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发电Word版
光伏并网发电

光伏并网发电,是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直流电能,通过光伏电池所产生的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联接送电系统,实现发电设备与电网的互联互通。
,是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能源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减少了传统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了环保的效果。
同时,也具有能源自给自足的效果,为普通百姓带来了实惠。
的实现,需要具备高效、稳定、安全的并网系统。
首先,系统需要有逆变器,它能够自动调整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接入到电网系统。
逆变器能够提供大量的稳定电能,实现光伏发电设备的稳定运行。
其次,系统需要有计量表,用于对发电系统的电量进行测量,以便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管理。
通过计量表,我们可以准确测算出系统所产生的电量,进行经济、功能方面的判断和分析。
此外,为了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们还需要在发电系统中设立监控系统,实时了解装置的运行状态和动态信息。
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反馈光伏发电设备的各种基本参数和状态信息,为维修、调整和管理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现在,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电力系统中。
例如,在我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装机容量在逐年增长,已经从2011年的10W多,增长到2018年的四千多万千瓦。
在未来的发展中,系统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解决环保问题、节能减排问题以及绿色发展问题。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并且将发电技术发扬光大,实现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最新2018】光伏发电并网申请书-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光伏发电并网申请书篇一: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项目接入电网申请函关于XXX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接入电网并网申请函XX省电力有限公司:兹有XXX建设的XXX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需要并网,特此向贵司提出并网申请,恳请予以批准为盼。
XXX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收录于201X年度国家金太阳项目名录(文号),并经过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闽发改网文号)。
项目总投资共计XXX万元,装机容量XXMW,建设于XX内。
该项目的建设投产符合当地电网统筹规划,满足科学、经济的设计规划原则,有助于促进电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项目所发电力部分由厂区自行消纳,富余电力通过10KV线路送入公用电网,参照火电标杆电价收购。
项目系统接入方案已通过专家审核,并取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批文,同意按照该接入方案实施并网。
依据评审意见,我司已开始落实项目并网所需的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部分的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电力送出工程新增线路建设,确保项目顺利并网运行。
特此申请。
XXX二0一二年六月十八日篇二:光伏发电申请书篇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申请报告附件: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零陵卷烟厂529.2k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申请报告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符合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能源将近76%由煤炭供给,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
大量的煤炭开采、运输和燃烧,对我国的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能源领域将实行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首先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开发生产能力。
(完整word版)光伏并网建模与仿真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摘要】:为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技术 其谐波小、直流侧电压利用率高、算法简单、等特点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方法,能够提高对光伏电池输出直流电压的利用,从而达到改善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
【关键词】:光伏并网系统; SVPWM 技术1.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控制器和电网,图1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图,图中光伏电池板接受太阳光照射,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经并网逆变器逆变为交流电与配电网络并网运行。
图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图1.1.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光伏电池是光伏电源的最小单元,通常将一系列小功率的光伏电池组成光伏组件,再根据功率等级通过串并联形成光伏阵列、得到光伏电源。
光伏电池的基本结构是能够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PN 结,图2显示了其精确的等效模型,由光生电流源、二极管、串联和并联电阻组成。
光伏电池产生的光生电流Iph 与光照强度λ成正比,流经二极管的电流、I d 随着结电压Ud 及逆向饱和电流Isat 的不同而变化。
图2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相应的U -I 特性为:()[1]s q U IR sAkTph d shU IR I I I eR ++=---(1.1)式中,玻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 ;q=1.6×10-19C ,为电子的电荷量;T 为温度;R sh 和R s 为并联和串联电阻;A 为二极管的理想因子,1≤A ≤2,当光伏电池输出高电压时A =1,当光伏电池输出低电压时A =2;ph I 和d I 分别为光生电流和流过二极管的反向饱和漏电流,ph I 和d I 是随环境变化的量,需根据具体的光照强度和温度确定。
工程上光伏电池的应用模型通常只采用供应厂商提供的几个重要参数,包括标准参数(光照强度21000/b S W m =,环境温度25b T C =︒), sc I (光伏电池短路电流),m I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电流),oc V (光伏电池开路电压)m V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电压)。
屋顶光伏发电并网协议书

屋顶光伏发电并网协议书《屋顶光伏发电并网协议书》甲方:(发电方)乙方:(并网方)鉴于甲方拥有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并希望将所发电量并网至乙方电网,乙方作为电网运营方,同意接收甲方光伏发电并网,经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书,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光伏发电设备及并网容量1.1 甲方所拥有的光伏发电设备位于(地址),并网容量为(容量)千瓦。
1.2 甲方应保证光伏发电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并具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条件。
第二条并网方式及电能质量2.1 甲方光伏发电设备通过(接口设备)与乙方电网连接,实现电能的输送和分配。
2.2 甲方应确保光伏发电设备的电能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电压、电流、频率、谐波等指标。
第三条并网运行及维护3.1 甲方应对光伏发电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并应在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乙方,并按照乙方的要求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2 乙方应对并网接口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条电能计量及结算4.1 双方同意在并网接口处设置电能计量装置,计量装置的安装、维护和管理由乙方负责。
4.2 计量装置应准确记录光伏发电量和并网电量,作为电费结算的依据。
4.3 双方同意按照国家电力公司规定的电价标准进行电费结算,甲方所发电量优先自用,剩余电量由乙方购买。
第五条违约责任5.1 甲方违反本协议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约定,导致光伏发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电能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5.2 乙方违反本协议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约定,导致光伏发电设备无法正常并网或电费结算不及时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六条争议解决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条其他约定7.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期限)。
7.2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完整word版)光伏并网系统中MPPT常用算法及控制策略

光伏并网系统中MPPT常用算法及控制策略1.1 光伏阵列的电气特性讨论光伏并网系统的控制策略,就必须首先要清楚光伏阵列的V-I,P-V特性,进而提出合理的控制解决方案。
1.1.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是光伏电池(Solar Cell)等效模型。
它由理想电流源Is、反向并联二极管D、串联电阻R s和并联电阻R sh构成。
其中Is的值等于电池的短路电流,其大小反映了光伏电池所处环境的日照强度。
日照越强,Is越大;反之越小。
下式是光伏电池的I— V特性关系方程。
理想情况下Rs,可近似为零,Rsh近似为无穷大,则上式可简化为式中,I为工作电流,I o为反向饱和电流,V为电池的输出电压,其余皆为常数。
这样,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这表明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是日照强度和温度的非线性函数,但是和电流和电压时一种比例关系。
1.1.2 光伏电池特性1、光伏器件输出特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光伏电池的特性,根据上面的结论,光伏电池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绘制出其在日照不同、结温相同和日照相同、结温不同情况下的光伏电池I—V、P—V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
(1).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变化:图2 光照强度不同情况下I—V、P—V特性曲线图2为光伏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强度变化情况下的一组I—V和P—V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两者近似为比例关系;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在各种日照条件下变化不大;②光伏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且在同一日照环境下有唯一的最大输出功率点。
在最大功率点左侧,输出功率随电池端电压上升呈近似线性上升趋势;到达最大功率点后,输出功率开始快速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大于上升速度;③如图2(a)所示:在虚线A的左侧,光伏电池的特性近似为电流源,右侧近似为电压源。
虚线A对应最大功率点时光伏电池的工作电流,约为电池短路电流的90%;④如图2(b)所示:结温一定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输出电压值基本不变。
(完整word)50mw光伏电站二次电力接入系统报告

(完整word)50mw光伏电站二次电力接入系统报告XXXX光伏公司50MWp光伏发电并网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系统二次部分)目录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01。
1 设计依据 01.2设计范围 01.3光伏电站及钧州变接线情况 01。
4系统保护现状 (1)1.5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原则 (3)1。
6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3)1。
7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5)1。
8 投资估算 (5)2调度自动化 (6)2。
1调度管理方式 (6)2.2 调度自动化现况 (6)2.3 远动信息内容 (6)2.4 系统调度自动化配置方案 (7)2.5 信息传输方式和远动通道 (11)2.6 投资估算 (11)3通信 (13)3.1通信现状 (13)3.2 调度关系 (13)3.3 业务需求 (14)3。
4 系统通信方案 (14)3。
5 通道组织 (14)3。
6 其它设备 (15)3。
7 投资估算 (15)附图附图01:XXXX市2015年35kV及以上电网理接线图附图02:2015年许昌供电公司35千伏及以上电力光缆地理接线图附图03:通信通道组织图附图04:保护配置图附图05:远动信息图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1。
1设计依据1.1。
1本设计依据XXXX光伏公司50MWp光伏发电并网项目接入系统一次推荐方案:光伏电站建设110kV升压站一座,电压等级为110/35kV,升压站110kV出线1回,接至220kV钧州变110kV侧.新建线路导线型号选择为LGJ—300,线路长度约11km。
1.1.2设计水平年与一次接入系统设计一致,即2016年。
1.1。
3 与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况。
1.1。
4 有关的设计规程规范等:Q/GDW 617—2011《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19964—2012《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50866-2013《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 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1.2设计范围1。
(完整word版)光伏发电并网系统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电气工程学院王安2011302540086一.光伏发电系统基本原理与框架图基本原理为:光伏阵列接受太阳能产生直流电流电压,同时电流电压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而后经DC\DC(BOOST升压电路)转化将电压升高,再经DC\AC逆变产生交流电压供给负载使用。
在这中间需要用MPPT使光伏电池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
二.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光伏发电的能量转换器件是太阳能电池,又叫光伏电池。
光伏电池发电的原理是光生伏打效应。
光伏电池应用P-N结的光伏效应(Photovoltaic Effect)将来自太阳的光能转变为电能。
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上时,电池吸收光能,产生光电子-空穴对。
在电池内电场的作用下,光生电子和空穴被分离,电池两端出现异号电荷的积累,即产生“光生电压”,这就是“光生伏打效应”。
若在内建电场的两侧引出电极并接上负载,则负载就有“光生电流”流过,从而获得功率输出。
这样,太阳的光能就变成了可以使用的电能。
三.光伏发电系统并网Simulink仿真利用MTALAB中的simulink软件包,可以对10KW,380V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建立仿真模型如下:输入参数如下:Simulink提供的子系统封装功能可以大大增强simulink系统模型框图的可读性封装子模块如下:光伏电池封装模块: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块:PWM模块如下:并网端PWM内部PI模块: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如下:光伏电池输出电流如下:光伏电池输出功率波形如下:并网(220V)成功后输出电流波形:结果分析:通过对光伏发电的matlab-simulink仿真,得到了与理论曲线基本相同的电压、电流、功率曲线,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产生了许多谐波。
通过这次的仿真实验,让我更加深刻认识了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对光伏发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自己现在没办法解决,但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后会有办法解决的。
光伏发电站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Word最新版)

光伏发电站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并网光伏发电站的电气一次设备、电气二次设备、调度自动化及通信、平安生产管理四个方面平安性评价的必备项目和评价项目、相关的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以及通过10kV电压等级与公共电网连接的地面光伏发电站,其他类型的光伏发电站参照执行。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光伏发电站应当通过并网平安性评价,已投入运行的光伏发电站应当定期进行并网平安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行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规范。
然而,激励依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探讨是否可以运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全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1094.2-1996?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GB 2893-2008?平安色GB 2894-2008?平安标记及其运用导则GB 14050-2008?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平安技术要求GB 26860-2021 ?电力平安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GB 50057-202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9-2021?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61-202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5-2021 ?沟通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794-2021?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GB 50797-2021?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T 5582-1993?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推断导则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 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GB/T 14285-2006 ?继电爱护和平安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GB/T 15945-2008?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6434-1996?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GB/T 18210-2000?晶体硅光伏(PV)方阵Ⅰ-Ⅴ特性的现场测量GB/T 19964-2021?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20047.2-2006?光伏(PV)组件平安鉴定第2部分:试验要求GB/T 26218.1-2021?污秽条件下运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1部分:定义、信息和一般原则GB/T 26218.2-2021?污秽条件下运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2部分:沟通系统用瓷和玻璃绝缘子GB/T 29321-2021?光伏发电站无功补偿技术规范GB/T 50796-2021?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DL 5027-19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T 475-2006?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T 516-2006?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DL/T 544-1994?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DL/T 545-2021?电力系统微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7-2021?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8-2021?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DL/T 553-1994?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574-2021?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修理导则DL/T 587-2007 ?微机继电爱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 593-2006 ?高压开关设备和限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620-1997?沟通电气装置的过电压爱护和绝缘协作DL/T 621-1997 ?沟通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DL/T 795-2001?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DL/T 969-2005?变电站运行导则DL/T 995-2006?继电爱护和电网平安自动装置检验规程DL/T 1040-2007 ?电网运行准则DL/T 1051-2007?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4-2007?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监督规程DL/T 5003-2005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157-2002?电力系统调度通信交换网设计技术规程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J/T 11209-1999?光伏器件第6部分:标准太阳电池组件的要求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平安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安生产法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平安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平安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生产经营单位平安培训规定(2006)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号?电力平安生产监管方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电力二次系统平安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22号?电网运行规则(试行)电监会工商总局GF-2003-0512?并网调度协议(示范文本)电监平安〔2006〕34号附件一?电力二次系统平安防护总体方案电监市场〔2006〕42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电监平安〔2009〕22号?电力突发事务应急演练导则(试行)电监平安〔2009〕61号?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方法电监平安〔2021〕11号?电力平安事务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电发〔2000〕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82)水电生字第11号?继电爱护及平安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电安生〔1994〕191号?电力系统继电爱护及平安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1)1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简单介绍 (1)2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分类 (2)2.1有逆流和无逆流 (2)2.2可调度式和不可调度式 (2)3并网光伏系统各部件 (3)4并网逆变器 (4)4.1并网逆变器功能 (4)4.2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4)4.3孤岛效应及其检测 (7)5结语 (8)参考文献 (8)1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简单介绍根据光伏系统与电网的关系,一般分为并网系统和离网系统。
而在并网系统中,根据有无逆流分为有逆流系统、无逆流系统。
所谓逆流,即用户处采用太阳能电池和电网并行供电,太阳能电池供电有剩余时,将剩余电能送入电网,电能输送方向恰与电网供电方向相反,故称为逆流。
这种系统一般为发电能力大于负载或发电时间同负荷不匹配。
无逆流系统,则是光伏系统发电量始终小于负荷的用电量。
根据光伏系统是否配置蓄电池,分为可调度系统、不可调度系统。
可调度系统主动性较强,当出现电网限电、掉电、停电时仍可正常供电。
虽然光伏系统有并网、离网之分,并网系统又有逆流、无逆流,可调度、不可调度之分,但其基本组件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太阳能电池方阵、储能装置、电子电力变换系统、控制器。
对于并网系统,由于与电网相连,因此一般不需要储能装置,只有对特殊要求的负荷,如需要有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功能,才配有储能装置。
显然,与离网相比,并网发电节省了储能装置的成本,也省去了电池容量的设计。
2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分类2.1有逆流和无逆流图1为逆流系统,这种系统最大特点就是太阳能方阵所产生电力除了供给交流负载外,多余的电力反馈给电网。
在夜晚或阴雨,太阳能电池不能满足负载需要时,直接由电网供电。
可见,有逆流系统免除了配置蓄电池,省掉了蓄能和释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光伏方阵图1 有逆流系统所发的电力,降低了成本。
但是该系统中需要专用的并网双向逆变器,以保证满足该系统各项要求。
无逆流系统,则是指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始终小于或等于负荷的用电量,不够的电量由电网提供,在该系统中使用的并网逆变器为单向。
2.2可调度式和不可调度式根据并网光伏系统中是否配置蓄电池,又有可调度和不可调度系统之分,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2 可调度式系统图3 不可调度式系统可调度系统中配有容量较小的储能装置,一般采用自给天数为1~2天的蓄电池,市电与太阳能电源并行工作: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有剩余则反馈给电网;太阳能电池电力不足,则启用市电给负载供电,市电还保证蓄电池长期处于浮充状态;如果市电发生故障,且太阳能电池无法工作,则转成独立模式,由蓄电池给负载供电,一旦市电恢复正常再转成联网模式。
可调度系统一般运用要求不间断的场合,而并网发电采用不可调度式系统即可。
3并网光伏系统各部件太阳能电池方阵,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按照系统需求串、并联而成,在太阳照射下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输出,它是并网光伏系统的能量之源。
储能装置,一般采用铅蓄电池,与离网系统相比,并网对铅蓄电池的容量要求较低,一般只要1~2天即可,并且并非所有并网系统都需要蓄电池,如纯并网发电系统就无需蓄电池,因此,蓄电池在并网系统中并没有在离网系统中那么重要。
控制器,控制系统各部件按着要求运行,尽可能多的输出符合电网要求的电能。
逆变器,是整个并网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件,与离网不同,它不仅可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还可对转换的交流电的频率、电压、相位、电能品质等进行控制,具体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4并网逆变器4.1并网逆变器功能逆变器是联网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关键。
世界各大光伏系统公司都各有所长地推出了各种主电路拓朴结构及不同控制方式、不同功率等级的产品,它们可以是阶梯波形输出或全正弦波形输出,性能及效率指标相差悬殊。
据德国汉诺威太阳能研究所报道,同样阵列容量在同样气象条件下,由于采用了不同构造的逆变器,每年送向电网的发电量竟可相差一倍之多。
并网逆变器一般具有如下功能:1、自动开关。
根据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条件,尽量发挥太阳能电池方阵输出功率的潜力,在此范围内实现自动开始和停止。
2、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PPT)。
对随着太阳能电池方阵表面温度变化和太阳能辐射照度变化而产生出的输出电压与电流进行跟踪控制,使方阵经常保持最大输出的状态,以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3、防止“孤岛效应”。
系统所在地的公共电网发生停电,当负荷电力与逆变器输出电力相同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不会发生改变,难以察觉停电,因而有通过系统向所在地继续供电,这种情况叫“孤岛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停了电的配电线中又有了电,这对于安检人员是危险的,除此外还有很多其它危害,因此应设置防止“孤岛效应”的功能。
4、自动电压调整。
在剩余电力逆流入电网时,因电力逆向输送而导致送电点电压上升,有可能超过商用电网的运行范围,为保持系统电压正常,运转过程中要能够自动防止电压上升。
4.2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具有非线性特性,而且输出受光照强度、温度和负载特性影响,实时调节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压,使之工作在最大功率点电压处以使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这个过程即最大功率点跟踪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由于光伏电源装置原始投入高,并且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较低,所以需要使装置的效率最大,而使光伏电池工作于最大功率点上是一个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因此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是光伏发电系统所必需采取的措施。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具体到P-V特性曲线(如图4)上,就是使光伏电池端电压始终处于Pm对应的电压附近。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1、恒电压控制法(CVT)通过图4可知,光伏阵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最大功率输出点总是近似在某一恒定的电压值Vm附近,这样可以采用CVT法,在光伏阵列和负载之间通过一定的阻抗变换,使得系统成为一个稳压器,即阵列的工作点始终稳定在VM附近。
这样不但简化了整个控制系统,还可以保证它的输出功率接近最大功率点。
但一般硅型光伏阵列的开路电压都会受到结温度的影响,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最大功率点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在光伏阵列的功率输出随着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恒定电压控制策略,阵列的输出功率将会偏离最大功率点,产生较大的功率损失。
特别是在有些情况下,光伏阵列的结温升高的比较明显,导致阵列的伏安曲线与系统预先设定的工作电压可能不存在交点,那么系统将会产生振荡。
对于那些一年四季或者每天早晨温差比较图4 光伏电池I-V曲线和P-V曲线大的地区,温度对整个光伏阵列输出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采用CVT控制策略就只能通过降低系统得效率来保证其稳定性。
2、扰动观察法扰动观察法((perturb&observe algorithms-P&O)。
是目前实现MPPT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每隔一定的时间增加或者减少光伏电池端电压,并观测其后的功率变化方向,来决定下一步的控制信号。
算法可以简述如下:光伏控制器在每个控制周期用较小的步长改变光伏阵列输出,改变步长是一定的,方向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减小,控制对象可以是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或电流,这一过程称为“扰动”;然后通过比较扰动周期前后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如果输出功率增加,那么继续按照上一周期的方向继续扰动,相反,如果输出功率减小,则改变“扰动”方向。
此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被测参数少。
其缺点是由于始终有“扰动”的存在,其输出会有一定的微小波动,在最大功率跟踪过程中将导致些微功率损失,并且跟踪速度较慢;而光照发生快速变化时,跟踪算法可能会失效,判断得到错误的跟踪方向。
扰动观察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
3、电导增量法电导增量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 Algorithm)也是MPPT控制常用的算法。
通过光伏电池阵列P-V曲线可知其在最大功率点Pm处的斜率为零,即下式成立:P=V*IdP/dV=I+V*dI/dV=0dI/dV=-I/V从图6中可以看出,dP/dV值是与输出电压值一一对应的。
当dP/dV = 0,在最大功率点处;当dP/dV>0,在最大功率点左边;当dP/dV < 0,在最大功率点右边。
图5 扰动观察法流程图图6 光伏电池P-V和dP-dV关系图电导增量法通过设定一些很小的变化阐值,判断目前工作点在最大功率点的哪一侧,然后改变逆变器输出功率,使太阳能光伏阵列最后稳定在最大功率点附近的某个点,而不是来回的跳动。
当从一个稳态过渡到另外一个稳态时,电导增量法根据电流的变化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会出现误判断的过程。
此跟踪法最大的优点,是当光伏电池上的光照强度产生变化时,输出端电压能以平稳的方式追随其变化,电压波动较扰动观察法小。
缺点是其算法较为复杂,对硬件的要求特别是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比较高,系统各个部分响应速度都要求比较快,因而整个系统的硬件造价也会比较高。
而且实际的太阳能光伏阵列可能存在局部的功率最大点,这种算法可能导致系统稳定在局部最优点上。
除上述介绍的几种方法外,还有滞环比较法,模糊逻辑控制法,改进扰动控制法等,各种方案各有千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4.3孤岛效应及其检测孤岛效应,最初由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5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报告指出:当电力公司的供电,因故障事故或停电维修而跳脱时,各个用户端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未能即时检测出停电状态而将自身切离市电网路,而形成由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和周围的负载形成的一个电力公司无法掌握的自给供电孤岛。
事实上,不只太阳能发电系统会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只要是分散式的发电系统,例如: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或是一般并联在市电的发电设备都会有此问题产生。
一般来说,孤岛效应可能对整个配电系统设备及用户端的设备造成不利的影响,包括:.1、危害电力公司输电线路维修人员的安全:2、影响配电系统上的保护开关动作程序;3、电力孤岛区域所发生的供电电压与频率的不稳定现象:4、当电力公司供电恢复时所造成的相位不同步问题:5、太阳能供电系统因单相供电而造成系统三相负载的欠相供电问题。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并联于交流电网时,发生孤岛效应的机率也就越高,虽然通常在配电开关跳脱时,如果太阳能供电系统的供电量和电网负载需求量之间的差异根大,市电网路上的电压及频率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动,此时可以利用系统软硬件所规定的电网电压的过(欠)电压保护设置点及过(欠)频率保护设置点来检测电网断电,从而防止孤岛效应。
可是当太阳能供电系统的供电量与网路负载需求量平衡或差异很小时,则当配电开关跳脱后,并网系统附近市电网路上的电压及频率的变动量将不足以被保护电路所检测到,还是会有孤岛效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