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欢迎大家阅读!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二、融情入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融情入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三、情景交融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后事之师
堂
成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2)简要赏析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答:通过描写堂边美丽的景色,表现出诗人草 堂建成的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尾联借典,表 现出诗人仕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1)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步骤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步骤二: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 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步骤三: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谢谢 大家!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答:全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建成的“草堂”周围树木葱
郁,景色秀丽,鸟儿栖息筑巢等景描写来抒发自己 怀才不遇,孤苦漂泊,无限悲伤的感情。(0)
答:①整首诗作者融情于景,写了草堂旁遮蔽,用了
拟人的修辞,将落叶拟人化,说它阻碍了太阳,清 风吹拂着叶子,竹子和缕缕烟海在有露珠的树梢上, 看着燕子频频来筑巢,作者感叹无心,作《解嘲》。 ②用典则实出表现自己因仕途不顺而抒发的无奈, 愤懑感慨之情。(0)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错题回顾,在原有古诗知 识的基础上,掌握景情关系. 2.通过拓展练习,研究探讨并总 结情景关系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 技巧,并规范准确答题。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课件

以景结情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 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 也不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 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 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 来渲染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以 烘托此类情绪。
3.“_____同__是__天__涯__沦__落__人____,_____相__逢__何__必__曾__相__识____”是《琵琶 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 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其__间__旦__暮__闻__何__物_____? ____杜__鹃__啼__血__猿__哀__鸣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琵琶行(并序)》中的“_嘈__嘈__切__切__错__杂__弹___,_大__珠__小__珠__落__玉__盘___”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千__呼__万__唤__始__出__来_____,__犹__抱__琵__琶__半___遮__面______。”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东__船__西__舫__悄__无__言______, ____唯__见__江__心__秋__月__白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景色,以此来 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赏析)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3a53d4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6.png)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诗歌,这个充满着浪漫与神秘的词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利器。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尤为紧密,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领略那些唯美的景与情吧!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景。
在古典诗歌中,景的描绘可谓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有的诗人以山水为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山水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壮美。
有的诗人则以花草树木为题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台亭阁,与远处的江山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情感。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同样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诗人以爱情为主题,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爱情,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又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激情与柔情的碰撞。
有的诗人则以友情为主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里的友情,既有忠诚不渝的信仰,又有生死与共的决心,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真挚与深情。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杜牧所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里的江水、青山、花儿都是景,而诗人内心的情感则是情。
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与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并不仅仅是美景和美人。
它们还包括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时光以及美好的愿望等等。
这些美好的元素,都通过诗人的笔触,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古典诗歌成为了一部部充满着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

景与情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景与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 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 内容。
景与情的组合方式
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是先有景后有情。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以景衬情,倍增哀乐。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 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 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 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① 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 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 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 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② 以哀景写乐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 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 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 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2)“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 写情”或“借景抒情”。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 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一、自学指导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看标题五看:1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知人论世2看作者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3看题注(背景)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4看情词,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南浦);咏史怀古;咏物言志边塞诗羁旅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不管是全篇写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或前情后景,,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景、情正衬------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两不相背”(谢榛)情乃诗之胚”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孤不自成,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样的景(景的特点).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情因景生”(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是先有情后有景。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④以景结情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反衬,出现较多)(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⑦以乐景写乐情(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答题本质:情与景的关系这一题型,本质上和意境题一样。
情感+ 景象思路:关系+ + 氛围点明关系描写了…营造了…表达了…①王融古意二、例题精析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②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人。
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注:①王融(467~493)(今山东临沂)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三、真题演练20071、年全国8(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①苏轼作超然台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②[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3、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5、2005年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7、2005年高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8、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山中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作者: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1、2007年全国: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2007四川卷:⑴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⑵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2004年全国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2007年辽宁卷(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
)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1年重庆(2005、5.)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曲都无法排遣的。
(2年江苏卷(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20076、)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⑵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空啼”鸟”“自落”对春山芳草”对“”,“花”对“、72005全国⑴对偶。
“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鸟空啼”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