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景与情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20页PPT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20页PPT
情调苍凉而悲壮。 (二)哀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 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 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 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古代诗歌中的情与景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 思。”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更明确提 出了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提到二者的关系: “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耶?”“情景名 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而王国维则更 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 情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
生意盎然,作者以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 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爱意— —乐景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内情 在与 联景 系的
▪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 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 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 想象写。

古诗ppt课件

古诗ppt课件
答案:这两句诗纯用名词组成,勾画了一幅乡村破晓清冷的风景画,把 “早行”写得生动而又逼真,真切地反映了出门在外的旅人辛劳的情状 和清苦的心境。
17
(三)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语序的变换,有时是为适应声律的要求。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序的变换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13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 沈德潜
14
(二)不完全句: 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 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 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15
1、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情操。
22
2.常见技法: 渲染、象征、白描、 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
23

(二)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反问 排比、反复、对偶、衬托、 借代。
24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
行香子 (苏轼·北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不如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件(共55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件(共55张PPT)

2.填空。
从视察顺序来看,诗人苏轼视察的地点先在_楼___上__,后 在__船__中__;从写作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描画了西湖上的四幅 画面:__云__翻__、_雨___泻__、_风___卷__、__天__晴__。
3.结合注释,根据你的理解分别说说两联诗的意思。
(1)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给遮挡住, 白花花的雨点落在湖面像跳珠一样,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纭地跳进 了船舱。
2.“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字体现了夏季怎样
的特点?
“忽”字显示了风的巨 大威力,体现了夏天天气 变化快的特点。
3.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 写在楼上所见的雨景的?
诗人描写了云、雨、风、水、山、船、楼等景物。
“未遮山”“乱入船” “忽吹散”“水如天”
“翻”“遮”“跳” “入”“吹”
4.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一方面抓住了日暮时分建德江畔的风景特点, 写出了自然之美:野旷、天低,写远景;江清、月近写近 景。另一方面,以野旷、江清之景烘托诗人羁旅的新愁旧 忧,情景交融:原野空旷,方显得远天低于树;江水清澈, 才见近人。旷野无限,乡关万里,诗人更觉寂寥凄凉;月 来相伴,平添安慰,却始终驱散不了那羁旅之人暮宿江舟 的种种愁绪。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 词人,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 生坚决主张抗金,力图恢复中原。其词抒 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主要作品 有《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等。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精读课文
谁美?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解诗意
诗人 gē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服输
同“搁”, 放下。
评议。这里指评 议梅与雪的高下。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 输。这可难坏了诗人,不知道如何用文章来评判它们的高下。
解诗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我会认

日暮

瑟瑟
我会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yín

上下结构
吟 “吟”的最后一笔没有 一点。
左右结构
整体感知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 夕阳映江 、 弯月初生、 露珠晶莹 等几幅景象。
解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上美景 景色迷人
天 夜 晚 的 吟 唱
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 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学法指导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 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你还 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诗人 读古诗,解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初读课文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参考“【情境课文】雪 梅(诵读版)”。
知诗人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 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 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 学教授。
我会认
xiáng sāo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215张PPT)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215张PPT)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在今江苏苏州。
枫桥夜泊 ▲
点明时间。
[唐]张 继
张继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 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 事雕琢。有诗集《张祠部诗集》 流传后世,其中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
山中的幽静。
() √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朗读指导:《山居秋暝》可采用对比朗 读的方式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 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一些,动态描写的诗句 要读得活泼一些。
词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 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 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 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 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 思念。出征塞外,面对“风一更,雪 一更”的荒寒景象,词人自然会想起 京师故园的温暖、宁静,不由得生发 无限乡愁。
所闻
钟声 (动)
以动衬静,表现出 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诗人怎样的 情感?
月 乌 霜 江枫 渔火 钟声
秋夜的寂静、 烘托 凄清、朦胧
羁旅者孤孑寂 寥、愁绪满怀
所见: 月落、江枫、渔火 所感: 霜满天 所闻: 乌啼、钟声
《枫桥夜泊》通过对深秋江边景物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 愁的情怀。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ppt

虚实结合
实写: 黄河磅礴气势
虚写: 体现豪迈气概
这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河 联想到 银河 联想到 同到牵牛织女家
展现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也体 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散文家。其诗 长于写景抒情,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著有《樊川文集》。
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江南春 [唐] 杜 牧
yīnɡ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城,山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大意:
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 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 一一在望。
对比阅读
不同之处
景物 表现手法
相同之处
内容
浪淘沙(其一)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黄河
夸张、用典
莺 山 台
、 郭 、
绿 、 烟
树 酒 雨
、 旗
红 、
花 寺
、 庙
水 、
村 楼

茅 田
檐 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花 山
木 水

对比
拟人、用典、 对仗
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刘禹锡《望洞庭》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利用了哪些感官?
江南春 [唐] 杜 牧

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 课件(共23张PPT).ppt

古诗词诵读 春江花月夜 课件(共23张PPT).ppt

江 无
月 共

江限西还成照还镜月胜流相照月不似月潮
树路斜家文君来台楼愁水似人轮见霰明生
2.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全诗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分别可概括为哪几幅图景?
春 月下之景 江 (1—8)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9—16)
人生短暂 宇宙永恒
哲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17—36)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美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 意境:空阔纯净、幽美静谧、朦胧恬静。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连: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
生发,一个“连”字由实及虚,勾勒出 一幅空旷辽远、壮丽奇幻的春江月夜的 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 “海”是虛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 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 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悠 悠
何 人
穷 已
见 月
纤尘月觉飞
芳 甸
万 里
海 平

落 落碣江可鱼愿捣应何青但江江皎汀月何海
月 摇
石 潇
潭 落
月怜春 龙潜
逐 月
衣 砧
照 离
处 相
枫 浦
见 长
月 年
月 何
皎 空
上 白
照 花
处 春
上 明

情 满
湘 无
月 复
斜半不 跃水
华 流
上 拂
人 妆
思 明
上 不
江 送
年 望
年 初
中 孤
沙 看
林 皆
意象:春、江、花、月、夜
景物美 美 哲理美 完美融合
情感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没一句直接写情, 但句句饱含着作者深情。我们在阅读中能 感受到作者的兴奋、激动的之情,连猿猴 的哀鸣在这里也如音乐一般的美丽。这是 作者在流放夜郎国的途中突然被大赦,从 水路返家之时所写,那种归心似箭的愉悦 心情融汇在了写景之中。
.
3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
4
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
5
借景抒情
▪ 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 种感情的色彩。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 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 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 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
12
.
13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 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触景生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 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
.
8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 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在人难以成寐时,忽 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从而触动了 诗人的羁旅情怀。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发现今夜的露更白,顿生寒意 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指明效果)
.
16
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 分析。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指出手法)诗人 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 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解说手法)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对生活 的热爱。(指明效果)
(一)乐景写乐情
.
22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 离散的感伤。
▪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借“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 蓝”的“江水”,表达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萦、 久久不忘的情感。
.
7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
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
14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
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
“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
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
就称作“情景交融”。
.
15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9
▪ 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 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柳色引起了少妇 的联想与感触——蒲柳先衰,青春易逝, 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
▪ 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 山一带伤心碧”的景色触动了游子的心, 从而引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人。
.
10
寓情于景”(也叫“融情于景”)
▪ 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 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 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 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 情。
手法)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指明效果)
.
18
情与景关系题
▪ 答题思路:指出手法--- 解说手法---指明 效果.
.
19
内情 在与 联景 系的
.
20
▪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 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 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 想象写。
.
21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
湖,生意盎然,作者以 “莺争”“燕啄”“绿 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 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 喜爱之情。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出现考查古 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一类的考题:
▪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首诗作赏析。” ▪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与景关系
的?”
.
1
古诗的情与景
.
2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
.
17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手法,(指出手法)因见
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
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
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解说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分析。
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指出
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
“雨”景、“月”色的描写,(解说手法)赋予
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
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