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合集下载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排序版)(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说明:试卷号:2107;资料整理于2019年9月2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案情]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2010年1月试题][案情]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2011年7月试题][案情]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2017年1月试题][案情]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2018年7月试题]吴某,男,25岁,无业。

陈某的外甥。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犯故意伤害罪服刑2年半。

朱某,男,17岁,无业。

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住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

2017年11月的上中旬,陈某带着吴某和朱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和朱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和朱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

2017年11月22日下午,吴某和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

许莱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却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

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

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一、选择题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9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 D.从轻6.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 B.六个月C.一年 D.二年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1.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 D.免除15.犯罪既遂是指(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筒答题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筒答题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筒答题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筒答题1.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4分)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分)(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2分)(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分)2. 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3分)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

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4分)(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3分)3. 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4分)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分)(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2分)(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分)4. 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答: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4分)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1)时空性。

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022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2022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2022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

A. 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2.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A. 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3.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 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B.自动性C.有效性D.彻底性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7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 )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12. 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3.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

2022秋期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分学期版)

2022秋期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分学期版)

[2022秋期]2107国开电大《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台新发夏席(分学期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2年10月16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2年7月试题及答案25.案情;胡某,男,1993年5月出生。

2010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6年4月刑满释放。

2021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

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

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

停车看看吧。

”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

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

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

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己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本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伞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 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15.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6.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 ),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7.缓刑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二种,即单一(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13.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三年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说明:1.试卷号:2107;2.课程考核: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3.资料整理于2019年12月5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25.案情:徐某某,男,2001年4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因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

2017年3月17日晚上,徐某某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赵某(女,13岁)一人在家学习,便从赵某家窗口跳了进去,对赵某说要跟她玩玩(指发生性关系),赵某骂他流氓,要他滚出去。

徐某某打了赵某两耳光,随即脱下赵某的裤子与赵某发生了性关系。

临走,徐某某要赵菜拿点钱给他。

赵某说没钱。

徐某某又打了赵某一巴掌,并说舢你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喊不许跑!”随后便在赵某家中翻箱倒柜,结果只搜到‘160元钱。

这时,徐某某听见外面有说话声,便立即从窗口跳出逃跑。

赵某随即大喊起来。

经过此地的王某夫妇听见喊声追赶过去,将徐某某抓住并送至派出所。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徐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答:(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徐某某以暴力手段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并劫取其家中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徐某某出于两个犯罪的故意,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其行为符合两个犯罪构成,因而应当对其实行数罪并罚。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1.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3.缓刑适用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C.十五年D.十八年5.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 ),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7.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8.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10.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 )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11.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1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B.六个月C.-年D.二年13.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说明:内部绝密考试资料,涵盖电大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25岁,无业。

陈某的外甥。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犯故意伤害罪服刑2年半。

朱某,男,17岁,无业。

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住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

2017年11月的上中旬,陈某带着吴某和朱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吴某和朱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和朱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

2017年11月22日下午,吴某和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

许莱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却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
(2)陈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教唆犯。

陈某为达到杀害许某某的目的,以金钱为诱惑,指使原本无犯罪意图的吴某和朱某将许某某杀害,其行为完全符合教唆犯的特征,因此属于教唆犯。

(3)陈某和吴某在共同犯罪中均属于主犯。

陈某虽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他不仅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而且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于犯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陈某属于主犯。

吴某直接实施杀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主犯。

(4)朱某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朱某在参与犯罪过程中未直接实行杀人行为,只是帮助吴某望风,因此属于从犯。

(5)对于陈某和吴某,应当按照本案全部犯罪处罚。

陈某教唆不满18周岁的朱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对于朱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吴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属于累犯,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7)朱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适用死刑。

[案情]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4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

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

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

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

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

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

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国法院是否有权管辖?如果我国法院有权管辖,应当如何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答:(1)韩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由我国法院管辖;对其所犯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本案中,韩某采取捆绑等暴力手段强奸胡某,后又为了掩盖罪行而将胡某杀害,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两个行为,其行为显然已分别构成犯罪。

(3)韩某的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境内,而且韩某虽是外国人,但其并不享有外交豁免权,此案中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因此,根据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此案应由我国法院管辖。

(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韩某所犯两罪应当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案情]
胡某,男,17岁。

2009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9年11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

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

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

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

停车看看吧。

”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

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

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

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予车下。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在对其新罪作出判决的基础上,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5)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胡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不能适用死刑。

[案情]
胡某,男,1989年5月出生。

2006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2年4月刑满释放。

2017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

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

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

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

停车看看吧。

”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

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

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

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