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作业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目标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精心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

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其中综合性学习以“中华传统节日”为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材编写和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36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会写并理解50个词语。

(学生水平:了解、理解)2.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学生水平:了解)3.背诵、默写、理解《古诗三首》;抄写指定段落。

(学生水平:了解、理解)4.了解课文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并能运用方法写句子。

(学生水平:理解、应用)5.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个手工活动的过程。

(学生水平:应用)6.能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

(学生水平:了解)二、课时目标⑨三首古诗作业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学生水平:了解)2.背诵、积累、理解三首古诗。

(学生水平:了解、理解)3.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学生水平:了解)⑩纸的发明作业目标:1.会认“创、携”等13个字,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生字。

(学生水平:了解)2.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学生水平:了解)⑪《赵州桥》作业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理解相应的词语的意思。

(学生水平:了解、理解)2.抄写第三自然段,介绍赵州桥。

(学生水平:了解)3.了解课文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

⑫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作业目标:1.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作业目标:1.根据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学生水平:应用)2.用不同的方式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和风俗习惯。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

3. 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感恩亲人、朋友。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元日》《清明》的内容及背景。

2. 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3. 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绘诗中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4. 描述画面:学生分组讨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学生齐背、分组背,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魅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2. 诗句:重点诗句及其含义。

3. 画面:诗中描绘的主要画面。

4. 情感:诗人的情感及学生感悟。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元日》《清明》。

2.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窝囊)第二课时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1.读句子,写古诗。

(1)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粽子)重阳节(菊花酒)元宵节(元宵)中秋节(月饼)春节(水饺)3.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家乡和亲人)(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表格式)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大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学习任务设计争做文化传承人任务一:穿越时空去过节任务一整合了《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以“穿越时空去过节”这个任务,联结古今,在诵读古诗中学习传统节日,在体验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生长,最后开展“中国节日我来说”的活动,学生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自己对节日个性化的理解,最后以作业的形式,用书面语再来介绍传统节日,要求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全班展出投票,最后评选出“我最爱的传统节日”。

3课时任务二:“纸文化”小讲坛学生上小讲坛向世界介绍纸的前提是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纸的进化历史。

教师可以以课后习题第一题的图表为抓手,帮助学生梳理纸的前世今生,理清讲述思路。

为了防止学生讲得千篇一律,可以设计加分项,鼓励学生在课文信息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搜集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国造纸术更多的文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时任务三:假如国宝会说话《赵州桥》全文从桥的结构和图案两个方面写出了它的坚固和美观。

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坚固和美观,如“赵州桥为什么可以1400多年屹立不倒?”“赵州桥为什么让你过目不忘?”,由问题驱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并全班反馈,反馈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了。

最后开展“假如国宝会说话”活动,让学生代入赵州桥的角色,以第一人称来介绍赵州桥的坚固或者美观,要求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清楚,说出条理。

2课时任务四:画里有一个节日可以展现古时的民风民俗,一张纸、一座桥可以体现古人的智慧,一幅画也可以激起我们对古人1课时。

三下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三下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三下语文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一、作业定位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作为本套教材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综合性学习分别是三条主线,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融合,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

因此在单元整组的视域下统筹本单元,应同时考虑到以下三个维度:1.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排的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分别从传统节日、传统发明创造和文化遗产等方面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他各板块如课后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日积月累等,也都紧扣“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整体性较强。

考虑到学生认知的有限性,可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言语习得走向言语表达,有意识地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这是继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理解内容”这一素养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化和提高。

不仅指向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指向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

单元内各板块紧扣语文要素,课后多次出现图表,帮助学生有序、清楚地表达。

因此本单元的作业可以搭建图表式的支架,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语文能力。

3.综合性学习作为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采用嵌入的形式进行编排,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单元篇章页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和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做准备。

最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

教学时,教师就要将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单元来实施,层级推进。

基于本单元的特殊性,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特点一一凸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一、看拼音,写词语。

1.爆竹声声,思念深深,送来一杯túsūjiǔ(),捎去一份问候。

2.他们xiōng dì()失散多年后又团聚了。

3.借问酒家何处有?mùtóng()遥指杏花村。

4.今后,我要jiābèi()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给下面诗句中带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只填序号)1.春风送暖入屠苏..( )A.地名B.美酒2.千门万户曈曈..日( )A.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B.傍晚的太阳3.总把新桃.换旧符( )A.桃花B.桃符三、按古诗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元日》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元日”指,即农历。

诗中描写了过春节时、、等习俗,表达了人们虔诚的心愿和美好的期盼。

2.《清明》是代诗人写的,描写了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适逢(节日)时的思想感情。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频频点头。

(仿写拟人句)2.过年了,人们把红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

(改为“被”字句)五、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王维是代著名诗人,他和孟浩然一样,是派代表诗人。

2.解释下列字。

独: 。

倍: 。

3.中秋佳节之时,你不在爸爸妈妈身边,这时你可以用此诗中“”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4.本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A.思念家乡B.重阳登高的愉快C.喜爱家乡第9课古诗三首一、1.屠苏酒 2.兄弟 3.牧童 4.加倍二、1.B 2.A 3.B三、1.宋王安石春节正月初一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桃符 2.唐杜牧清明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3.独自重阳节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四、1.小鸟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

2.过年了,红红的对联被人们贴在大门上。

五、1.唐山水田园 2.单独加倍 3.每逢佳节倍思亲 4.A附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 一、根据看拼音写字、词。

xi ōng zh ǎng d ú z ì
1. 一人在异乡工作。

m ù ch ǎng ji ù
2. 旁边有个 工厂。

ji ǔ f ú h é
3. 这些 标准。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1.爆竹声中一岁除.( )
A. 去掉。

B.授;拜(官职)。

2.路上行人欲.断魂( )
A. 想要;希望。

B. 将要。

C. 欲望。

D.需要。

3.独在异.乡为异客 ()
魂 槐 ( ) ( ) 佳 挂 ( )
( )
异 导 ( ) ( ) 借 猎 ( )
( )
A.有分别;不相同。

B. 另外的;别的。

C.奇异;特别。

D.惊奇;奇怪。

四、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的打“×”。

1.“元日”指的是大年三十。

()
2.“桃符”就是今天春联的前身。

()
3.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
六、根据课文填空。

1. 本课的三首古诗所写的内容都与我国的__________有关。

《元日》作者是_ _____朝诗人______,诗中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

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 、________、____等。

2.《清明》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_。

诗中描写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_______,这个节日有______、______等习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

诗句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__,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兄长独自 2.牧童旧 3.酒符合佳节
二、示例:灵魂槐树佳节挂号异乡向导借书猎人
三1.A 2.B 3.B
四、1.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格,常在元日饮用。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逢:遇到;遇见。

倍:加倍。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遥:遥远。

请问卖酒的店家哪里有?放牛的少年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五、1.× 2.√3.√4.√
六、1.唐杜牧 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