱灾,由此造成森林防火期提前1个月、森林高火险期提前2个多月。

截至今年2月20日,全省除德宏、西双版纳外的14个州市持续4级以上的高火险天气已达57天,创下全省60年来森林防火期提前最早、高火险覆盖范围最广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由于全省林区长期严重干旱,可燃物极其易燃,在持续性的高火险天气条件下,各地所发生的森林火灾均具有蔓延极快、强度极高、扑救极难、危险极大的突出特点,每一起森林火灾的扑救代价和风险都比以往更大。

1、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目前,我国云南、广西等省份的很多林区干旱现象严重,植被干枯,易燃可燃物载量高,在春季升温快、干燥多风气象条件下,可燃物干燥迅速,导致火险升高1-2级,有利于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黄河 海河 淮河 珠江 5464 1090 1000 2214 661 228 622 3360
人均径流量小; 植被:农作物需水量大; 土壤:冬季降水少、土壤墒情差(墒情: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 )。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
夏季风到达东北较晚,盛夏时节,日照时间 长,蒸发量大。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考纲要求
1.旱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文原 因)、危害、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旱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旱灾
1.旱灾的概念
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 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 形成的气象灾害。
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阅读下列2则资料,理解旱灾的概念,总结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资料1: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 国共发生旱灾300次。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 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 生的。1939-1945年干旱竟持续7年之久。如 长江中下游地区1966-1968连续3年干旱; 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 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资料2:1928-1929年陕西大旱,2010年云 南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1532.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随堂巩固]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 损失的概率。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 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 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特点:中西部风险较高,东
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3分)
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
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降水方面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
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2.水资源方面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提高。

其一,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个农业生产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春
旱威胁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我国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的吃去增大,而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的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