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合集下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项中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项中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小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

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

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咂酒”,边饮边歌。

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传统习俗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浅论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论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羌 族 素有 民族 活 化石 之 称 。拥 有 悠 久 的历 史 和 社 会 得 到较 大 发 展 的 同时 ,其 文 化 也 不 断受 到 各
灿 烂 的文 化 ,历史 上 对 中 国文 化 发展 作 出了 积 种 各 样 的 冲击 。正 面 临 着前 所 未 有 的危 机 ,许 多 极 贡献 。在 长期 的历 史演 进过 程 中, 羌族 人创造 名 胜 古迹 、建筑 遭 到 严 重毁 坏 。许 多非 物 资 文 化
字。 只有本 民族 的语 言 。其文 化是 通过 口耳相 传 生活 有 了诸多 改善 。 但 是在 现 代 社会 文 化潮 流 的 的形 式代 代 相 传 的 ,研 究 羌族 文 化 遗 产对 了解 冲击 下 。体现 民族 特 色 的 民族传 统 文 化 正 大 量流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 文化 和 保 护 民族 文 化 的多 样 性 失 。不 少 服饰 、语 言 、传 统 民 居 、歌 唱 艺 术 、民 都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如 羌 族 建筑 文 化 .起 源 于 族 舞 蹈 、礼 仪 习 俗 等 民族 文化 遗 产 日益 衰 落 。改
格特 色. 为后 来 的羌族 乃至 藏缅语 族诸 民族 的 民 少 年 纷纷 走 出 大 山 ,外 出 打工 。在 他 们 寻求 自身
收稿 日期 :20 — 卜0 09 1 3
作 者 简 介 :张娟 (9 3 ) 18 一 ,女 ,河 南 省信 阳市 人 ,河 南 大学 民族 研 究所 马 克 思 主义 民族 理 论 与 政 策 专 业 20 0 7级


羌 族 文 化 的 特 点 及 现 状
居建筑 打下 了深刻烙 印 。
羌 族作 为我 国最古 老 的 民族 之 一 ,主要 聚
随着 我 国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和现 代 化 建设 的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述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述论
科 学 及 文 化 组 织 第 三 十 二 届 会 议 在 巴 黎 正 式 通 过 了
《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 中 国是 该 公 约 的 缔 约 国 。 保 ,
在公约 中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指 :被 各群 体 、 “ 团体 、 时 有
为个人视 为其文化 遗产 的各种 实践 、 演 、 现 形式 、 表 表 知 识 和 技 能 及 其 有 关 的 工 具 、实 物 、 工 艺 品和 文 化 场 所 。各 个 群 体 和 团 体 随 着 其 所 处 环 境 、 自然 界 的相 互 与 关 系 和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化 不 断 使 这 种 代 代 相 传 的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得 到 创 新 . 同 时 使 他 们 自己 具 有 一 种 认 同感
2o 0 5年 3月 2 日 , 务 院 办 公 厅 发 布 《 务 院 办 公 厅 6 国 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也相继公 布 了三批次 。地 方各 级政府也相继公布 了地方各级文 化遗产名 录和传
承人 名单 。
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意 。《
见 》 出 : 着 全 球 化 趋 势 的 增 强 , 济 和 社 会 的 急 剧 指 随 经
【 摘 要 】近十年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与传承从 理论到 实践 , 政府 的有 力引导 下已渐深入 人・ 在 心。我 国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取得 了
重 大 成 就 。羌年 成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及 首 批 世 界 急 需保 护 非 物 遗 产 , 受到 国 内外 广 泛 关 注 。羌 年 的 传 承 人 情 况 如 何 ?他 们 传 承 的 经
历 与 I述或许 能给我们 一些参考 。我们 需要 继 续携 手努力 , 这项珍 贵的人类遗 产传给子孙后 代。 / : 把 【 关键词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羌年 ;传承 人 ;释比

最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精品

最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精品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摘要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关键词新时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并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符号性与象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性特征与象征性特征相互渗透。

羌族的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都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不同的精神意义,包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如羌族美丽的服饰与装饰,象征着羌族妇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二综合性与集体性。

1.综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产物,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就其构成因素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羌族的花灯戏通过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离开了羌族歌舞、羌族说唱等其中任何一种表演形式,就会削弱其完整性和艺术魅力。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2
教育传承:在学校开设羌族文化课程,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人
3
数字化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等,进行羌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然灾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遗产保护带来压力
02
文化传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羌族文化
03
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演讲人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目录

羌族的历史

羌族的文化

羌族的遗产

羌族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羌族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羌族起源于古代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文化:羌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建筑、服饰等文化传统
04
历史事件:羌族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抗击匈奴、抗击蒙古等
发展:羌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重要历史事件
羌族起源:羌族起源于古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羌族迁徙:羌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羌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羌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多次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活动
羌族文化传承:羌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了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建筑、服饰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特色文化遗产
羌族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防御功能
羌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民族特色
羌族歌舞: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具有民族风情
羌族手工艺品:精美绝伦,技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
羌族民俗: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具有文化内涵
羌族饮食:独具特色,美味可口,具有地方风味
羌族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论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论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

在经济文化产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以及振兴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羌族刺绣传承现状首先,羌族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传统的羌族地区,家庭和社区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母女相传、同伴相传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个别传承和群体互传是羌族刺绣传承的基本形式。

在羌族传统社会,刺绣是衡量羌族女性聪明才智的主要标准,羌族姑娘从6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从事纺线、织麻布、织毡子和挑花、刺绣,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

(149)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刺绣不再是衡量一个羌族女子才能的重要标准,而货币成为人们衡量个人能力或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

只要能挣钱,就能从市场上买回任何必须的生活品;只要勤劳,有能力,善持家事,经济收入提高了,妇女能力也就得到了表现。

在羌族地区80%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又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普遍进入学校学习,而以往这正是他们学习刺绣的时间,目前掌握羌绣技术的人年龄普遍偏大。

由此可见,羌族刺绣工艺明显地呈现出衰落现象,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长期下去,羌绣工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境遇。

其次,羌族刺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随着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羌族刺绣传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现在羌族地区传统的自织自纺布、线和自己加工的燃料被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化学燃料、化工色布以及丝线所取代。

据笔者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老者多保留穿戴羌族服装的习惯,而50岁以下,尤其30岁以下的中青年基本改穿现代装,甚至很多羌族人一生都没有穿过羌服。

羌族简介资料

羌族简介资料
羌族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羌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羌族的历史起源与沿革
羌族的历史起源
• 源于中国古代的羌族部落 • 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 • 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羌族的沿革
• 夏朝时期,羌族与华夏族有密切联系 • 商朝时期,羌族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范围 • 周朝时期,羌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加强 • 秦汉时期,羌族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与汉族、藏族等民族的融合加快 • 明清时期,羌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羌族的村落布局与建筑特色
羌族的村落布局
• 羌族村落多沿河流和山势分布 • 村落布局紧凑,房屋相邻 • 村落周围有耕地、牧场和林地
羌族的建筑特色
• 以石砌和木构为主的建筑结构 • 屋顶为四面斜坡,呈“人”字形 • 房屋内有火塘、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
03
羌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羌族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
•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挖掘羌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的内容 • 通过旅游产业传承羌族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 双赢 • 优化羌族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羌族的婚姻制度
• 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 婚姻自由,但受家族和地域限制 • 婚礼仪式丰富多彩,讲究礼仪
羌族的社会变迁与现代转型
羌族的社会变迁
•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变迁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 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历年实践为例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历年实践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构”(项目编号:09XMZ025)阶段性成果之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羌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灾后异地重建中羌族民俗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QXY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萍(1980-),女,汉族,四川彭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四川成都610041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①、文化生态②遭到严重破坏,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摘要]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政府参与;羌年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也有7~8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它不仅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为羌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核心传承人“释比”提供了展示、传播自身技艺的舞台。

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震后,迫于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有关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举措接连实施。

2008年6月,由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申报的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开始;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震后的羌年实践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震后的羌年实践中选取了多个田野地点,这几个田野点各具特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因此,本文的论述是基于上述三个田野调查点的实际情况而展开。

[1](一)异地重建后的直台村“羌年”“汶川大地震”后,原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整体异地安置在邛崃市油榨乡南宝山农场,成为成都市唯一的羌族村。

为了纪念故乡,这个移民聚居的村子也叫直台村。

地震之后两年,即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新生”的直台村在政府的参与下恢复了六十年前的传统节日习俗,过上了集体性的羌历新年。

1.节前准备2010羌年前,邛崃市政府下发文件《庆祝羌民族羌年活动工作方案》,确定以“喜庆羌年、共创未来”为羌历新年活动的主题。

并且对羌年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进行了详细安排,明确了十五个部门的责任人及其具体分工。

2010年10月30日上午,直台村召开村民大会,对即将到来的羌年做出具体安排。

根据《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庆祝羌年活动细化方案(初稿)》,按照油榨乡政府的要求,将工作人员分为现场指挥组、活动准备组、安全保卫组、现场“礼房”组、后勤保障组、接待迎宾组、应急处置组、水电保障组、媒体接待摄影组共九个工作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

而十月初一当天的活动议程更是细分为八个环节:寨门迎宾、阅感恩廊、敬献羌红、迎宾致辞、匝酒迎宾、新年慰问、把酒言欢、欢送来宾。

在村民大会上,直台村全体议事会成员负责营造节日气氛,安排每家每户贴春联、挂红灯笼、在村内主要道路挂红灯笼及标语,而修建临时性神庙以祭祀还愿的重任就交给了村中一干六七十岁的老人,并由指定村委负责。

由此,从10月30日开始,直台村提前7天就开始按照计划进行羌年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祭祀的顺利进行,人们平整出祭祀场地、修建临时性神庙、砍来杉杆、学习制作白旗、制作羊皮帽、反复排练歌舞、从汶川运回白石、购买祭祀用品三只白羊、三只公鸡以及咂酒等等。

2.节日过程节日当天,直台村村民在外打工的家人、外地的亲戚和朋友、邻村村民、媒体记者、邛崃的游客都聚集在直台村。

全体村民都身穿羌族传统服饰,喜气洋洋。

整个公共空间里大量采用并集中展示了象征本民族文化的民俗符号。

在祭祀仪式中,羊皮鼓点、杉木杆、白羊、乐声、神庙、白石、释比念经,不仅令社区以外的人感到新鲜,也让本村村民格外激动,大家无论男女老幼,都热烈地簇拥在释比周围,奔跑着,凝视着,拍摄着,共同参与并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

在午间“坝坝宴”的席桌上,每个直台村村民都收到了邛崃市政府分发的100元红包,大家欢笑着观看了一台汇聚了本村歌舞、邛崃二中、团市委、老年协会等单位精彩节目的文艺汇演。

晚间,烤羊肉篝火晚会和夜空中灿烂的烟花使整个直台村羌年的庆祝活动进入又一个高潮。

在节日中由于媒体全程摄录,当晚,许多直台村村民都守在电视机前仔细观看新闻直播画面。

当看到各地庆祝羌年的情景,特别是异地安置区时,大家都异常兴奋,欢声笑语中大家又热烈地讨论并憧憬着下一个节日的来临。

(二)原地重建的理县桃坪寨“羌年”桃坪羌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理县政府选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开展以羌族民族文化风情为主题的旅游观光接待。

“512”地震之后,为抢救保护古羌建筑文化和促进灾后旅游业蓬勃发展,理县政府一方面对老寨进行保护性维修,另一方面在桃坪老寨旁新征120亩土地建设了桃坪新村。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对桃坪羌寨的旅游开发的深入,政府把羌年作为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纳入到了桃坪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之中。

2010年11月6日,在桃坪新寨子的莎朗广场上举办了由理县政府组织的第五届“羌历新年暨‘花儿纳吉’赛歌节”,其主题为“铭恩奋进,羌风羌韵”,将“羌年”与“赛歌节”整合在一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

1.节前准备在“羌年”之前,理县桃坪、通化、木卡、薛城、蒲溪五个乡镇的众多当地群众表演者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演出节目。

11月5日上午9点,五个乡镇的表演者在桃坪新村的莎朗广场按照节目演出的顺序进行了彩排。

2.节日过程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

早上七点半,在桃坪新村的莎朗广场上,五个乡镇的参赛队伍开始了节目正式开始之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大家都身着传统的节日盛装,用其本真的形象,全景展现了古羌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和古羌文化厚重的积淀。

省内的各大媒体和众多的游客也蜂拥而至,竞相拍照。

上午十点半,庆典节目正式开始。

整个演出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祭山还愿,祝福太平”,其核心是羌族传统的羌年祭祀活动,由来自蒲溪乡休溪村的王福山老释比主持。

他通过羊皮鼓舞、唱经、献祭,完成了庆祝还愿的祭祀仪式。

紧接着人们吹起了唢呐迎宾曲,表演了羌族“多声部”、“拐耙子”和“迎亲歌”。

第二部分是整个赛歌节的重要环节,主题是“花儿深情,吉祥欢歌”。

五个乡镇的参赛队进行赛歌,同时展示了羌族民众的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通过“羌笛、口弦表演”、“桃坪羌舞”、“羌族原生态情歌对唱”、“羊皮鼓舞”、“原生态歌曲《尼玛啦啦耶》”体现了其主题“和谐盛世,铭恩奋进”。

最后一部分是谢幕曲——欢迎您到桃坪来。

晚上七点,桃坪的男女老少、湖南援建的工人以及外地的游客一起聚集在桃坪老寨子的祭祀广场上参加篝火晚会。

热闹、喜庆的羌历新年在篝火的掩映下,在羌族民众欢快的莎朗舞中圆满结束。

(三)震后传统村寨阿尔村白家夺寨的“羌年”阿尔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地处岷江上游,是龙溪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共有四个自然村寨:巴夺寨、阿尔寨、白家夺寨、立别寨。

村中99%的村民为羌族,保存着较典型的羌族北部方言和羌族传统文化。

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交通不发达,与外界接触少,民族源流比较单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2]2010年的阿尔村白家夺寨羌历新年,基本上属于当地村民自行组织的传统节日,不仅汶川县政府未参与其中,即使是类似村委会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参与进来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

1.节前准备按照传统,阿尔村四个自然寨是分开过自己的年。

但是直到11月4日,农历九月二十八,当地村民都不清楚具体安排,彼此间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阿尔村羌年具体承办人(组织者)也无法确定,就连当地的国家级释比传承人朱金龙也要被请到附近的水磨镇做羌年仪式。

另一位释比余世云也不知道是否要举办羌年、由谁主办。

农历九月三十日下午,白家夺寨终于开始“羌年”的准备工作。

不过人们仅是准备了七根杉木杆、一只公鸡和两只山羊,一棕一白。

而祭祀仪式上需用的物品,如杉杆、白旗、月亮馍馍、太阳馍馍等等都要在十月初一早上才做准备。

此外,负责购买白纸的村书记当时还在水磨镇。

2.节日过程2010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一,早上8点左右,两位释比及几位村民聚集在村组长家进行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共分四部分:装饰杉杆、制作月亮馍馍和太阳馍馍、制作白旗、准备祭品。

中午12点左右,人们出发前往老寨子。

参加仪式的人约摸二三十人左右,除了主持仪式的两位老释比外,还包括领羊人两人,举杉杆七人,拿白旗一人,拿盆子一人,背背篼一人,带火枪一人,拎祭祀用公鸡一人。

其余白家夺寨的村民约摸十几人跟在队伍的后面。

在半山腰时人们商量选定了一块较平缓的辣椒地(平坝子)开始布置祭坛。

祭坛布置好后,释比开始祭祀还愿。

唱经、打羊皮鼓,清洁祭品,祭祀山神、牛王和玉皇,最后用玉米面制作象征性的面塑,用刀砍碎,避免庄稼来年被动物糟蹋,祈祷风调雨顺。

大约下午1点40,祭祀活动基本结束,持续时间约一个半小时。

晚上六点,白天参加羌年祭祀活动的村民们和村领导(全部是男性)到村组长家聚餐,一起喝羊肉汤。

至此,整个“羌年”庆祝活动在模糊中开始,在简单中结束。

三、“羌年”非遗传承保护与政府参与从以上事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事实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