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依靠志向,抒发情感.诗人常借助景物描述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腕,而抒情才是目标,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融合等;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示手段.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剖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了解,何事入罗帏?李白有许多描述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个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平日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方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恰是明志自警,恰到利益.全诗深入地表达了各类庞杂的情感,描述了思妇对丈夫的怀念,又表示了她忠于所爱,坚毅不二的崇高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凌晨的鸟鸣声,忽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爱春天的情感天然地吐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涯的确定与赞扬.在景的触动下激发情思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构造,韵味无限.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气象或某种客不雅事物有所感想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惟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经由过程描述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法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戈壁.旧道.边关.夕照.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经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倔强抗争,纵情抒发对天然纪律不成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述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示的主体,而侧重表示诗人因描述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惟情感,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惟情感运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临赣江流水,追思国度旧耻,抚念国是艰苦,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央若干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平易近亡命逝世伤,认为那流水当中饱含着若干亡命人平易近的血泪.进而联合写景,抒写思惟情感运动:“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忿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是陵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放心国是其实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放心国是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邃深挚的爱国情怀和对腐败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怫郁.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擅长选择和描述合适表示本身思惟情感的景物,后者是借活泼的画面寄寓本身的思惟情感.形和神同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融合.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幽美的山川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活泼,使人认为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格孤单的情形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介入政治改造掉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标明他在良好的政治情形中不平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认为这只是一幅平庸的山川画,但是愈细心体味,愈认为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法将情感融汇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抒发情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随风潜天黑,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场景描述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情感.寓情于景的症结照样情,假如没有真诚.深入.饱满.剧烈的情,那么它所描述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是以,同窗们在控制这一技能时,应当卖力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旦送客楚山孤.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想新鲜,淡写同伙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衬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郎襟怀胸襟和倔强性情.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含蓄,韵味无限.5.情景融合情景融合,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法.它将情感融合在特定的天然景物或生涯场景中,借对这些天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描述来抒发情感.是否情景融合,是断定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记;而是否有意境,又是断定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记.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掌控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衬托出本身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同一路来.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应用比方的修辞办法写景,第一句写狼烟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漠.酷暑.凄冷的情形,将边地生涯的伶丁展示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示征人思乡奇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融合,深入地表示了主题.二.从景与情的情感颜色角度一般情形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往日肮脏缺少夸,今朝放纵思天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巧现地描述出诗人神情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贰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述得活泼光鲜.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坊)》:“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喷鼻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回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亮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喝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到到春游的愉喜.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歪曲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如许亮丽诗意的风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峙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应用忧思愁苦的心境同良辰美景氛围之间的抵触,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后果.如元稹《行宫》:零落古行宫, 宫花热闹红. 白头宫女在, 枯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应用了这一手段.诗所要表示的是悲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述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示热烈局势,衬托欢快情感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主要的反衬感化:盛开的红花和零落的行宫相映衬,增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示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叹;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凸起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感.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感化.这都是应用好风景与恶心境的抵触,来凸起中间思惟,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抵触,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别的如秦不雅《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漂荡疏酒盏,拜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联袂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红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活泼,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缭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触感染.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他乡的感叹,诗人借清爽美妙的春光风景的描述,泄漏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融合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他乡,自力天井,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委宛”,“亦与心而彷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合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面前一片荒漠衰败的气象,想到六代奢华已似梦幻一样曩昔,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亮媚,柳絮飘动,烟笼十里,他想到天然界的风景依旧如许美妙,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尚有一番快乐.是以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衬托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段来写.如许二者并用,增强了诗的沾染力和后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疆,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亲身的领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夕照”.“孤城”.“羌管”,北风萧瑟,满目荒漠,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惨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思的笳声和羌管,既愿望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不免怀念故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豪情.浓厚乡思交错在一路,组成他们庞杂而又抵触的情感.词中所写的悲惨凄怆的气象,充分派合当时的人抵触情感,情景融合,使全词情调悲凉而悲壮.。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3a53d4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6.png)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诗歌,这个充满着浪漫与神秘的词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利器。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尤为紧密,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领略那些唯美的景与情吧!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景。
在古典诗歌中,景的描绘可谓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有的诗人以山水为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山水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壮美。
有的诗人则以花草树木为题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台亭阁,与远处的江山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情感。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同样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诗人以爱情为主题,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爱情,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又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激情与柔情的碰撞。
有的诗人则以友情为主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里的友情,既有忠诚不渝的信仰,又有生死与共的决心,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真挚与深情。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杜牧所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里的江水、青山、花儿都是景,而诗人内心的情感则是情。
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与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并不仅仅是美景和美人。
它们还包括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时光以及美好的愿望等等。
这些美好的元素,都通过诗人的笔触,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古典诗歌成为了一部部充满着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清代文艺评论家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这道出了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究竟有哪几种关系哪?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关系两种联系,现就此作简要的说明如下:一、三种关系(一)触景生情,即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因景生,是谓触景生情。
(二)融情于景,即情含景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诗歌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句子当中,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也属这一类。
(三)以景结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二、两种联系(一)情、景正衬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古典诗歌之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之情与景的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诗歌中的情与景

诗歌中的情与景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品种,是一种具有古老文化传承和独特韵味的文艺作品。
诗歌的韵律、语言和形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其中的情和景则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两个主要元素。
情是诗歌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方式之一,它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等方面。
诗歌通过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含蓄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着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达了自己的宿命感,表达自己身处的困境,表达对贵族阶层的不满情绪。
李白的《将进酒》中用豪放磅礴的词句,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出自己的豪放和洒脱。
景是诗歌情境和诗歌景物的刻画,包括海外山川、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方面。
由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悠久,因此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等也就应运而生。
梅花、竹子、菊花等文化象征都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晚唐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达了草原的美好风光和恒久不息的生命力。
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矢志抒情,明峻吟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催动诗人停留在层层迷雾中,探寻山峰的迷失。
情和景相互交织,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情绪与景物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并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元素。
这使得中国古代的诗歌不仅在抒情上有所发挥,也在描绘场景和塑造人物方面上大有所为。
例如唐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将句法简洁、意境深远、情景相生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难舍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如果出题我们应该这样表达: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感情,※※※景物与※※※感情交融。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欧阳炯《江城子》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1.移情于景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中的“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再如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移情于景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旧时月色斋词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熙载评它的好处“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很多见: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衬情“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
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以哀景写哀情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
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
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四)以景结情与以情结景1.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聊举三例加以说明: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慨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
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写景来收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全不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际传神。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沈德潜评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2.以情结景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请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登临谢眺北楼所见的景象,末两句的抒发的苦闷、孤独之情让读者品出了前六句景中的“秋味”。
再如寇准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再如王禹偁的《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前半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景,最后一句抒情点醒全词,让读者回味出前面所写之景中所蕴含的浓情:建功立业的抱负,不被理解的孤独愁闷。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种种情景方式只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兼用几种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诗歌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