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1)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1)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1)
戏剧鉴赏论文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之一,由郭小波执笔,1934年在南京首演。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剧进行鉴赏:
一、剧情分析
该剧讲述了在一个富豪家庭内发生的一连串荒诞的故事,以张乐平与张少妇的悲剧爱情为主线,通过揭示各个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欲望等深刻主题,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群体心态。

二、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重视人物性格描写的戏剧作品,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突出。

张乐平的坚贞和牺牲、地秀英的柔弱与无奈、周瑞环的丑陋和邪恶、张少妇的沉默和坚强等人物形象都极富张力。

此外,该剧还对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

三、舞台布景
为了表达一些特定主题,该剧在舞台布景上有着多种设计,靠布景和灯光等元素使人物行动有了更加鲜明的情境。

如最后一幕中交错出现的佛像、白图案以及水,表达了戏剧中的女性主义和人性主义。

四、语言表达
雷雨的语言表达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语言真实、朴素、富
有表现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一些经典台词,如“爱情是属于大家的”,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文艺经典。

综上所述,雷雨不仅引起了当时观众的热烈反响,而且在后来的华文戏剧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是一种学术性的文章,旨在对戏剧作品进行评析和探讨。

其主要内容包括戏剧作品的背景介绍、剧情梗概、角色分析、主题讨论、剧本结构、舞台设计、表演评价等方面。

戏剧鉴赏论文通常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对戏剧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论文题目和主题:
1. 戏剧中的社会意义:探讨戏剧作品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问题,以及戏剧如何对观众产生思考和启发。

2. 戏剧结构和戏剧时间:研究戏剧作品的剧本结构和时间构成,分析其对剧情发展和情绪引导的影响。

3. 戏剧角色演绎:通过对戏剧角色的分析和评价,探讨演员对角色的演绎、角色性格塑造和角色关系的呈现。

4. 戏剧舞台设计:分析舞台布景、道具运用、灯光效果等舞台设计元素对戏剧表现力和观众感受的影响。

5. 戏剧与观众互动:探讨戏剧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如观众的角色理解、情感共鸣和反思等。

6. 戏剧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传统戏剧作品的创新与演绎,以及当代戏剧中对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再创造。

撰写戏剧鉴赏论文时,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论题,结合戏剧作品的具体细节和学术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同时,要充分引用学术资料和相关文献,提供清晰的论证和观点支持。

最后,整篇文章应具备逻辑性和科学性,准确凝练地总结出对该戏剧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观点。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吉剧是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创作与革新。

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

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1]。

一、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其文化情怀与情感寄托,这是艺术发展的根,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

吉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东北风土人文情怀与民间趣味,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地美与风俗美。

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东北艺术形式,例如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宝贵财富,是把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民间舞蹈进行有效融合与汇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吉剧在发展过程中完整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情趣,具体主要体现在吉剧中的奇趣、风土情怀与民间闹热。

(一)吉剧中的奇趣在奇趣方面,吉剧具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奇与趣的特点。

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扇子、手绢等技能在吉剧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针对民间的生活情趣使用了虚拟与夸张的手法进行了彰显,体现了东北艺术中奇的特点。

趣指的是风趣,也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指的是对丑角的扮演和塑造以及喜剧精神与喜剧文化。

东北地区属于农耕文化,同时天气异常寒冷,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因此在二人转中体现了乐观的精神,给人们艰苦的生活以慰藉。

这种民间喜剧精神成了东北地区特色的艺术传统[2]。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在这戏曲鉴赏课中我认识了戏剧,其中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

戏剧文学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

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

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戏剧文学的分类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我们的戏曲鉴赏课中讲到的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

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就以越剧版的红楼梦为例,编剧者选择了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最是适合不过了,所有现有的体现宝黛爱情的戏曲,以越剧的演绎最为成功,正是因为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唯有在柔美、婉约的越剧里,最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雷雨》
(学院:商学院班级:人管1102班学号:11414101002 姓名:吴娜)
剧情简介: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了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

周朴园误以为她已死。

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

鲁家妇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朴园的妻子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唉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

周萍和四凤知为异父同母的兄妹,双双自杀。

繁漪之子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

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

侍萍和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知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该戏剧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曹禺创作《雷雨》的时代,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革命的高潮正在孕育之中,时代的大雷雨即将到来。

《雷雨》以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家庭作为描写对象很明显是受家庭的影响。

在曹禺的记忆里,家里的气氛总是“沉闷”,“别扭”。

他从小就憎恨自己出身的旧式封建官僚家庭。

在曹禺成长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一连串家庭的不幸和变故:生母的早逝,姐姐的夭折,大哥的短命,父亲的病故。

这就形成了他早熟内向、孤僻晦涩、敏感恐惧的性格气质。

“家”像一个可怕的梦魇久久缠绕着他、嚼噬着他,割不断,放不下。

《雷雨》作为一部“家庭剧”,它正是透过“家庭”这个窗口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崩溃,深刻地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

它以特有的透视力和剖析力,展示了畸形的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罪恶,从家庭的残酷和腐败透露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的情节线索是一张由血缘亲人关系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网。

其中三条主要情节线索都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一)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周朴园和繁漪应该说都是较早接触资产阶级思想的人物,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自由。

不同的是周朴园身上不但渐渐没有了多少资产阶级“文明”的气息,而且保留了更多的封建遗老的臭味。

而繁漪她始终追求着自由和幸福,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

周朴园和繁漪
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家庭的范围,表现为封建桎梏和资产阶级自由的冲突。

(二)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鲁侍萍是一个纯朴善良、饱经风霜而又有着顽强生活意志的劳动妇女。

她既没有幻想,也不图报复,她的反抗是十分软弱的,她认命、信命,认为冤孽是她造成的。

鲁侍萍把周朴园给她的支票撕碎,是她对周朴园为代表的剥削阶级的抗议和揭露。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和斗争是下层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工人阶级与剥削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鲁大海是“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的最先觉悟者。

他的反抗突破了家庭感情纠葛和血缘亲子的关系,他和周朴园的冲突是两个阶级的对立,他和周朴园的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只有这种对立和矛盾才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的本质,才更具有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

三条情节线索交叉融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情节线索的构成是具有一定深刻性和典型性,是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雷雨》以周公馆为典型环境将周朴园、繁漪、鲁侍萍、鲁大海置于这个典型环境之中,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

他巧妙地处理好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让艺术服务于社会,因此剧中主要人物塑造的真实鲜明。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

周朴园的专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

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空前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