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公开课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些诗歌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以及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释义、背景了解、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朗读技巧、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理解;《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写景手法;《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抒情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首诗,激发兴趣。

2. 诗歌朗读与释义(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背景与意境分析(15分钟)(1)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

(2)分析每首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

(2)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创作技巧。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创意朗读,展示成果。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和作者。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五首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歌的意境简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创作技巧。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学情分析第1 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ang)涕下(ti)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优秀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优秀课件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抓住诗中主要景物,运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2 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 根据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并说 出情与景的关系
(绘景——析境——悟情)
‫ج‬- 答题范式(一般模式) 描图景 点氛围 析情感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 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 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
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2004年湖北高考):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
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
▪ 王吉《咏竹》:“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 木同。”
▪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
▪ 王旭《踏莎行》(2009浙江高考):“梅花散 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知识储备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物, 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 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氛围。意境是空灵抽象的。如 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 悚然的黑夜;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 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古代诗歌鉴赏:“六看”法 析情感(公开课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六看”法 析情感(公开课课件)

方法归纳: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技巧 6.看关键词
【方法口诀】
• 意象词句要关注,注重技巧莫疏忽。 • 题目作者别遗漏,诗歌情感更清楚。
【综合运用】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 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 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 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 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 唐诗 亭留别》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唐诗
郭震《宿渔家》
宋诗
无名氏《阮郎归》 宋词
【学习目标】
(1)学会快速,准确地搜集诗歌 中的相关信息。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 思想情感。
【诗歌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愤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愤慨
解析:
•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 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 外郎等职)
•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
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 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 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
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
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情感公开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情感公开课
高考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
锁定信息 把握情感
江苏高考五年回眸
2007年江苏高考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 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江苏高考五年回眸
2009年江苏高考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江苏高考五年回眸
2011年江苏高考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 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江苏高考五年回眸
2008江苏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 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回 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 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练习1 游月陂bēi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 色,树林和泉声,(1分) ②营造了宁静幽雅(或 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闲
通过结日合暮前、两山联深谈、谈猿作啼者、是沧如江何夜流、 风通吹过木渲叶染、清月寥照的孤环舟境的来景表象现,孤渲寂染清 峭之孤感寂的的。环境,突出了作者不平静的 情绪和孤独寂寥之感。
演练2: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这首 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 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 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 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 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 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 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 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 回味无穷。
———哀景哀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 中的花叶尽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 惘之情融而为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哀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 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 致.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涉及《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诗。

具体内容为:1.《静夜思》: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写作背景。

2.《春晓》: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写作特点。

3.《登鹳雀楼》: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剖析诗句寓意。

4.《早发白帝城》:全文朗读、理解诗意、解读作者情感。

5.《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朗读、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五首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情感解读。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每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意、特点,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

5.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寓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意象、寓意,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2. 内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诗歌的意象、寓意,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 明代 胡应麟《诗薮》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 宋代 范希文《对床夜话》
“ 昔人论诗词 ,有景语 、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明确
常见的情与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分别找出下列诗词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并总结概括它们的位置关系。
常见的情与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情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
位置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位置关系:全篇写 景,借景抒情
位置关系:先景后 情,触景生情
常见的情与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琵琶行》(节选)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情景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 。
位置
题都护南庄 崔护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位置关系:先情 (议论、记叙)后 景,以景结情
一切景语 皆情语
古代诗词鉴赏之情与景
教学目标

在古诗词鉴赏中,什么是情与景?情 与景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和内在联系?


在高考中,情与景是如何设题的? 应该怎样作答?

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升审 美情趣。

情与景?
何为情与景?
基于古代诗歌的抒情特点,所谓“景”,就是诗歌当中为了表达情感所写的景 物;所谓“情”,就是诗歌当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情:羁旅之愁——哀情
景: 枯藤老树昏鸦
哀景
小桥流水人家
乐景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景一 语语切
情与景的内在联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哀情
乐景
乐情
哀景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设题方式: 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 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考查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设题为:“你认 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考查晏几道的《思远人》 设题是“红叶黄花 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8题考查无名氏的《阮郎归》设题为:“词的上 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首联或者尾联写景的作用
(1)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 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参考答案: ①和谐,以乐景写哀情。 ②全诗的情感基调是离别之愁,是“哀情”;红叶青山色彩 艳丽,是“乐景”“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 是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 难耐。 ③运用反衬,更加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离别的痛苦和哀伤。
常见的情与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位置关系:情与景交替出现,交相辉映
常见的情与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情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位置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谢谢
依据情与景的情感倾向,我们总结出以下情与景的内在联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情与景的内在联系:
正衬 标题 反衬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可以统称为情景交融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情写乐景
作用:反衬手法,情感更 加强烈
分析思路
步骤一:翻译诗歌 步骤二:找出诗歌当中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步骤三:分析意象
情与景的内在联系: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分)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参考答案:①全诗都在写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②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 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 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
答题步骤: 手法
结合诗 句分析
作用
直击高考,真题再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