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式之⼀,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难以⾔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从⽽使读者感到余韵⽆穷、意犹未尽,并进⽽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有尽⽽意⽆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并不是单⼀的,往往以⼀种作⽤为主⽽兼有其他作⽤,题材不同,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致有四种情况。

⼀、就情取景,渲染⽓氛。

⽤来渲染⽓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类感情作品的结尾,⽤让⼈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氛(如暮⽇、寒鸦、风⾬、夜⽉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七⾸(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

”问:“⾼⾼秋⽉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这时轻轻宕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个⽉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照,景象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深沉的爱呢?不得⽽知,给读者留下了⽆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包⾦,⾹蒲切⽟,是处玳筵罗列。

⽃巧尽输年少,⽟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两两,波⼼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

望中⽔天⽇暮,犹见朱帘⾼揭。

归棹晚,载荷花⼗⾥,⼀钩新⽉。

”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的提⽰语“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然是“动静对⽐”。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8、联想和想像 多为浪漫主义诗所用。如李白的“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等。 9、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 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 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诗词当中经 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 敌万金。” 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等都 用了象征的手法。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比拟 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人昼梦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拟物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 东西,并且用船来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愁苦写 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也可理解为“化抽象为具体” 的表现手法。) 4、借代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 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等。
4、白描:纯粹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虚实结合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 想想像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长恨 歌》、《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破阵子 醉里 挑灯看剑》、《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采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

诗歌鉴赏—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因为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都很关注情和景的融合。

正如王昌龄曾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足见情景交融对诗歌的重要性。

情景交融又可以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并茂。

首先,“情于景中”如阮章竟的《漳河小曲》:漳河水,九十九道湾/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重中高山云断路/ 青苍天,云霞红红艳/ 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 水染成红花片/ 小曲过漳河沿。

全写景,似乎没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但是就在这清新、活泼具有浓烈的歌谣风景中,却流露着作者对漳河景色的壮美抒发出喜悦之情。

其次,是“景藏情中”,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此诗并无直接的写景,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空间: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视目无边的天宇,沉思于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作者壮志难酬,怆然泪下。

“情景并茂”,如意大利诗人翁加蕾蒂的〈〈黄昏〉〉:微风独栏杆/ 支撑我的忧愁/ 黄昏里。

此诗虽然短短三句,却集中了情景,黄昏、微风栏杆描绘景色,“支撑我的忧愁”一语道破了情(忧愁)。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结构方面的特征,是给读者留下广大的想象空间。

以“如在眼前”和“见于言外”,构成如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中所言,“诗在有字句之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⑿写出诗的要点,虚实之处,因此诗人创作形象,所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由形象产生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飞鸟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上。

⒀诗中情景交融则不必说了。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大雪飘飞,一叶孤舟,一老翁独坐垂钓于风雪寒江上,四周万籁具静;然而却隐藏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孤独的老人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虚实相结合形成了绝妙之意境。

第三、韵味无穷。

此乃意境之审美特征,韵味为咀嚼不尽之意和效果。

以王维的〈〈山居秋冥〉〉为例: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的几个角度一、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加物”,而由诗人对有关人、事、物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的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方式都是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有所感触的某种客观景象或事物上。

情景交融是作者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传出寂寞之“梅”的神韵,做到了情寄于物,物因情见。

于梅的咏叹中,显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崇高品质。

再如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写了山、潮、月三种景物,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但每句有都融入了诗人浓浓的主观感受。

群山依旧,而故都以荒;潮声仍然,而城已空;旧月还在,宫墙还在。

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诗人对历史,对时事的深深忧虑。

二、从构思方式的角度分析1、借古讽今作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便或不能对现时发表议论,于是采用对前代事物或现象进行议论的方式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如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中有讽有慨,寓慨于讽。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

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

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

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

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

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

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

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

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

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

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一、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的?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某景物的某种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三、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案:本诗采用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诗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苍茫迷离的氛围,表现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3、(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4、(0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2011·泉州上学期半期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答案:这两句的好处就在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或:这两句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