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翻译及原文《孟子两则》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yú) 。战国 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 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注释: ①信:确实 ②搏:拍打 ③颡:sǎng 额头
• 译文:告子说:“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 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 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 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 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 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 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 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③非:错误。•④一:一旦。 Nhomakorabea•
• 译文:只有极有德行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 想上的错误,君主仁德,没有人不仁德; 君主行义,没有人不义;君主端正,没有 人不端正。一旦君主自身端正了,国家也 就安定了。
四过不足为
• 从流下而忘反①谓之流,从②流上而忘反谓 之连,从兽③无厌④谓之荒,乐酒⑤无厌谓 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注释: ①反:通返 返回。②从:顺从。 ③从兽:沉迷打猎。 ④厌:满足。 ⑤酒:喝酒。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尽心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原⽂注释及译⽂(尽⼼章句上)《孟⼦》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和他的弟⼦记录并整理⽽成的。
《孟⼦》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
孟⼦·尽⼼章句上莫⾮命也,顺受真正【原⽂】 孟⼦⽈:“莫⾮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乎岩墙之下。
尽道⽽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正命也。
”【译⽂】 孟⼦说:“⼀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道⽽死的⼈,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死的⼈,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 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 孟⼦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
求索有⼀定的⽅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 孟⼦⽈:“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诚,乐莫⼤焉。
强恕⽽⾏求仁莫近焉。
”【译⽂】 孟⼦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问诚实⽆欺,便是最⼤的快乐。
尽⼒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原⽂】 孟⼦⽈:“⾏之⽽不著焉,习矣⽽不察焉,终⾝由之⽽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 孟⼦说:“做⼀件事不明⽩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辈⼦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这样的⼈是平庸的⼈。
”⽆耻之耻,⽆耻矣【原⽂】 孟⼦⽈:“⼈不可以⽆耻。
⽆耻之①耻,⽆耻矣。
”【注释】 ①之:⾄。
【译⽂】 孟⼦说:“⼈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矣【原⽂】 孟⼦⽈:“耻之于⼈⼤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所⽤耻焉。
不耻不若⼈,何若⼈有?” ①机变:奸诈。
【译⽂】 孟⼦说:“羞耻之⼼对于⼈⾄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是不知羞耻的。
初二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初二上册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富国安民,安必在礼”,这是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文章的最终感悟。
通过孟子的思想,人们可以发现,礼仪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根本因素,政治制度应该遵循礼仪和文明,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德主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第一章爱之法①君子之道,可求也;可得也。
注释:君子之道是可以渴求,也可以得到的。
②故有道者,不聚也;不思也;不惑也;不惰也;不畏也;不藐也;不吝也;不怨也;不贪也;不嗔也;不多见也。
注释:因此,道德的人不会聚散失度,不会止于一时的思考,也不会困惑不知所措,不会懒惰,也不用害怕去前往,也不会怀恐,也不会自私,也不会生气,也不会贪图更多的看法,也不会怨恨他人。
③故爱人者,虽欲得而莫之能得者,必自先爱焉。
注释:因此,有人渴求但仍然无法从中得到,如果你想要从中获得,你就必须先爱它。
第二章诚之法①诚者,道也;德也;义也;艺也;忠信也;礼乐也;亲情也。
注释:诚实是道(指道德的追求),也是德行、义理、艺术、忠实和信任,也是伦理、礼仪与娱乐,还有亲情。
②谓言行诚,则归心也;行道以行诚,则君子也。
注释:所谓言行必须诚实,指的是心中有一种归宿的念头,而实践道德就得以展示诚实,此为君子之道。
③有司不亦诚乎?官长不亦诚乎?众人不亦诚乎?而国家和万民团结在一起乃可以长久。
注释:官员们不也要诚实吗?受过训练的军官也不也要诚实吗?而众多的人也不也要诚实吗?采取谨慎的行为,以坚守诚信,使国家万民团结在一起,这样的状态才能够长久。
第三章权让之法①权让者,谓放弃自己的利益,以追求爱公信义。
注释:权让指的是放弃自身利益,追求公众利益和公义。
②权让之道,先顺利有礼,其次利有度,而后敬为上。
注释:遵循权让之道,首先要有机智而有礼貌,其次要以物品作折衷,最后要懂得尊重他人。
③有国而无权让者,行无度;故曰:有权让之道,则国家长存。
注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权让的道德原则,就会片面地妄行,因此可以说:只要存在权让的道德原则,国家就会长久存在。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这一篇的文言文是我来说比较喜欢的一篇,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是必须课,现在我将这篇文言文进行全面的解释。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三章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展开全文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第一课求仁自可得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人皆有善心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
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
”——《孟子·告子上》第二课良知、良能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思则得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第三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穷达不失志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四课吾岂好辩哉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四过不足为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孟子·梁惠王下》第五课风过草必偃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孟子·滕文公上》仁者能正君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面国定矣。
——《孟子·离娄上》福祸源于已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爱心人人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第七课智者避危墙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自毁人毁之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第八课秽人人恶之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离娄下》爱人人爱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第九课君子能改过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知错近于勇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第十课非义宜速已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下》此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取义宁舍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第十二课矢志不可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仁义不可弃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第十三课志为气之帅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气融义与道“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十四课登岱小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一暴十寒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第十五课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上》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人要大度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离娄下》第十七课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善能服天下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孟子·离娄下》第十八课人当有五伦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申之以孝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九课为人要真诚孟子曰:“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孟子·滕文公下》诚乃天之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第二十课虽善言不受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孟子·公孙丑上》陈相见孟子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