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孩子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邻居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邻居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高考阅读题及答案10

高考阅读题及答案101.老舍《邻居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老舍和孩子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冰心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月早期一个冬季的下午。
这天,郑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野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
我们刚才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
当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快乐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用力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
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讲话。
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经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诞辰》,还有其余的作品。
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对于老舍先生的家世、平生、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身世于贫困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
他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并说他擅长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等等。
我自己也感觉他的作品有特别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足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足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忿和酸楚、神往与希望。
他的风趣里有悲伤的眼泪,黑私下又看到了阶级友善的温暖和光明。
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称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
这一点,在我们一代的作家中是自成一家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期间,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
那时我住在重庆郊野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
“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谈笑话,老舍也老是笑哈哈地和他们说个没完。
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为何老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爱姓李的!——你们假如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们都快乐得拍起手来,老舍也随着大笑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冰心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
这一天,郑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
我们刚刚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
当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高兴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
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
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
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
他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等等。
我自己也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
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
这一点,在我们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
那时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
“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
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阅读宝典】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课内阅读训练60篇(有答案)

【阅读宝典】四年级课内阅读训练60篇(部编版有答案)1.课内阅读。
这时,街上走来一行路过这里的城里人,马上要过年了,他们要从这里坐轮船回城里去。
他们或背着包,或提着包,一路说笑着,一路咯吱咯吱地踩着雪走过来。
青铜没有招呼他们,因为他认为,这些城里人是不会买他的芦花鞋的。
他们只穿布棉鞋和皮棉鞋。
但他们在走过芦花鞋时,却有几个人停住了。
其余的几个人见这几个人停住了,也都停住了。
那十双被雪地映照着的芦花鞋,一下吸引住了他们。
其中肯定有一两个是搞艺术的,看着这些鞋,嘴里啧啧啧地感叹不已。
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而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不是一般的好看,而是特别的好看。
他们一个个走上前来,用手抚摸着它们——这一抚摸,使他们对这些鞋更加喜欢。
还有几个人将它们拿到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稻草香,在这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分明。
(1)青铜为什么没有招呼路过的城里人?(2)选文第二段主要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________觉三方面描写了这些城里人对芦花鞋的________之情。
(3)城里人喜欢这些鞋子是因为他们把芦花鞋当作________。
(4)你觉得他们买了芦花鞋会穿吗?如果不穿,是不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对此,你怎么看?2.课内阅读。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1)孩子们根据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到了它们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________。
(2)为什么说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3.课内阅读。
乡下人家(节选)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依次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外拓展》专项精选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要素分类评价21.课外拓展班级姓名得分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3分)一流风景胜地——漓江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千百年来它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
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
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
沿途景点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的变化,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于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
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0分)(1)全世界一致认为。
()(2)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2. 用“”画出具体描写水中倒影的语句。
(8分)3.细读短文,填空。
(15分)(1)桂林山水以四绝闻名中外。
(2)“漓江景色之奇”主要指。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67分)狐狸、刺猬和青蛙狐狸、刺猬和青蛙一起走路,(竟然突然)他们看到了一块黄油。
青蛙说:“一分三,大家各吃一份。
”刺猬赞成,可是狐狸想独吞这块黄油,便不同意。
他想了一个歪点子,说:“那里有一个坑,咱们比赛,谁先跳进坑里去,又最先从坑里跳出来,谁就得到这块黄油。
”刺猬听了,就绕着坑来回转,想跳进去。
狐狸也朝坑边走去。
只有青蛙慢慢跟着狐狸走。
狐狸走到坑边时,青蛙把他的尾巴咬住了。
青蛙暗想:狐狸从坑里跳出来时,一定会向上翘尾巴。
(果然居然)是这样。
青蛙借着狐狸的尾巴先跳到了坑里,并且还比狐狸出来得快。
狐狸失算了,但总想捞到这一块黄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1

(1)下列童话故事中,不是出自《安徒生童话》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B.《豌豆公主》
C.《拇指姑娘》D.《灰姑娘》
(2)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根据你的积累,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
2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片段中的“我”是指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片段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7.阅读名著片段,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其他情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选段出自《________》,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2)在这封家信中,作者为次提到莫扎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
冰心
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
这一天,郑
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
我们刚刚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
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
当老舍先生把手伸
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高兴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
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
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
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
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
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
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
他是在英国伦敦
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
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
味等等。
我自己也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
辛酸、向往与希望。
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
友爱的温暖和光明。
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
这一点,在我们
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
那时我住在
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
“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
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
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
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因为老舍常常被孩子们缠住,我们没有谈正经事的机会。
我们就
告诉老舍:“您若是带些朋友来,就千万不要挑星期天,或是在孩子
们放学的时候。
”于是老舍有时就改在下午一两点钟和一班朋友上山
来了。
我们家那几间土房子是没有围墙的,从窗外的山径上就会听见老舍豪放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我记得老舍赠我的诗笺中,就有这么两句:
闲来喜过故人家,
挥汗频频索好茶。
现在,老舍赠我的许多诗笺,连同他们夫妇赠我的一把扇子——
一面写的是他自己的诗,一面是胡絜青先生画的花卉,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都丢失了!这个损失是永远补偿不了的!
抗战胜利后,我们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国。
这时我的孩子们不
但喜欢看书,而且也会写信了。
大概是因为客中寂寞吧,老舍和我的
孩子们的通信相当频繁,还让国内的书店给孩子们寄书,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等。
有一次我的大女儿把老舍给她信中的一段念
给我听,大意是:你们把我捧得这么高,我登上纽约的百层大楼,往
下一看,觉得自己也真是不矮!我的小女儿还说:“舒伯伯给我的信
里说,他在纽约,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哪里懂
得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作家,去国怀乡的辛酸滋味呢?
一九五一年,我们从日本回来。
一九五二年的春天,我正生病,
老舍来看我。
他拉过一张椅子,坐在我的床边,眉飞色舞地和我谈到
解放后北京的新人新事,谈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励和
关怀。
这时我的孩子们听说屋里坐的客人是“舒伯伯”的时候,就都轻轻地走了进来,站在门边,静静地听着我们谈话。
老舍回头看见了,从头到脚扫了他们一眼,笑问:“怎么?不认得舒伯伯啦?”这时,
这些孩子已是大学、高中和初中生了,他们走了过来,不是拉着胳膊
抱着腿了,而是用双手紧紧握住“舒伯伯”的手,带点羞涩地说,“不是我们不认得您,是您不认得我们了!”老舍哈哈大笑地说:“可不是,你们都是大小伙子,大小姑娘了,我却是个小老头儿了!”顿时
屋里又欢腾了起来!
一九六六年九月的一天,我的大女儿从兰州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娘,舒伯伯逝世了,您知道吗?”这对我是一声晴天霹雳,这么一
个充满了活力的人,怎么会死呢!那时候,关于我的朋友们的消息,
我都不知道,我也无从知道……
“四人帮”打倒了以后,我和我们一家特别怀念老舍,我们常常
悼念他,悼念我们的朋友!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龙须沟》重新放映
的时候,我们都流下了眼泪,不但是为这感人的故事本身,而是因为“人民艺术家”没有能看到我们的第二次解放!
关于老舍,许多朋友都写出了自己对于他的怀念、痛悼、赞扬的话。
为老舍的不幸逝世而流下悲愤的眼泪的,决不止是老舍的老朋友、老读者,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
老舍若是不死,他还会写出比《宝船》、《青蛙骑士》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热爱儿童,他会更以百
倍的热情为儿童写作的。
在十二年之后,我终于写出了这篇悼念老舍先生的文章。
我的才
具比老舍先生差远了,但是我还活着,我将效法他的榜样,以一颗热
爱儿童的心,努力写出一点有益于儿童的东西!
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摘编自《冰心散文选》福建教育出版社)90.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魅.力(________)
(2)诗笺.(________)
(3)花卉.(________)
(4)痛悼.(________)
91.结合文本,指出“老舍和孩子们”中的“孩子们”指代的对象。
92.请概括出老舍先生“热爱孩子”的两件事。
93.请结合文本概括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
94.赏析并体会下面句子的语言妙在何处。
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
95.如何理解结尾处“我的才具比老舍先生差远了,但是我还活着,
我将效法他的榜样,以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努力写出一点有益于儿童的东西!”这句话的含义?
96.请简要分析老舍先生的形象。
【答案】
90.(1)mèi(2)jiān(3)huì(4)dào
91.冰心的孩子们;儿童
92.①帮助“我”三岁的儿子找小布狗熊;②给孩子们讲故事、说笑话,和孩子们谈他的作品;③和孩子们通信频繁,寄书给孩子们;④
孩子们因多年未见而感到生疏害羞的时候,老舍主动和孩子们开玩
笑,亲密依旧。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3.①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充分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情感,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味;②他的作品语言传神生动,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具有北京地域特色;③语言幽默,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
了温暖和光明。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4.①“我就是喜欢姓李的!”模仿了孩子的任性,同时抓住孩子心
理提出条件,“做好孩子,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
②这句话机智、
幽默、风趣,老舍先生和孩子们亲密融洽的关系跃然纸上。
③“做好孩子,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可见老舍先生以风趣智能的方式勉励孩子要做好人,对孩子提出期待。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5.①这既是作者的自谦,也是对于老舍先生的人品与才识的高度评价;②表达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敬佩和怀念;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老舍先生的影响下努力为儿童创作优秀作品的决心。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6.①热爱祖国;②创作独树一帜;③同情热爱劳动人民;④热爱生活;⑤幽默风趣;⑥重视友情;⑦谦逊质朴。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