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主要题型答题方法例析

手法技巧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回答一种还是多 种手法,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都要充分 考虑,回答尽量全面);如果题干已经指出手法,则直接点明该 手法在具体诗句上的体现。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在句中的运用(手法运用的具体体 现)。
③指出作用效果:分析此手法在构思或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效 果。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题型 答题方法例析
问什么答什么。审清题意,下功夫去筛 选,抓住要点,确定“问点”。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诗句分析) +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 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 更切近诗歌的语体。
一、情景题、画面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②,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范例解析】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陈居士是一个爱喝酒寻诗、生活清贫、洒脱自在、志 趣高雅的文人。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两句, 畅饮楚地美酒,可酣醉三日不醒,可看出他生活清贫、爱喝酒、 不拘小节、自由洒脱的一面;③“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 寻诗去”两句,酒醒之时,不分白天黑夜,到处寻诗,可看出他 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范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清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范例解析】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之处。(6分) 【答案】①举子们奋笔疾书的声响就好像春蚕在食桑叶时的“沙沙”声一样。 (阐述诗句意思)②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以“春蚕食叶声”形象地描摹出举 子们应试时的情形;以声衬静,以落笔答卷的声响反衬出考场的庄严肃穆。 (分析手法)③“春蚕食叶”一词,又蕴含了诗人心中对举子们的期盼之心与 得选人才的喜悦之情。(作用、效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系类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系类答题技巧汇总
(一)设问方式
1.从A 与B 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 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 来写的,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三)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四)答题示例
例题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步骤二)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
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
(步骤三)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注:这三者在诗歌中并非严格区分,故应灵活把握,一般概述为借景抒情、 表达效果为情景交融。
• 4、以景结情
•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 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 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哀景衬乐情
高考常见题型答题指导
(2011年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 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第一步):(1)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 •(第二步):(2)借荒郊、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景物,营造了凄凉败落的氛围; •(第三步):(3)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 日衰的悲叹。
【步骤二】详解析—— ②“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
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
【步骤三】表情感——
③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这种以乐写 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 思路:关系 + 内容 (画面概括+气氛 )+ 情感 ▪ 步骤: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后事之师
堂
成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2)简要赏析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答:通过描写堂边美丽的景色,表现出诗人草 堂建成的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尾联借典,表 现出诗人仕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1)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步骤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步骤二: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 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步骤三: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谢谢 大家!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答:全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建成的“草堂”周围树木葱
郁,景色秀丽,鸟儿栖息筑巢等景描写来抒发自己 怀才不遇,孤苦漂泊,无限悲伤的感情。(0)
答:①整首诗作者融情于景,写了草堂旁遮蔽,用了
拟人的修辞,将落叶拟人化,说它阻碍了太阳,清 风吹拂着叶子,竹子和缕缕烟海在有露珠的树梢上, 看着燕子频频来筑巢,作者感叹无心,作《解嘲》。 ②用典则实出表现自己因仕途不顺而抒发的无奈, 愤懑感慨之情。(0)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错题回顾,在原有古诗知 识的基础上,掌握景情关系. 2.通过拓展练习,研究探讨并总 结情景关系题的解题思路及答题 技巧,并规范准确答题。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XXX的《春行即兴》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示例2:XXX的《游月陂》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3解答分析:语言特色是指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性,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语言特色。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
3)此语言特色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答题示例1:赋得古原草送别XXX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分析其效果。
诗歌中情景关系题的解答方法

诗歌中情景关系题的解答方法作者:王淼淼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9年第09期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是抒情、明理和言志,而中国古代诗歌因其含蓄蕴藉的特性,大多是借景以抒情、假事以明理、托物以言志,因此,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观历届高考试题,对于景与情关系的直接或者间接考查所占比重较大,本文就谈谈诗歌阅读中景情关系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景与情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将景情关系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景物与情感相一致(一)以乐景写乐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问]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 选取争莺、啄燕、绿杨、白沙等意象,描写出了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之景。
3.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 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 通过选取急风、长天、哀猿、清渚、白沙、翔鸟、落叶、不尽的江水等意象,写出了耳之所闻、目之所睹的凄清、悲凉的景象。
3. 借悲凉之景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对于景物与情感一致的诗歌的解题方法:第一步,指出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二步,通过对意象的归纳指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最后,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格式如下:1.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 / 情景交融……手法;2. 通过选取……意象,营造了……意境;3. 表达了……感情。
二、景物与情感不一致(一)以乐景衬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2. 分析思路* 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 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而这三者中,情是主导,是灵魂,它统帅景和境。
“景”是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境”是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情”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交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人物形象类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析思路*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 人物形象常见类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⑴本诗中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答: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
①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
②用“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
2、“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3、首句(联)写景的作用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焕然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②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全诗作铺垫,为诗歌后面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铺垫。
试题规律总结
①运用“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这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作答。
②点明环境,为全诗作铺垫,为诗歌后面抒发某种情感作铺垫。
(如果和题目照应,也要写上)综合以上两点,其实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4、尾句(联)写景的作用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寄寓了更加浓厚的思乡深情。
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试题规律总结
①运用“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这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作答。
②点明艺术效果,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如果和诗歌的题目以及开篇有相照应之处,也要点出来。
5、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