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梁兴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梁兴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梁兴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和贡献。
以下是一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概述:
1. 强度原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需要确保其满足强度要求,即在承受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和连接部件的强度足够,不发生破坏或失稳。
2. 刚度原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保持足够的刚度,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3. 稳定性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保证结构在施加荷载后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倾覆、屈曲或失稳。
4. 耐久性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在预定使用寿命内能够保持结构的耐久性,防止因环境因素引起的腐蚀、劣化和损害。
5. 经济性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要追求经济性,即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材料和成本,提高结构的效益。
6. 安全性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即能够承受极限荷载而不引起破坏、损失或危险。
梁兴文作为工程院士,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成果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总结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总结一、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特性1.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特性:混凝土是通过水泥、骨料、水以及外加剂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人工石材,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一定的抗拉强度。
混凝土的强度特性是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混凝土的等级、强度指标和设计要求进行选取。
2.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材料在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侵害,如氯离子渗透、碳化、冻融循环等,这些因素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到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二、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1.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质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本构关系来描述。
弹性本构关系是指混凝土在小应变范围内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是指混凝土在超过其弹性阈值后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2.混凝土的受力方式:混凝土结构一般通过抗压和抗弯的方式来承受荷载,其中抗压受力是由混凝土的强度特性所决定,而抗弯受力是由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和结构的几何形状所决定。
三、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原理1.平衡原理:混凝土结构在承受荷载时需要满足平衡条件,即外力的和等于内力的和。
平衡原理是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基础,可以通过受力分析和结构模型来满足平衡条件。
2.极限平衡原理:混凝土结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极限平衡条件,即在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承载能力要大于荷载的作用。
极限平衡原理是基于结构的安全性设计的基础原则。
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1.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首要要求是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即结构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韧性。
2.结构的使用性能:设计混凝土结构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使用性能,如结构的刚度、抗震性能、振动响应等。
这些性能要求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舒适性。
3.结构的经济性: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尽量节约材料,并使结构在整个使用寿命内的总体经济成本最低。
经济性是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在满足安全性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考虑。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结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优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造价低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设计原理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1.材料强度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材料强度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特性。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配合比、水胶比、养护条件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的强度等级等因素来确定材料的强度特性,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荷载与响应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荷载与响应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荷载的作用和结构的响应。
荷载是指结构所承受的外部力,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
结构的响应是指结构对荷载的反应,包括变形、应力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荷载的作用和结构的响应来确定结构的尺寸、形状、材料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等效荷载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等效荷载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将不同的荷载作用转换为等效荷载,以便更好地考虑结构的响应。
等效荷载是指能够产生与原始荷载相同响应的荷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荷载的作用和结构的响应来确定等效荷载,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4.极限状态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第四个基本原理是极限状态设计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极限状态包括强度极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
强度极限状态是指结构在达到破坏强度之前的极限状态,使用极限状态是指结构在达到使用极限状态之前的极限状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极限状态来确定结构的尺寸、形状、材料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5.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第五个基本原理是可靠度设计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结构在使用寿命内的可靠性。
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

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原理是基于混凝土的特性和行为。
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混凝土的主要特性是优秀的压力强度和较差的拉伸强度。
因此,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压力强度,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截面尺寸来降低混凝土受到的拉应力。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受力模式和荷载情况。
根据结构受力的原理,可以确定结构的支座反力和内力分布情况。
基于这些信息,可以采用力学原理和结构力学的方法来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可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并进行结构的优化。
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荷载的大小和作用方式。
根据结构力学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混凝土截面的尺寸和配筋的数量和布置。
同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确定适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总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是基于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和受力行为,利用结构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
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截面尺寸的设计,可以实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优势特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2章

0
1.1
1.0
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建规 0 S R 桥规 0 Sud R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三、建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 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S
▲基本组合-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
S G SGK Q1SQ1K Qi Ci SQi k
i 2
2.1.2 结构的功能
(包括安全性、适应性和耐久性)
一、 结构的安全等级
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影响程度分为三级。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破坏后果 很严重 严 重 不严重 建筑物类型 重要的建筑物 一般的建筑物 次要的建筑物
3.1 结构的功能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桥梁结构的安全等级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三、 结构的功能
(包括安全性、适应性和耐久性)
1、 安全性
结构在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 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 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
▲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 ▲各种作用:指荷载、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如温度和收缩变形受 到约束时); ▲偶然事件:如地震、爆炸、火灾、撞击等;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则
2.2 按近似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2.2.1结构的可靠度 一、可靠性
结构在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规定的条件 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完 成预定功能(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能力。 即是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总称。
二、可靠度
结构可靠度: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因(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差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讲解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讲解一、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是指根据工程的要求和使用条件,选定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和结构形式,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混凝土各部分的尺寸、配筋、荷载和钢筋的数量等设计要素,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功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力学基础理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需要基于力学基础理论,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力学基础理论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石,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2.工程经验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还需要依据工程经验和规范进行,这些经验和规范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建筑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混凝土标准等。
这些规范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的,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3.工程实际情况:混凝土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包括工程的使用条件、地质环境、气候条件、荷载情况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实际情况,才能进行合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荷载分析荷载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是指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力和力矩,包括静载荷、动载荷和温度荷载等。
荷载分析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荷载种类和大小的确定:荷载的种类和大小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常见的荷载有自重荷载、活载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温度荷载等。
2.荷载分布形式的确定:荷载分布形式是指荷载在结构上的分布情况,包括集中荷载、均布荷载、三角形荷载、梯形荷载等。
荷载分布形式的不同会对结构的受力情况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计算。
3.荷载组合的确定:荷载组合是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各种荷载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
荷载组合需要根据规范的规定进行,以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三、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材料力学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材料力学分析是指对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混凝土的强度计算: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其抗压和抗拉的能力,需要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制作工艺、养护条件等进行计算。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在适当的比例下将水和水泥混合,再掺入细骨料和粗骨料进行搅拌,使混凝土形成坚硬的固体材料。
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硬化过程:在混凝土发生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
这些水化产物会填充骨料中的空隙,并与骨料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坚固的混凝土结构。
2. 构造作用:在混凝土中,粗骨料起到增强结构强度的作用,可以承受大部分的荷载。
而细骨料充当填充物,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3. 拉力和压力: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承受的主要是压力。
由于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高,所以在结构中通常用来承受压力荷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混凝土还会受到拉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需要考虑到其抗拉能力。
4. 变形和裂缝:由于施加荷载或温度变化等原因,混凝土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形和裂缝。
为了控制和减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裂缝,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使用适当的预应力或钢筋加固。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通过混合水泥、水和骨料,利用水化反应形成固化产物,以及骨料的填充和粘结作用,形成坚固的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压和一定抗拉能力。
合理
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可以控制和减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和裂缝。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是指根据工程要求和设计标准,合理选用混凝土材料,并设计出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技术可行的建筑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原理包括结构力学原理、材料力学原理、结构可靠性原理和经济性原理等。
一、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原理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平衡条件、受力分析和构件设计三个方面。
1.平衡条件: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结构的每一个构件都必须满足平衡条件,即力的合力和合力矩为零。
根据平衡条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构件设计才能进行。
2.受力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分析是确定结构中每个构件的受力大小和作用方向,以及受力形式的转化和传递关系。
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有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
3.构件设计:根据受力分析,确定结构中每个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进行构件的尺寸、形状和布置设计。
构件设计要满足受力性能和使用性能的要求,例如承载力、变形、稳定性等。
二、材料力学原理材料力学原理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混凝土抗力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1.混凝土抗力: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试验获得。
混凝土在受压时会发生应力-应变关系,设计中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受压变形和应力分布等。
2.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用来承受拉力的主要材料。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是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依据,常用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可以通过试验获得。
根据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确定钢筋的配筋率和受拉构件的尺寸。
三、结构可靠性原理结构可靠性原理是指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应大于工作受力的大小,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结构可靠性的判断需要考虑荷载的大小和组合,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材料的性能和不确定性等。
1.荷载:荷载是指作用在结构上的外部力量,包括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
永久荷载是指结构自身的重力和永久性的荷载,可变荷载是指结构受到的短期性荷载。
2.系数:结构设计中引入系数是为了考虑结构荷载的不确定性和结构的可靠性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 1 绪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材料利用合理 钢筋与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可充分发挥;
可模性好 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结构形式; 耐久和耐火性好 结构整体性好 刚度、阻尼大 维护费用低; 有利于结构的抗震、抗爆; 有利于结构的变形控制;
材料易获得 混凝土中的砂、石料可就地取材。 耐腐蚀、耐辐射性能好 可用于特殊结构
1 绪论 1 绪论
将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材料性能。
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础: 1. 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可以保证两者协同工作 2. 温度线膨胀系数相近,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两者之间不会 产生过大的变形差 (钢材为1.2×10-5 ℃-1,混凝土为1.0~1.51×10-5 ℃-1 ) 3. 包围在钢筋外围的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免于锈蚀,保 证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1824年英国人Joseph Aspdin(December? 1778 ~ 20 March 1855)发明波特兰水泥 1849年法国人Joseph-Louis Lambot(May 22, 1814 ~ August 2, 1887)制造了铁丝网水泥砂浆结构的小船 1872年在纽约建造了第一所钢筋混凝土房屋 混凝土结构开始应用距今仅150多年 与砖石结构、钢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并不长,但 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大量土木工程中主要采用的结构 形式,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还在不 断发展。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
交通工程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
水利工程
大坝、拦海闸墩、渡槽、港口等
瑞士大迪克逊大坝(Grand Dixence Dam),1962年,高 285m,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大坝,坝顶海 拔高度185m,坝体 最大高度181m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
特种工程
核电站的安全壳、热电厂的冷却塔、储水池、储气灌、海洋石油 平台、电视塔等
• 李 乔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年 • 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 朱伯龙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领域:
房屋工程 房屋工程 交通工程 水利工程 特种工程
我国超过100m高的高层建筑中绝大 多数是混凝土结构或为混凝土和钢 的组合结构
1 绪论 1 绪论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自重大 不适于发展高层和大跨结构; 往往导致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 对防渗漏的结构不利,会影响结构的耐久 工期长,受季节影响; 混凝土产生裂缝或被压碎后修复困难;
承载力较低 抗裂性差 性; 施工较复杂 修复、加固难
1 绪论 1 绪论
1.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发展
混凝土施工机具
混 凝 土 搅 拌 站
混凝土施工机具
混 凝 土 搅 拌 车
混土施工机具
混 凝 土 泵 车
第1章 绪论(Introduction)
•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 • 1.3 学习内容、目的及方法
1 绪论 1 绪论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混凝土结构:
C20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包括:承载力、裂缝宽度及变形大小。
1 绪论 1 绪论
混凝土的基本材料特性
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 通常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20 破坏时具有明显的脆性特征
1 绪论 1 绪论
钢筋的基本材料特性
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 具有屈服现象,破坏时表现出较好的延性 细长的钢筋受压时极易压曲
1 绪论 1 绪论
1.3 学习内容、目的和方法
学习内容
基础 知识
材料特性 设计方法 构造特点
构件设计、 验算等
受弯构件 受压构件 受拉构件 受扭构件 偏压、偏拉构件 变形、裂缝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 绪论 1 绪论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
受拉构件 受压构件 受弯构件 受剪构件 受扭构件
截面基本受力形态
拉 压 弯 剪 扭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 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 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韩愈《进学解》
以混凝土材料为主,并根据需要配置钢筋、预应力筋、 钢骨、钢管或纤维等形成的主要承重结构,均可称为混凝土 结构(Concrete Structures)。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Composite Structure 素混凝土 Plain Concrete 钢筋混凝土 Reinforced Concrete 钢骨混凝土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钢管混凝土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纤维增强混凝土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预应力混凝土 Prestressed Concrete
RC局限性 局限1:高强钢筋无法发挥作用 局限2:RC结构很难用于大跨结构
对受拉区混凝土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应力 ?
1 绪论 1 绪论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1 绪论 1 绪论
1.2.1 预应力混凝土(PC)的基本原理
pk
Np
e
(a)
Np
(b) (c)
或
或
(d)
通过人为控制预压力Np和偏心距e的大小,可使梁截面受 拉边缘混凝土产生压应力、零应力或很小的拉应力,以满 足不同的裂缝控制要求,从而改变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 原有的裂缝状态,成为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 绪论 1 绪论
钢筋混凝土的设计方法
20世纪初 容许应力 设计法 20世纪 30~40年代 破坏阶段 设计法 20世纪 50年代后 极限状态 设计法 半经验半概率法 近似概率法 全概率法 生命全过程设计法
材料力学 的方法
按经验确定安 全系数
随着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 有限元法的广泛应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朝全过程、非线性、三维化发 展,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日趋合理、经济、安全、可靠。
1 绪论 1 绪论
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 简称PC)是在混 预应力混凝土 PC 凝土构件承受外荷载之前,对其受拉区预先施加压应力。 这种预压应力可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 因而可减少甚至避免裂缝的出现。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对预应力混凝土下的定义是: 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地引入某一数值与分布的 内应力,用以全部或部分抵消外荷载应力的一种加筋混凝 土”。
1 绪论 1 绪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提高了抗裂度和刚度 节省材料,减轻自重 减小混凝土梁的竖向剪力及主拉应力 结构质量安全可靠 预应力可作为结构构件连接的手段 提高结构的耐疲劳性能
1 绪论 1 绪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施工工艺复杂 需要专门设备 预应力反拱度不易控制 开工费用大,成本高
1 绪论 1 绪论
1.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发展
1886年 美国的P. H. Jackson 利用钢筋对混凝土拱施加 预应力; 1888年 德国的C. E. W. Doehring 利用钢筋对混凝土楼 板施加预应力,并获得专利; 1928年 法国的Eugène Freyssinet(July 13, 1879 ~ June 8, 1962) 采用高强钢丝实现对混凝土施加预应 力;
1 绪论 1 绪论
1.1.1 钢筋混凝土(RC)的基本原理
由上述对比试验可知: 素混凝土梁
L=1500mm
120mm 200mm
钢筋混凝土梁
L=1500mm
120 C20 200
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比素混凝土梁大大提高(14倍); P P 2φ14 素混凝土梁破坏突然,没有明显预兆;而钢筋混凝土梁则 表现出较好的延性,破坏前有明显预兆; 钢筋混凝土梁最终由于混凝土被压碎而破坏,此时钢筋已 经屈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均得到充分利用。 F1=4.4 kN F2=62.5 kN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拉区混凝土设计为开裂状态下工作,但 对裂缝宽度有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Principle of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主 讲:梁艳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主要教学参考书(References)
1 绪论 1 绪论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取决于混凝土材料的发展
自重大 抗裂性差 承载力较低 施工较复杂 修复、加固难 轻质混凝土 预应力、纤维混凝土 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 碳纤维布,体外预应力
高性能、高功能和智能化是21世纪混凝土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
1 绪论 1 绪论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实际构件的受力是基本受力形态的复合
1 绪论 1 绪论
学习目的和方法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和力学分析方法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构造 基本理论 ↔ 工程实际 基本理论 + 练习
1 绪论 1 绪论
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面向土木工程专业,重在原理; 本课程与《材料力学》相似但不同;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方法半理论、半经验; 不可将教材作为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