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探究题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探究题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探究题的基本要求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初中语文探究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探究题的类型及特点2. 探究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题的兴趣。
2. 讲解探究题的类型及特点:介绍初中语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分析各类型题目的特点。
3. 讲解探究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教授解题技巧。
4. 实例分析与练习:分析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课堂练习。
5.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道探究题,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道探究题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解题能力。
3. 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学习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初中化学真题探究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真题探究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现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探究化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科学,热爱化学,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化学知识。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金字塔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开始探究金字塔
的化学知识。
2. 定性分析:通过实验观察金子的物理性质,描述金的性质,并了解金的一些化学性质。
3. 定量分析:通过实验测定金的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其他实验仪器测量物质的质量。
4. 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引导学生探究金字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5. 引导总结:通过讨论,总结金字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金
字塔建造的问题。
6. 小结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总结化学知识,思考化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实
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以金字塔为主题,写一篇关于金字塔的化学实验报告,包括观察记录、结论和感想。
初中探究题教案模板

初中探究题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习惯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增强(责任感、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分析:分析教材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点等,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问题、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独立地掌握新知识;3.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活动等)方式,深入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出(相关问题、拓展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态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作业与测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教材版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新知识;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活力;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知识。
八、教学步骤1. 步骤一: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新知识;2. 步骤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3. 步骤三: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互相评价;4. 步骤四: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5. 步骤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探究题目:如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目标设定:
-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 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探究步骤:
步骤一:测定元素的导电性
1) 准备一个导电实验装置,将待测试的元素依次接入电路中。
2) 测试不同元素的导电性,观察是否能导通电流。
步骤二:观察元素的物理性质
1) 观察不同元素的外观和质地,记录下它们的颜色、光泽和硬度等特点。
2) 比较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外观上的差异。
步骤三:利用酸的反应性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依次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
2) 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等现象。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判断每个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 总结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并归纳出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方法。
4. 总结及思考:
- 通过本次探究,学生能够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了解,掌握区分它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 学生可以思考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5. 探究结果展示: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观察数据和总结报告等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高中化学探究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探究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化学探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探究的相关概念和意义;
2. 学习如何设计和进行化学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探究的概念,并和学生讨论其意义;
2. 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实验设计(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材料,提出假设并列出具体实验计划。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注意安全事项;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四、数据分析(15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2. 学生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六、反思与评价(5分钟)
1. 学生自我评价实验过程和结果,指出改进之处;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激励学生继续探索。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
2. 提出下次探究项目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讨论和展示,以及教师的观察和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业设计方案》

《探究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认识。
二、教学内容:1.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什么是问题?问题的分类有哪些?2.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发现问题?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问题的主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不同类型的问题。
3.实践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4.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发现的问题,并讨论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探究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四、教学评判:1.观察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判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看是否能够准确总结问题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3.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1.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增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分类,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认识,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高中探究性问题教案

物理高中探究性问题教案
课时:1课时(45分钟)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了解空气阻力
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问题: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运动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是否相同?
材料:小球、长条形物体、环形物体、空气阻力仪器、测量工具、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小球、长条形物体和环形物体依次放入空气阻力仪器中。
2. 分别给每个物体施加相同大小的力,观察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
3. 记录下每个物体受到空气阻力的实验结果,包括移动距离、运动速度等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大小。
总结与讨论:
1.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的空气阻力会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形状较大、表
面较光滑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会更大。
2. 空气阻力对物体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减缓其速度,使物体运动的轨迹发生改变。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进一步
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延伸拓展:
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的阻力大小是否有差异,以
及空气密度、温度等因素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2. 可以设计不同形状的物体,比较它们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讨论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
3. 可以通过计算和建模的方法,深入研究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提高对物理现
象的理解和掌握。
评估方式:实验报告、讨论参与、提问回答
备注: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谨慎操作,避免因不慎造成伤害或损坏实验设备。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5da485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b.png)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在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上的得分率。
二、教学内容:1. 材料探究题的定义和特点2. 材料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3. 材料探究题的答题技巧4. 典型题例分析5. 针对性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材料探究题在中考语文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关注。
2. 讲解:a. 材料探究题的定义和特点b. 材料探究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c. 材料探究题的答题技巧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题例,讲解解题步骤和思路。
4. 练习: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3. 搜集近年来的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进行分析和解题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材料探究题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测试: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在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上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的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节奏。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解题思路和技巧。
八、拓展学习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语文学科资料,拓宽知识面。
2. 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3.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如教育平台、论坛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九、家长沟通与合作:1. 定期与家长沟通,报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探究题的定义、考点、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
根据我们平时的练习,请同学们给它概括一下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创作类:编拟广告、宣传语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活动参与类:活动策划、活动建议图表转述类:表格分析、图画理解材料整理类 : 材料整合与探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二、定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材料探究题。
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三、考点: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四、探究过程:很多同学对这类试题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技巧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材料探究题。
材料探究题一般由两则或两则以上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或者相反,但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
这种多项探究题,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内容有关,我们则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我们则主要探究其因果关系。
探究(一)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题。
思考:你得到了怎样的探究结果?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
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
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
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
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
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
(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材料二: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逆境出人才)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过分关爱,使子女冷漠懒惰。
)这三则材料都围绕同一个内容: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
探究结果是:艰苦的环境与磨难,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解题三步走:分析材料内容,提炼分论点。
发现探究材料的共同点即共性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探究(二)请阅读关于成吉思汗的两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何发现?材料一黑格尔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他们是出现在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的入侵: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没有给予我们什么。
材料二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
(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这两则材料都围绕同一个人物:成吉思汗,但评价是不同的。
探究结果:(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
(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
解题三步走:分析材料内容,提炼分论点。
发现探究材料的不同点即个性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小结:由此,我们知道:既要善于发现几则话题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共性);也要善于发现几则话题材料之间的不同点(个性)。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风毛麟角了。
材料二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
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中学生知识画报》)材料三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中国国防报》)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分别是:(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
(2)藏羚羊生活习性。
(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仔细阅读提供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可以引起一些思考:材料一中的“凤毛麟角”与材料三中的“成群结队”、材料二中“性怯懦机警”与材料三“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之间前后存在矛盾。
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
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
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提升一下,探究结果就是: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我们则主要探究其因果关系。
五、总结答题思路:答题前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一起?答题时:平等关系: 找相同点(共性)或不同点(个性)。
因果关系:先写原因,再写结果。
写答案:语言简洁、精练、流畅需要强调是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答案分点写,条理清楚六、亲临其境,走进中考。
中考试题(一)阅读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材料二: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
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
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探究结果:良好的习惯,会有更多的收益。
(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
)解题思路:提炼分论点---寻找共同点----组织语言表述结论中考试题(二)请看下面的材料有何不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
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的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探究结果: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题思路:提炼分论点,寻找不同点,再归纳总结。
中考试题(三)阅读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
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材料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
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水秃林。
探究结果:由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资源少,再加上人们滥开发资源,所以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解题思路:材料间存在因果关系,先答原因后答结果。
七、温馨小口诀解题三步走现象到本质关键看关系平等有同异逻辑探因果答案分点写条理要清晰八、结束语每一处山清水秀都离不开寻觅,每一次成功欢笑都离不开拼搏为了明天更美好,无惧无畏驶往前方,再接再厉成就梦想预祝同学们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教学反思: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出要考查学生“探究内容”的能力。
这类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
此外,还发展学生思维多极性,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条理。
如果学生明白了出题者的这个出发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切准题目的脉搏,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是大有裨益的。
材料探究题这种试题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丢分现象比较多,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多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