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情与景赏析
《故乡的榕树》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榕树》阅读附答案《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以下是的《故乡的榕树》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原文阅读】故乡的榕树黄河浪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_____碧玉,在______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
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
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教材分析:《故乡的榕树》是第一单元“心系家园”的第五课。
本单元是阅读与欣赏单元,“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那么,本篇课文就以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表达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及二者之间的联结点。
2、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咏物抒怀的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游子对故乡和亲人们的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念、眷恋之情(乡思、乡恋、乡情、乡愁)2、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情韵悠长、描写细腻)教学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创造出诗般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乡”这一主题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
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
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上。
他的榕树到底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愫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作者简介(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教师补充总结)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丹青。
黄河浪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个画家,因而他的散文常具有诗一样的语言和情致,画一般的色彩和意境. 《故乡的榕树》于1979 年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2、解决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注音鬈.曲蓊郁..摇曳.汲.水饭甑.释义赏心悦目悠然自得安然无恙3、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分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成果)香港住所榕树……眼前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香港住所榕树……眼前文章很明显以香港和故乡两地的榕树将全文分为三个层次,回忆性散文常以“眼前(现实)——回忆——眼前(现实)”的方式结构全文2、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你能不能找出明显的过渡句?(追加问)(是什么引起了我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诵读点拨法)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由小儿子吹着榕树叶玩耍的场景,想到自己在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三、体会乡土之情,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美,学会借物抒情分组,四人一组组成智囊团,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勾画)1、作者写了榕树下的哪些事?事:树船的乐趣“驼背”的传说烧香求树神用汁液治癣折枝祭祖先纳荫乘凉愉快的夏夜2、作者借写榕树下的事写到了哪些人?人:伙伴女人母亲,祖母农人3、作者回忆这些人,抒发了什么情?这些情感具有什么特点?情: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女人、母亲、祖母——细腻深厚的亲情农人——淳朴、悠闲的乡情作者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寄情于物作者的故乡是闽东农村,向学生展示榕树在当地的寓意榕树的民俗意义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椿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在福建、台湾一带,当地老百姓视榕树为最有灵气、最有情感、最能造福荫庇乡人的树,人们视它为吉祥、长寿、兴旺的象征逢年过节,不仅喝榕树水以求长寿,还用榕树水喷洒房间以驱邪恶如果家中有喜,丧事或有人患病,则习惯在门环上挂两束榕枝叶,意思是告启邪魔“谢绝入内”这是一种独特的崇榕文化4、本文中榕树不仅仅是一棵树,还具有哪些象征意义?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母亲、祖母)亲情农人的庇护者慰安者(乡亲)乡情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5、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么?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为题,你觉得怎样?不可换的原因:(1)寄情于物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2)榕树是本文的线索,在文章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榕树下的回忆,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4)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解读乡土情结,游子思乡之愁播放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体会另一种思乡情结。
榕树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榕树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榕树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榕树阅读答案篇一:故乡的榕树阅读答案故乡的榕树黄河浪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_____碧玉,在______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
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
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故乡的榕树》赏析

《故乡的榕树》赏析《故乡的榕树》赏析赏析:丽句佳构寓真情一、笔酣墨饱抒真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
“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
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
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映。
本文创作就是如此。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
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字的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
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作者童年的岁月,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故乡的榕树原文及解析

榕树是一种常绿乔木,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它是一种大型植物,具有厚重的树干和茂密的树叶。
在文学作品中,榕树经常被用来象征故乡、回忆和过去的时光。
在这篇可能的原文中,作者通过描述故乡的榕树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通过描绘榕树的特征,如它的树干、树叶和树冠等,来表达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同时,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在榕树下的回忆和感受,如坐在树下休息、爬上树掏鸟窝等,这些回忆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思乡之情。
作者通过描述故乡的榕树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榕树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这段描写不仅表现了榕树的特征,还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象征意义:榕树在这里被用来象征故乡和过去的时光。
作者通过描述榕树的特征和回忆自己在树下的经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情感表达:作者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直接方面,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榕树下的经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间接方面,作者通过描绘榕树的特征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思乡之作,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描绘和自己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和过去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一)《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
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这篇文章胜在“真情”,但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
首先是缘物生情。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对榕树的描写传神的地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
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
最后是直吐深情。
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
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
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故乡的榕树读后感(二)读了《故乡的榕树》,我的心像鸟儿一样飞过,飞过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栖息在柳枝上。
我仿佛看见那弯曲的树干上爬着伙伴;那春天抽出的嫩叶中露珠在朝阳中闪闪发光。
我的怀念如同颗颗雨露,掉在柳树的嫩枝上,向下流淌;打在清澈的池塘里,激起回忆的水花,给花草洗去时间的尘土,让鱼儿跃出水面,飞溅起洁白的浪。
汩汩的流水带走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些事情就像柳树的叶子那么多。
七八岁的时候,老家的河边是有两棵大柳树。
故乡的榕树阅读答案

故乡的榕树阅读答案阅读理解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和考试中的重点,整理了故乡的榕树的阅读答案给同学们练习。
故乡的榕树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_____碧玉,在______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
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
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课文赏析粤教版必修二

故乡的榕树-课文赏析一、赏析要点1.这篇作品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自然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人物、事件和景物,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
在写对于故乡的回忆时,作者的思绪是激荡飘逸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
尽管所回忆的内容,多数只是琐碎平凡生活的掠影,但正是这些材料,表现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
这正是作者思念故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篇作品感情深厚,语言明快、流畅、优美、绘声绘色,有不少段落就像图画一般美丽,又像诗歌一般充满激情。
特别是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彩。
作品的结尾处写到:“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发人深思的问句,把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阅读本文时,要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系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构思上作者善于设置“文眼”。
“文眼”是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高度凝聚。
榕城是作者早年在尘世上“物质”的家园,更是他“精神”的故乡。
故乡的榕树幻化出一幅幅迷人的意境,凝聚为一缕缕思乡的恋情。
牵动游子感情的往事历历在目:女人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榕树下的石板条在早、中、晚供人们享用和满足——醇厚的民俗;母亲用榕汁为“我”治癣,祖母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博大的母爱;榕树总是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浓郁的美景;还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无限的眷恋。
作者回忆故乡往事的部分看似散漫,如无限放飞的“风筝”,实际上被一条绵绵的思乡之“情”暗暗地牵着。
作者怀着流动的情感和情绪,任意地挥洒笔墨,对笔下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调度或画面拼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情与景赏析
摘要:这是一篇文学鉴赏作品,通过对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情与景有机的结合,将眼前物通通经过作者情感的洗濯,然后再用工笔般的精雕细琢地描绘,从而把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为我们寻幽探微般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这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都提供了规律性的认识和借鉴。
关键词:《故乡的榕树》;情与景;创作规律;赏析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情节、人物深深地触发、感染、打动艺术家的心灵,使他有所激动,有所感伤,有所喜爱,有所憎恶,这种情感便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力。
正是由外界景物引起的情思,作者才发出感叹进而抒情的。
《故乡的榕树》的作者黄河浪久居香港,当带着大儿子在榕树下散步时,由眼前的景引出了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就是榕树。
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工笔描绘,进而抒发了思乡之情。
榕树是作者故乡的物产,可谓是故乡的象征,是作者感情的直觉造型,作者把整个感情都浓缩在这个造型之中,所以作者笔下的榕树是那么美。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的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
那“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
般的树叶以及“碧玉”、“耳坠”般的嫩叶,无不传神地勾勒出了榕树的妩媚风采。
榕树写得愈关,爱乡、思乡之情就愈浓。
这种艺术性的自然景观的美,经过作者艺术审美的创造,精心设计,以精湛的技艺加以塑造,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以精神愉悦。
虽是写景,却“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物我一体,才表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情感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而且也是艺术反映的重要内容。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总是要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与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凝集到他们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借助于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
所以在《故乡的榕树》中的后面就把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的感情不得不抒发出来。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吗?”
从这里我们可能看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和艺术家主观的炽烈情感水乳般交融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感情的升华,全部灌注在榕树上,与其说是呼唤榕树,倒不如说是在呼唤故乡的亲人。
游子赤子心酣畅淋漓,跃然纸上。
读后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在艺术创造中,作者始终是浮想联翩,形象不断出现,而情感调动各种心理功能,使想象插上翅膀,趋向理解,化为感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创造了艺术典型和意境。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侧重抒
发情感的散文,整篇文章都积淀和凝聚着作者的情感。
在艺术的想象活动中,表象与表象之间有机联结的中介是情感。
情感不但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表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能使无情的事物变成有情的事物,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
文学和艺术所追求的,往往就是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的东西。
《故乡的榕树》通篇情感深沉亲切,于平凡中见深厚,真正做到了“精诚由中,故其文深,感动人深”。
你看那美丽的图画、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你读那明快流畅、优美生动的语言,它们之所以使你愉快,使你得到审美享受,不正是由于它们恰好与你的情感结构一致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那就是每当我们情动于心而又找到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时,我们就要善于以情为驱动力,借助于想象把一切无情之物通通经过情感的洗濯,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必能因为很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舞钢市艺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