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合集下载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中以雾霾天气尤为突出。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京津冀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三、雾霾时空分布特征1. 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对近五年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尤其在冬季取暖期间,雾霾天气更为频繁。

其中,北京和河北的某些城市受雾霾影响更为严重。

2. 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工业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雾霾天气频发,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外,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雾霾在区域内的扩散和传输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

四、相关性研究1. 气象因素与雾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与雾霾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低温、高湿、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持续。

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京津冀地区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人类活动与雾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人类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工业发达地区的雾霾污染更为严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因素也对雾霾的分布和扩散产生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且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

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形、气候等因素也影响了雾霾在区域内的扩散和传输。

2. 建议针对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雾霾天气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清洁化发展,减少工业排放;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降低建筑密度;四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空气污染防治工作。

《2024年城市雾霾成因及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城市雾霾成因及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城市雾霾成因及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雾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城市环境、交通、农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城市雾霾的成因及危害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城市雾霾的成因、危害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

二、城市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城市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气温逆层、静风等气象条件,容易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在低空积聚,形成雾霾。

此外,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城市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源排放等。

其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此外,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施工扬尘等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城市雾霾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雾霾中的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 对环境的危害雾霾还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如影响能见度,导致交通堵塞;对建筑物、植被等造成损害;还会影响气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四、城市雾霾研究进展1. 成因研究目前,针对城市雾霾的成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都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

此外,大气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因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危害研究针对城市雾霾的危害,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雾霾中的细颗粒物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危害,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和防治策略。

3. 防治措施研究针对城市雾霾的防治,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雾霾的概念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

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

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

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

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

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

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3)雾霾污染的危害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滞留,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是雾霾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农村焚烧等也是形成雾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排放(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

(2)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农村焚烧等行为。

2. 增加环境容量(1)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扬尘。

(2)水体治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设生态屏障: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扩散。

3. 提高治理技术(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2)智能化监测:建立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雾霾的形成和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形成的前期原因与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频频出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围绕雾霾天气的形成前期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二、雾霾天气形成前期原因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在静稳、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容易形成雾霾。

(2)地形地貌:山区、盆地等地形地貌容易形成局部气流循环不畅,导致污染物积聚。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3)生活污染:建筑工地扬尘、农村生物质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诱因。

三、防治对策1. 源头控制(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2)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3)控制生活污染源: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农村生物质燃烧等。

2. 过程控制(1)强化区域联动治理:通过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雾霾天气,实现污染物的联防联控。

(2)加强气象监测与预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气象监测与预报,提前预警雾霾天气,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

3. 末端治理(1)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2)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结论雾霾天气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有效防治雾霾天气,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交通结构、控制生活污染源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强化区域联动治理、加强气象监测与预报、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对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措施,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末端治理。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雾霾天气问题备受关注。

雾霾不仅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北京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北京地处北方,冬季干燥寒冷,容易形成逆温层,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扩散。

(2)地形因素:北京地势平坦,周围缺乏高山阻挡,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3)冬季取暖:冬季为了保暖,大量燃烧煤炭等燃料,释放大量污染物。

(4)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无法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三、治理对策1. 加强源头治理(1)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等。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环保的产业,减少工业排放。

(3)加强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控,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2. 强化政策支持(1)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2)实施空气质量达标奖励制度:对达到空气质量标准的地区和企业给予奖励,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治理。

(3)加强国际合作: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3. 增加绿化面积(1)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的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2)鼓励市民植树造林:鼓励市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4. 提高公众意识(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2)倡导低碳生活:倡导市民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如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对策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雾霾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低空积累,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雾霾的滞留和积累。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秸秆焚烧等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雾霾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加剧雾霾问题。

3.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4. 区域性污染: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和累积,也会加剧雾霾问题。

四、治理对策1.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排放和煤炭消费。

2. 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3.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禁止秸秆焚烧等行为。

4. 植树造林与城市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性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层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难以扩散。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例如,山区、谷地等地区容易形成雾霾。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烹饪、取暖等生活活动产生的烟尘、颗粒物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治理对策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强化政策引导(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进行有效控制。

(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推广绿色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提升科技水平(1)研发新型技术: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公众参与(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排放。

(3)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雾霾的概念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

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

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

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

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

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

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3)雾霾污染的危害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

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 个不同阶段。

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79%。

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

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

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5μm、13μm 及21.5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

尺度>0.010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13μm 和0.02~0.14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0.02~0.06μm。

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0.020~0.060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

<0.015μm、0.015~0.080μm 和>0.080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

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0.060~0.090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粒子增多。

雾霾演变过程中,细粒子的数浓度与平均直径整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总数浓度在轻雾阶段最高、雾阶段最低、霾和湿霾阶段相当。

总表面积和体积浓度最高为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依次减小。

雾和湿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平均尺度相当,轻雾与霾阶段最小。

2.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1)城市汽车尾气排放过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车辆,这样就导致城市中辆越来越多,堵车的情况在每一个城市不断的上演,而车子因为不能够快速行驶出现了燃料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加快了空气污染的速度。

而且汽车在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都不会熄火,这样就不能够让车里的燃料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接触,这也是为什么城市汽车总是会产生有毒尾气污染空气,这也是城市的大型十字路口的空气质量更低的原因(2)重工业燃料增加我国的工业不断的进步,也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废气影响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尤其是钢铁厂和水泥厂等。

众所周知,重工业厂在运转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煤炭作为原料,而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更多的粉尘以及细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粉尘颗粒能够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到人们的身体里面,让人们受到健康的困扰(3)气象原因雾霾天气的形成也是飘忽不定的气象所影响的,如果天气一直保持一个温度,那么不管天气是冷还是热,在地表的空气流动趋势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整体的空气流动将不会呈现持续运动的状态,一些家庭或者企业乃至重工业排放出的废气将在空气中持续的飘浮,既不能顺畅的流动,更不能尽快的消散。

倘若在此情况中空气的湿度加大,那么这些所排放出来的悬浮将会与水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大量的悬浮颗粒逐渐的变成液体颗粒,而这些液体颗粒又会重新组合在一起产生反应后形成另一种污染物,正如此流程,便形成了雾霾天气(4)环境立法不足在环境立法方面,虽然我国有很多的关于环境质量的约束和标准,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下方安排,导致出现严重的雾霾情况。

就是因为很多环境保护法都是形同虚设的,所以到对当地企业和生活没有太多的影响或是震慑的作用。

这样的情况也表现了政府在此方面没有做出过多的要求,更加没有对相应的企业做出措施,而且政府为了能够让城市发展的更快,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影响方面的进行约束。

3.雾霾污染特征1) 我国大范围雾霾期间,8个重点城市PM2.5、PM10均严重超标,其中PM2.5平均超标2.34倍,以石家庄市污染最严重; PM2.5/ PM10比值平均为0.72,北京最高为0.98,交通源污染对雾霾天气贡献明显。

2) 雾霾形成#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济南与郑州、太原与西安发展趋势接近。

区域气候变化及污染物的迁移是形成雾霾区域性的主要原因。

3) 夜间逆温与雾的形成导致污染物扩散困难,以及雾霾相互转化形成恶性循环,加上长期无降水降雪及大风天气,是本次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气象成因。

4)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本次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济南、太原、西安等市大气污染表现出显著的复合污染特征。

4.雾霾分析方法中国在PM2.5 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随着近几年的雾霾化严重,才引起政府部门和一些学者对PM2.5 的研究工作的重视。

在以前分析颗粒物主要是研究PM2.5 和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

刘辉等在分析北京市PM2.5 及其水溶性离子在200年前后的变化特点时通过采集部分地区作为观测点,得出在排除污染源排放之外,影响PM2.5 增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气象条件,除此之外还会影响水溶性离子浓度。

刘辉的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气流的区域性流动也会影响PM2.5 污染严重性。

樊文雁等在北京通过观察分析,得知雾、霾、晴 3 种典型天气状况下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吴志萍等通过研究校园内多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 的月日变化规律,得知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绿地的PM2.5 浓度也有极大差异。

孟昭阳等持续观测了2005 年12 月至2006 年 2 月太原市区气象溶胶细粒子PM2.5,并首次用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得出在冬季时太原市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即知太原市冬季污染严重。

在该文最后还得出,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都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

周丽运用统计分析和气象统计预报的方法,利用已知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建立了气溶胶PM2.5 粒子浓度与气体污染物、气象要素场的两类统计相关拟合模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一些检测手段的进步,对于PM2.5 观测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研究越来越多。

陶俊等于2009 年 4 月19 日至 5 月17 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集PM2.5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8 种碳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左旋葡聚糖及水溶性离子分析,初步探讨了碳气溶胶的来源。

结果表明EC2、EC3 主要来源机动车排放,EC1 主要来源于煤炭排放。

木拉提等则在沙尘暴期间探讨了北京地区沙尘中PM10、PM2.5 所含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王巍等研究分析了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PM2.5 和PM10 质量浓度变化情况,得出在污染物Pb、As 容易在PM2.5 中聚集,并且得出可能主要来源于人类,与其它的自然影响因素无关。

张永等研究家庭居室空气中PM2.5 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得出PM2.5 和PM10具有较强的统计学相关性。

程鸿等调查住宅内空气污染状况,通过研究室内室外活动对PM2.5 浓度的变化影响,制定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田芳等通过在天津市塘沽区布设 3 个采样点,共采集12 个PM2.5 样品,测定其中16 种优控PAHs 的含量,研究细微颗粒物PM2.5 中PAHs 的分布特征及来源,通过研究得出,煤的燃烧、工业污染是PAHs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交通和燃煤是PAHs 工业点来源的主要来源,而乡村点则主要是煤的燃烧或者来源城市中心或工业点通过大气流而来。

何宗健等调查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 的污染水平,2007 年7—8 月在南昌市 5 个典型城市功能区采集了80 个样品。

得出南昌市污染严重,且交通干线远远大于工业区,工业区大于商业混合区,商业混合区大于居住区,而居住区则远大于远郊区。

王娟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秋季鄂尔多斯市居民区、工业区和清洁区 5 个采样点大气PM2.5、PM10 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组分,通过与中国其他大中型城市对比发现,中国多地区PM2.5、PM10 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排放。

刘刚等研究杭州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和碳、的污染状况得出,杭州市PM2.5 重要组成部分是碳,而主要污染重金属是Zn、Pb、Cu、Mn,氮、氢则主要是以无机氮和有机氮等多种形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