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学(1)
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试题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生态水文学是研究有关生态圈与水文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态水文学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提示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回答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与调控。
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归纳为3个主要方向:一是流域中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研究生态过程如何影响流域或区域的,包括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对河流水文过程的作用;二是流域水利工程措施作用和影响流域内的生态系统,也就是流域水文过程或水文情势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的问题,包括河道内和河道外相关区域;三是生态水资源问题,研究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的水资源需求和水消耗规律,包括不同水供给情况下的生态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前两个方面可以称为生态水文学的水文过程领域,后者则是生态水文学的水资源问题领域。
可以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基于水文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的包含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资源两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1 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存在多方面的来自学科交叉与村民委员会观念上的和技术手段上的等诸多困难,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缺乏生态过程要素中有关水文的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信息积累,如植被结构如何影响降雨和雪的截留作用,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有水汽压差如何控制着植物功能性组分的蒸腾作用等,而且存在比水文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尺度问题。
1.1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是早期生态水文学的核心领域,以流域水利工程措施如何作用和影响流域内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针对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沼泽、泥炭地和水文生态系统等,研究水生生态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响应。
另外,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文过程变化及其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由此从淡水生态系统中丧失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未来变化趋势,将是生态水文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一样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并且这种尺度效应与水文过程的尺度效应有着不同的范畴。
第一篇 水文学与水资源(第一章 地球上水)

地球总水量13.86×108km3,其中每年平均仅57.7×104km3的水参与水循环,按此速度全部水量 循环一次,或者说全部水量更新一次,需要2400年。
• 1.4 地球水圈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 1.4.1 水是生命的介质
水的许多宝贵特性,像异常高的溶解能力,在溶解物质作用下其 化学性质不变等,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百分数(%)
占总淡水量
30.1 0.05 68.7
0.86 0.26 0.03 0.006 0.04 0.003 100
• 第1章 地球上的水
• 1.2 水——不寻常的寻常物质
• 特别高的冰点和沸点 • 特别大的融化和蒸发潜热 • 特别大的比热容 • 反常的热膨胀和密度变化 • 万能的溶剂
• 第1章 地球上的水
• 1.4.4 水是所有生物机体的主要组成
地球上所有生活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平均含80%。也就是说,有机体几乎4/5 的重量是水。据水文学家估计,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和人含有近11200亿t水,相 当于同时灌满世界上所有河床的水量的一半。
1.4.5 水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
1.4.6 水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答:事实上,地球可以从宇宙空间获取水分,也可以向宇宙空间散失水分,还可以从地球内部 析出化合水。水从宇宙空间进入地球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随降落的陨石带来,据估计这一项每 年平均约0.5km3;另一是在大气圈上层由太阳来的质子形成的水分子,这一项数量难以估计。在 大气圈上层,由于太阳紫外线的作用,水蒸气分子可以离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使水在宇宙中 消散。大体上可以认为,地球从宇宙获得的水量等于消失在宇宙中水量,进出基本平衡。
海洋净蒸发 4.48×104km3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文生态学(hydroecology)课程编码:Z301259总学时/总学分:16/1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16/1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基础选修课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生态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水文监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为专业课的学习、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一、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水文学分类。
二、水文与水资源学与本专业的关系。
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四、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水文与水资源学地发展现状。
第二章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讲课2学时)一、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循环概念及模式、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周期、我国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二、水量平衡:水量平衡的概念、水量平衡的原理、水量平衡方程本章重点:水循环模式和类型、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第三章降水(讲课2学时)一、降水类型及特征: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表示方法。
二、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降水资料的分析与插补。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及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章重点: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降水的基本要素第四章下渗(讲课2学时)一、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下渗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下渗的基本要素。
二、下渗理论和经验公式: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霍顿经验方程、霍尔坦经验方程、考斯加科夫经验方程。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土壤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本章重点:下渗理论与计算第五章蒸发(讲课2学时)一、水面蒸发:水面蒸发的物理机制、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水面蒸发的估算。
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摘要: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从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实现流域生态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通过对生态学与水文学相关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概念与内涵,综述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水文与生态的相互关系、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河流生态需水量,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指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学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河流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生态修复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水文机制的边缘科学,于1992年在都柏林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目的是寻求对水文因子与生态系统间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方法[1]。
生态水文学源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的研究,1996年Wassen[2]等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水文学的定义,他们认为:生态水文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湿地生态系统自然发育以及评价湿地系统价值、保护和恢复的一门应用科学。
2000年Zalewski[3]提出的定义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生态水文学是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文学与生物区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是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一种新方法。
目前,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重视,成为热点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理论生态学应用于河流管理以便保护沿河生物群栖息场所的研究,营养物在河道、洪泛平原和河岸区内的迁移规律的研究,以及河流廊道对生物种群结构和空间生态结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由于人为干扰日益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已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生态水文学研究被寄予厚望,成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1 河流生态水文学概念与内涵河流生态系统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属流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以及源汇功能。
生态水文学考试资料

生态水文学考试资料一。
名词解释1.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3.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5.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
)6.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7.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8.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9.正常年径流量:天然河流的水量经常在变化,各年的径流量也有大有小,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量,如果统计的实测资料年数增加到无限大时,多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年径流量。
10. 流域滞时:定义为净雨过程的重心到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线的重心之时间距。
11.黑潮:北赤道洋流遇到大陆后,一部分向北在太平洋西部海域,西部海域形成势力强大的高温、高盐的透明度大的高速的洋流。
(起源于吕宋岛)二。
简答题1.水循环机理⑴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⑵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⑶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⑷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⑸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同位素生态水文学01:D、18O

以 δ18O 为 例
各初始水
降水
-9‰
河水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1-10-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原 理
2、计算植物对各潜在水源的吸收比例 、
解决方案1解决方案 区间模型:
根据初始水源对土壤水的补 给深度,将土壤剖面划分为 垂向上的几个区间,用不同 区间内土壤水δD、δ18O值代 替各初始水源δD、δ18O值, 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⑵ hydrological processes
canopy interception, stem flow, and throughfal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surface flow and subsurface flow runoff generation and water balance atmospheric moisture sources and regional climate
D、18O同位素在生态水文学中的应用 、 同位素在生态水文学中的应用
一、植物水分来源的示踪 二、河道径流成分的划分 三、ET的定量分割 ET的定量分割 四、植物水分竞争与共享机制 五、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
2011-10-21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D、18O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水文学中的应用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水文学中的应用
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生态特征及 生态特征及适应机制 ⑴ 干旱环境下植物水分生态特征及适应机制
植物水分来源(where vegetation is extracting water?)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 物种间的水分竞争与共享机制(competition and partition for water) ……
生态水文学ppt课件

• 植物通过气孔生理特性来控制水分运动,气孔通过增 加和减少叶的水蒸气传导性来对光、温度、CO2和
叶水势的变化做出响应。影响植物蒸腾的最主要的环 境因子就是植物吸收的净辐射。
•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及其调控机理都属植物水分关系 的范畴,因此植物水分关系是生态水文学的基础。
•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1998年9月22 - 24日,在捷克的LIBLICE召开了ERB 的第7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变化环境中流域的水 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000年在比利时的GENT 召开了ERB第8次研究会议。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起源及进展
• 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要求
• 1.1.1 生态水文学的孕育阶段(20世纪中叶 至90年代初期)
• 1957年Odum研究了河源系统的能量预算问题,
Margalef提出了生物演替(Biological Succession) 概念 。生物发生带(Biozoonenotic Zone)概念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参考书籍
• 李振基、陈小麟等 《生态学》 • 刘云国、李小明主编 《环境生态学导论》 • 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 • Andrew J. Baird, Robert L. Wilby 著,赵文智,王
• 湿地以其水陆交替的地貌特征,具有特殊的生态水 文特征,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而且因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异常敏感 性 ,成为地球上生态系统演变最为剧烈的场所之 一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 就我国而言,生态水文恢复研究在未来也 应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对待。我国地域面 积较大,并且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此 生态水文学研究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 协作,同时要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 大范围内的合作。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 • • • • 21世纪之后开始的 以流域为单元并且研究其过程 植被动态与生态水文关系的研究 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森林生态水文关系 集中于北方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 极少
5.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问题 • 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生态 学和水文学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分歧 ,实现 “无缝整合”。 • 解决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未 来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3.2 概念的提出与学科初期探索阶段 • 时间:20世纪90年代 • 主要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 程进行研究
• 研究特点:进入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开始对本 学科的研究框架和关键参数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 和计算,并采用模型的方法来对研究所涉及的生 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且开始考虑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浅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及 发展趋势
沈志强
文章目录
• • • • • • 1.引言 2.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3.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生态水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6.结语
1.文章的引言
•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 问题之一 • 生态水文学 Ingram于1987年首次提出 • 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 提出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概念
5.2 发展趋势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3 理论探寻阶段(20世纪90年中期以后)
• 以UNESCO/IHP-V2 .3 、2 .4(1995~2001年)对生态水 文过程的专项研究最具代表性。成果:
• ①对研究尺度的进一步探索。Kemp J. L.等对生境尺 度的河流生态水力学进行了研究。
• ②水文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Dakova Sn Y.等的研究 中发现低水位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因子 。
• 湿地水位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湿地水文运 动过程对植被群落结构与空间格局的影响是湿地生 态水文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排放温室气体的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分析这种规律对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成为湿地生态领域日渐活跃的学科领域。
• 湿地以其水陆交替的地貌特征,具有特殊的生态水 文特征,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而且因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异常敏感 性 ,成为地球上生态系统演变最为剧烈的场所之 一
• 植物通过气孔生理特性来控制水分运动,气孔通过增 加和减少叶的水蒸气传导性来对光、温度、CO2和 叶水势的变化做出响应。影响植物蒸腾的最主要的环 境因子就是植物吸收的净辐射。
•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及其调控机理都属植物水分关系 的范畴,因此植物水分关系是生态水文学的基础。
• 根据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有:
• C. 森林水文生态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问题
• 森林水文生态作用研究强调了树木如何影响地表 水运输以及如何通过蒸散作用影响土壤水分状况。
• ①集水区森林水文生态作用研究。从森林覆盖对 河川流量的影响研究,发展到森林生态系统与水 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大尺度干扰的响应 过程,包括植被生态演化、土壤、河流化学与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 1.2.5 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学研究
• D江河生态水文学研究
• 主要研究静水水生植物的生态学特征,而对流水 水生植物生态学的了解较少
• 水生植物生长能降低河流水流流速,增强沉积, 为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宿生海藻提供生境。
• 河流中植物与水分的研究已很多 ,但是对解释 在流水环境,植物生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 研究仍要深入
生态水文学导论
——生态系统中的水文循环
参考书籍
• 李振基、陈小麟等 《生态学》 • 刘云国、李小明主编 《环境生态学导论》 • 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 • Andrew J. Baird, Robert L. Wilby 著,赵文智,王
根绪译,生态水文学——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 物与水分关系,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年 • 刘昌明.土壤—植物—大气界面水分过程与节水调 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夏军.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西部生态需水问题研 究面临的挑战.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 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特征: • ①具丰富多样的环境梯度特征 • ②相对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
• ③在山体上部一般具有冰川分布和永久性积 雪覆盖
• 山区生物多样性沿高程梯度的自然变化直接 引起生态和水文过程的空间分异
• BAHC和GCTE于1996年开始着手山区生态系 统的梯度分异及其相关的流域水文研究,其 目的在于明确认识全球变化对区域生态和水 文过程的影响。
水汽传输的相互作用; • 4)地中海植被随气候变化的演化过程; • 5)描述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水文学机制及其对全球
变化的反馈机制的模型的建立。
• 1.2.5 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学研究
• B森林和疏林区生态水文学研究
• 森林和疏林地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 森林的水文循环及森林对土壤的影响,其中森林的蒸 散特征仍然是森林水文循环中的主要课题。
• ⑧对生态水文过程的的深刻理解和预测能力 的提高是实现水资源和景观高效管理的基础;
• ⑨交错带如河岸缓冲区、湿地和洪泛平原结 构的理想化是降低污染物从流域进入河流和 下游水体的一个主要工具。
• 1.2.1 生态系统中植物与水的关系研究
• 植被是水循环中最活跃的调节者,它通过根系吸收 水分,叶蒸腾水分而参与水循环。植物的蒸腾和吸水 既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控制,又受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的影响。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动是纯粹的被动过程, 大多数植物体内的水分运动是受水势差驱动的。根据 液流上升的表面张力和内聚力理论,水流是叶蒸发面 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表面张力降低蒸发面的水势, 从而引起植物根系中水分的流动。
• ②水土保持森林水文生态作用研究。从林冠截留、 林地枯落物吸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与贮水以 及林地蒸散发等水文平衡要素出发,系统研究森 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
• ③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研究。包括水源涵养效益、 防洪效益、防止土壤侵蚀与减沙效益等
• D. 河流、湖泊系统植物与水的关系问题
• 生态水文过程长期以来都是河流管理与区域生 态与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
• E 湖泊及毗邻地区生态水文学研究 • 湖泊及其周围地表水流、浅层地下水流相互作用,
• ⑤河流中营养物质富集状况受到地表水和河 道生物结构的影响;
• ⑥污染物的转移和变化受到水力-水文格局 和河流廊道生态特征的影响;
• ⑦基于GIS的生态水文学方法应用于由交错 带和基本斑块组成的流域,获得在微观尺度 上的水文和生态信息,在高一级尺度上汇合, 这种对水文信息的增加将会对流域水文格局 做出更深刻的解释;
• ③水文格局的生态效应;
• ④模型与制图研究。 Dawes Wartick R.等评价了在一
个实行轮作的小流域分布参数的生态水文模型 。
• 1998年9月22 - 24日,在捷克的LIBLICE召开了ERB 的第7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变化环境中流域的水 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000年在比利时的GENT 召开了ERB第8次研究会议。
• 1.2.4 尺度问题研究
• 生态水文学所揭示的生态格局和过程的水文学机制 也都与尺度密切相关,在某一尺度上重要的水文学 机制,在另一个尺度上可能并不重要或失去作用。
• 生态水文学研究中必须要解决水文尺度和生态尺度 在空间域上的对应问题。
• 例如,生态学中的基本尺度生境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带往往 比水文学的点尺度( point-scale)在空间上要小得多,生态学 的中尺度往往指的是一个冲洪积走廊或者复合生态系统中 镶嵌的生态系统斑块间的过渡带(或者种群和群落),大尺 度往往指的是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类型)或生态系统,而在 水文学中这些仅是集水区(Catchment)下的一个次级单元。
• 湖泊水文状况(水位、水温、含盐量等)控制着 湖岸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 过程,对沿湖分布的动物种群类型及其生活习 性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 1.2.2 土壤水分及植被的蒸散发研究
• 不同植被的蒸散量随土壤湿度而变化,在 土壤-植被-大气体系中土壤凋萎湿度依赖 于植被和土壤特性。即使在相同的气候条 件和相同的土壤环境下,木本植物和草本 植物的蒸散量相差很大。
• 尺度问题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关健问题,无论在生 态水文学实验设计还是模型建立都必须考虑尺度的 概念,
• 1.2.5 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学研究
• A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水文学研究
• 1)小尺度上不同时间植物对气候变异响应机制; • 2)在区域尺度上植被如何影响干旱区径流和侵蚀; • 3)小尺度的生态水文过程与大尺度上植被土壤-大气-
• 关于干旱区植物分布如何影响径流和水分分布,以 及如何调节干旱区侵蚀等问题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 大尺度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相互作用以及干 旱区植被随气候变化的演化是前生态学家与水文学 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 B. 湿地植物与水的关系
• 水生生态学以湿地水文与生态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相 互关系的模拟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 A. 干旱区的生态水文过程
• 研究区域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与气候以及其他环境变 化的关系是生态水文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 干旱区降水贫乏,干旱区植物具有适应这种环境与 水分的特殊生态功能与生理机制。Evenari把植物划 分为“变水”植物和“恒水”植物两类。
• 分析干旱植物在水分胁迫下的群落组成结构、分布 格局与演变过程,始终是干旱区生态水文科学研究 的重点领域。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起源及进展
• 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要求
• 1.1.1 生态水文学的孕育阶段(20世纪中叶 至90年代初期)
• 1957年Odum研究了河源系统的能量预算问题,
Margalef提出了生物演替(Biological Succession) 概念 。生物发生带(Biozoonenotic Zone)概念
•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河流生态学研究中非常 关键的理论探索,Vannote等提出了“河流连续 体概念” RCC。“序列不连续体概念” SDC 、 洪水脉动概念 FPL、流生产力模型 RPM
• 1.1.2 生态水文学的产生及初期研究(产生至 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
• Ingram H. A. P. 在1987年提出生态水文学这一概念, 以湿地为研究对象
• ①采用生态水文学方法提高河道的抗干扰和 缓冲能力,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 ②河流、水库和河口的脆弱性决定于水文和 生物过程的时间演化,这些演化会在人类的 干预下发生变化;
• ③营养物质进入到水体环境的方式和强度决 定于人为因素对流域内的水文和生态特征的 干扰;
• ④洪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受到河道系统生物 过程的改变,即水文变化受到生态格局的影 响;
• Bragg O. M.等模拟了从苏格兰的一个上升湿地里 抽取泥炭的生态水文过程;
• Hense1 Bruce R.等研究了天然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
• Jansen Andre J. M.等研究了平坦湿地的生态水文过 程 ,试图采用模型的方法来研究
• 这一时段的研究以1996年9月24 -26日在法国的斯 特拉斯堡召开了“欧洲实验与代表性盆地网 络”(European Network of Experimental and Representative Basins,简称ERB)第6次会议而告一 段落。出版了《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Small Bas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 I. Rodriguez-Iturbe认为生态水文学是 研究生态格局和过程下的水文机制的科学, 气候-植被-土壤的相互作用是其控制性的 因素,土壤湿度是其关键的研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