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学习现代新诗内容解析:“教会学生做人”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为学习现代诗歌。
四首诗歌的共性是情感,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基本思路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教学篇目中的具体情感美,并将其作为教学主题深入赏析,进行主题式教学,最终让学生在体味情感美中学会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目标及解析:·目标: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1、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了解诗歌的表达艺术美。
目标解析:1、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情感美是组成语文世界的独特魅力之一,更是诗歌感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背后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与情感有关的因素: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2、语文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让人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感。
所以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达艺术并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问题:诗歌是美的艺术,诗歌的美美在哪些方面?(美在情感;美在表达)·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可能对诗歌存在畏难心理。
2、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不全面。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艺术。
情感首先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
所以需要使用电脑观看朗诵视频,或听课文朗诵。
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流程课时1·内容:有一种美叫情感之《沁园春·长沙》·内容解析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
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语文教学计划高一年级上学期一、需要完成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二语文课本共八个单元阅读欣赏,八个表达交流,六部分梳理探究及四篇名著导读。
二、《高中语文(必修1)》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在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程的第一模块。
此模块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前10周学习完毕。
《高中语文(必修1)》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初中语文的依赖式学习改变为高中语文的研究式是关键。
三各单元教学达标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意象的分析;2.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错误》中的怨情。
[教学时数]9课时说明:《沁园春·长沙》2课时、《雨巷》《再别康桥》共3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1、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2、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3、达标检测方式:一课一检测与单元检测相结合[备课参考]诗歌可以言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理。
古今中外的诗歌,尽管民族心理结构、诗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经历等存在着差异,但以诗歌抒写自己心灵的秘密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含答案

河形 感情 修辞 方式
象
手法
一、大堰 悲苦 怀念
河与我 低微
(1~2 的身 与痛
段)
世悼
间接 反复 抒情
二、大 堰河勤
勤劳 善良
眷恋 感激
反复 排比 通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劳、悲苦、
记事
善良的一
来
生(4~8
抒情
段)
三、大
堰河身后
边叙
的悲凉和 命运 同 反复 事
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
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
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 岁时
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
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
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
被歧视空气里长大” 的。因此他对他的养
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
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
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
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
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
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
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
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年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题
第 课时
周第
高
中
授课班级
班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
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 教案示例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错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合理想象诗歌情境,深入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通过本诗和一般古典闺怨诗的比较,体会本诗在写作角度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在背诵全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一。
导入:在诵读的时候,已经可以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古典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作者郑愁予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的现代派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
而《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二。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语言,意境。
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但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其中藏着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问)什么故事呢?(明确)一个游子路过江南,被一直在等待的女子误认为是归人。
作者没有正面写相遇,但马蹄声却掀起了一阵阵情绪的波澜。
(问)诗歌创设的环境氛围是怎样的?诗歌的情绪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环境氛围是凄清的,情绪基调是落寞、孤寂的。
第一小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交代了叙事的背景,一“走”,一“等”,一游子,一思妇,表现了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传统主题:思妇盼归人。
三。
出示历史上的闺怨诗,通过比较体味诗歌创作角度上的不同。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八声甘州(下阕)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比较:相似点:从内容上看,都是闺怨诗,都突出了女主人公“等”的状态。
不同点:1、对女主人公的处理。
问:包括本诗在内的四首诗中,哪一首中的女主人公情感表现得最为含蓄?明确:三首词中的女子都以明确的登楼者的形象出现,“思”“恨”“断肠”“凝愁”,都是敞开心扉,直抒胸臆。
但《错误》中的女子却十分矜持,她的全部动作不是“望”,而是“听”,显得最为含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ຫໍສະໝຸດ 一、知识教育目标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
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教案)单元教学整体规划: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虽然长短不齐、作者不一,但都于含蓄朦胧之中隐匿着一个丰富斑斓的情感世界,充盈着美的享受,活跃着灵动的情感,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
比如《沁园春·长沙》里生机勃勃的秋景和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这些丰富的美与情就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金钥匙,教师要以诗歌中的美情为线,引导学生以美读诗,以情赏诗,在情感融合共振、诗意个性化的品读中进行探索式对话。
要想实现诗歌教学里“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生动风景,教师首先要唤醒学生与文本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体验、心灵感受,以“我”观诗中之物,以“我”品诗人之情,由己推人,读懂诗人,最终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结果。
学生一旦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以及争鸣,就能由此掀起共性群体的审美品读热潮,从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的心灵解读,使文本意义世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引人去解读领悟,去品味沉醉,使文本解读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生动局面。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体验涵咏式的诵读,尽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还可以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比如描绘《沁园春·长沙》里的秋景,可以对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想象拓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活动。
如布置随笔,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抒发对课文真诚的感动或对课文神韵的感悟,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涵咏诗歌语言,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情感,能使学生继续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往、融合,心灵的碰撞、沟通,生成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延伸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活动,使心灵得到净化提升。
简言之,诗歌单元的导学就是要实现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引导学生先调动己情,唤醒个性化审美体验,再在共性群体的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最后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心灵解读,从而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上学期
一、需要完成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二语文课本共八个单元阅读欣赏,八个表达交流,六部分梳
[
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意象的分析;
2.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错误》中的怨情。
[教学时数]
9课时
说明:《沁园春·长沙》2课时、《雨巷》《再别康桥》共3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2、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3、达标检测方式:一课一检测与单元检测相结合
[备课参考]
诗歌可以言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理。
古今中外的诗歌,尽管民族心理结构、诗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经历等存在着差异,但以诗歌抒写自己心灵的秘密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因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应当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感受诗人的情感,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是诗人情感与心志的表达,但又多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经常是通过意象来体现。
因而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也称之为意境,是文学作
/
求的这个爱情则是一种纯真、纯情的爱情,惆怅而又伤感。
此外,这首诗通过反复的手法来深化意境,抒发感情,极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学习中应当注意的。
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加强诗歌的朗诵,以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